APP下载

有效提升德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19-01-11黄建刚

中小学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毒品学科德育

□黄建刚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 德育始终都是一项重要工作。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都必须要在传授其本身的知识以外, 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 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是每一位教师要马上着手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1200 多年前, 韩愈在 《师说》中指出: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 老师, 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 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师嘛, 无非就是教书育人, 但又有人提出, 应该是育人教书, 也就是先育人后教书。 但笔者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教书与育人本为一体, 教书过程应该处处蕴含育人之智慧, 让每一堂课都闪耀着育人之光, 而要做到这一点,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融入德育内容, 让德育无处不在且能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 润物细无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做到德育渗透,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以下四点:

一、 学科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良好的教师形象和高尚的品行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资源, 教师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即所谓的 “身教重于言传”。 俗话说, 教师把学生教成什么人, 自己就应是什么样的人。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当我们遇到一位既有才华又知识渊博的老师, 我们便会由衷地产生一种钦佩, 并会将这种钦佩迁移到对这门学科的喜好上,甚至于增加对知识的渴求。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 一直有一个观点: 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身边的榜样,身教有时远远重于言传。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非常重视学生品行、 素质素养方面的教育, 而且十分注重自己率先示范。张伯苓校长为教育学生而决绝地把烟戒了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有一次在检查中, 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焦黄焦黄的, 一看便明白这肯定是一个 “老烟枪”, 为了让他改正, 他非常认真且严厉地指出吸烟有害健康并要求学生必须戒掉。可没想到的是, 学生一点都没难为情更没有感到慌, 而是俏皮且有点 “挑衅” 地对张校长说: “吸烟对您的身体就不会有危害吗?”张校长面对来自学生的 “挑衅”报之以笑, 并马上让同事将他所存的烟全部取来并销毁, 还毅然决然地将自己非常喜欢的烟袋杆折断, 郑重承诺与学生一道戒烟。让人不得不佩服, 张校长打那以后再也没有吸烟, 几十年的烟龄,说戒就戒了, 这就是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他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好奇, 并且对老师比较崇拜,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以自己良好的教师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实际上就是对教师言传身教重要性的有力的阐述。

二、 在拓展型课程中开发合适的德育课程

学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构成, 拓展型课程开发既是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 比如师资、 地域文化等, 也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因学定教。 我校的拓展型课程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开发的。 新城外国语学校作为江北区唯一的农村学校, 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亮点, 也是慈城学子成人成才、 走向社会的平台。 为此, 学校力求打造一所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提出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做最适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 秉承 “弘毅” 的校训。 “弘毅”, 源于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勉励每一位师生要抱负远大, 意志坚强。 为此, 学校提出 “弘毅”教育, 以 “弘毅” 教育为平台, 实现 “健康学生、 幸福教师、 美丽校园” 的办学愿景。

我们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弘毅课程, 主要分为弘善、 弘智、 弘真三大系列二十六门, 而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之一的慈孝大讲堂是弘善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慈孝大讲堂纳入拓展型课程中, 既能体现我校 “立德树人” 的办学要求, 也能充分利用当地慈孝文化之乡这一地域资源。 慈孝大讲堂的课堂阵地有三个: 一是慈孝园。 我们将学校大门东边的草坪改建为慈孝园, 在慈孝园内, 有慈孝格言、我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慈孝典故、慈城本地域的慈孝故事、 学校慈孝名人介绍以及每年度的 “孝德之星”。 对于每一个七年级学生而言,他的慈孝大讲堂第一堂课就是参观慈孝园, 接受慈孝教育。 二是“青莲阁”。 “青莲阁” 寓意为 “清廉阁”, 清廉阁有八大板块, 包括廉洁警句、 家风家训、 廉洁名人故事、 新外 “清廉” 小讲师以及新外 “孝德之星” 楷模等。 三是慈孝大讲堂主阵地。 学校专门设有教室作为慈孝教育的专用教室, 原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杨纪文老师作为专职慈孝教育宣讲人, 使我校拓展型课程中的特色德育——慈孝教育得到大力宣扬。

三、 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中的生成性教育资源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 不是封闭的; 是生成的, 不是预设的。 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 问题等, 如思维的碰撞、 意见的分歧、 情感的交融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往往能使教学过桯富有创造性和乐趣。 在新形势下,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仅依靠教科书中的一些有限的资源, 还应利用学校、 社区、 家庭、媒体等各种资源,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应将重点放在对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思维冲突、 意见分歧、 感情融合等, 如果教师重视这些状况而且巧妙地利用好, 一定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味、 有活力, 学生也能得到全方位培养, 实现 “大雪无痕” 式地育人。

在强调核心素养、 减轻学生负担、 提倡优质高效教育的当下, 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如何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好, 尤其是周末的两天空余时间, 将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个全新的课题。 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 到初中后学习两极分化加重, 学生中讨厌学习的人数增加, 沉迷游戏机现象日益加重。 为了使学校教育不发生“5+2=0” 的现象, 笔者要求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务必要加强与社区沟通, 尽可能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以 “爱家爱乡爱国”为主题的活动, 充分发挥校内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的相互整合, 一方面, 学生可以学习到学校课堂学不到的一些实践类等课外知识; 另一方面, 学生离校后的天马行空四处游荡、 双休日一天到晚泡吧、 打游戏机等情况也会大幅减少。 毫无疑问,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律自省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爱国之情。

记得上学期笔者在上九年级科学课 《身心健康》 相关内容时发现, 虽然书本上强调毒品危害很大, 也作为教学目标要求予以落实, 但教材呈现的知识过于单薄,为此还特意制作了课件想让学生进行学习, 但由于不够直观, 还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打了个折扣。 就在那段时间, 我校附近社区刚好在举办一个毒品预防教育展, 笔者马上与社区负责人联系, 利用周六上午组织全体九年级学生参观教育展, 学生们通过VR 体验套装、 吸毒后人脸模拟成像、 毒品仿真模型、 毒品知识抢答等环节了解毒品对人体的伤害。 同学们一致反映这比上课要直观得多、 深入得多、 形象得多, 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禁毒社工分别在每一个体验区为学生介绍毒品类型及吸毒后身体产生的危害, 很多学生参展结束后纷纷表示: 毒品太恐怖,终身不接触毒品、 远离毒品, 甚至还要向身边的人进行宣传, 做防毒拒毒的义务宣传员。 通过参观展览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远远超过课堂上的简单说教,效果也远超预期。

除了参观社区的一些展览外,我们也会参与他们组织的一些活动, 甚至利用一些其他社会资源,比如, 我们利用与法院共建, 让学生体验模拟法庭; 与消防民警共同组织消防演练演习等等, 使德育的广度与深度都大大增强。

四、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德育学科渗透

人无德不立, 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课, 是个人成长的基础。 尤其是学生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因此,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不能沦为 “空中楼阁”。 任何学科的建构都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的实践密不可分, 如思想道德的教学素材, 同样是经过生活体验、 历史传承逐步形成的。 因此, 我们注重立足教学大纲, 从历史典故、 先锋模范以及身边的平凡榜样着手, 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进行讲述宣传, 并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向这些榜样们看齐、 学习,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逐步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

比如, 有位思品老师在讲授“责任” 这块内容时, 她就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事迹,他的一名同学由于身患疾病, 上学、 生活都不是很方便, 每天要父母接送甚至陪读, 给他父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见此, 他主动提出每天一早去接同学一起上学、 放学, 把同学送回家, 除了接送, 还担任起在校照料同学的任务。 四年如一日, 坚持了四年,这得多大的毅力。 他的事迹被众多媒体转载, 感动了无数人, 被推荐为当年的 “浙江骄傲”。 当记者采访他时, 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作为同学, 这是我的责任。” 当老师将我们学生身边的人、 身边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的时候, 学生们会觉得更亲近, 也更易加深对 “责任”这个词的涵义的理解。

五、 小结

总的来说, 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 学科渗透只是培养学生品行的手段, 而非目的,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 我们每一名教师, 都必须关注学生的德育, 将德育 “润物细无声” 似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与生活实际中,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猜你喜欢

毒品学科德育
销毁毒品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火烧毒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