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用“现实”观念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9-01-1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凡川镇永安小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凡川镇永安小学 朱 梅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数学”主要是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数学与儿童本身客观存在的现实,凸显的是一种基于数学与儿童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促进其发展与成长的教学研究。“现实数学”旨在基于对儿童数学学习形成影响的客观存在,关注儿童的学习现实,设计符合儿童现实的学习方法与手段,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智慧发展。低年级学生向师性较强,模仿能力强,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低年级学生有无比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教学 “认识线段”,教师从“我去超市”导入新课,出示去超市的不同路径图(一条直的,一条弯的),提问:你会选择哪条路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想到选择直直的一条路。追问:为什么选这条路呢?你还能举个类似的例子吗?课堂顿时沸腾了。这样的设计因为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生活经验,往往能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小朋友都爱争第一,学习认识20以内数时,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一般每组4人)提供一份学习材料袋,材料袋里分类装有细小的小棒、糖果、大点的橡皮。设计比赛环节,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只手从材料袋里分别抓这三种物品,看谁抓得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课上,要让学生猜一猜最多的小朋友抓了几个,最少的小朋友抓了几个。“抓一抓”“猜一猜”“数一数”“比一比”,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进一步认识了20以内的数,而且在活动中感受了“一手”不同大小的物体个数是不一样的,相差的个数也不同。这样的数学经验积累不仅让学生感受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不分内外,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马克思在《霍西斯论劳动、论价值、论科学的经济作用》一文中说:“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就是说,让学生学懂并不难,教学生会学就不容易,这需要教师付出智慧和艰巨的劳动。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交流想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要努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延伸课堂,不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活中主动寻找资料,探索问题。例如:教学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之类的问题后,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看见“多”就用加,看见“少”就用减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要引导学生多“比”:量身高,让学生比一比,明白求“高个子”的身高怎么算,求“矮个子”的身高怎么算,求身高差怎么算;量课桌,算教师的讲台的长度,求同学课桌的长度、求两种桌子长度的差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比“多少”,求多的数量怎么算,求少的数量又怎么算……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比一比”无处不在,在“比一比”的活动中感受解决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类型问题的比较,体会要根据不同数学模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延伸数学课堂,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些物体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再回到课堂上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及时肯定学生的付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训练动手操作,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智慧在孩子的指尖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必须让其动手。如果我们能把固定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材料,多给学生放开手脚、自由游弋的空间,就会发现数学这门抽象的、单调乏味的学科一定会生动起来,成为立体的形象画面,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成为会思维、会实践、有创造力的人。例如,教学初步认识立体图形时,设计练习: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团橡皮泥,“百变橡皮泥活动现在开始。”“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试一试,你的橡皮泥能变成什么图形呢?”“橡皮泥变成什么图形会滚得快?为什么你不选择圆柱呢?”“搭一个小房子,你需要哪些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并动手试一试吧!”特定情境的创设,学生操作得不亦乐乎!此时,教师绝不能放任不管,要走进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指导他们操作,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学生在游戏中既动手,又动脑,还动口,在自己的探索中思考出问题结果,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这样的操作也为学生高年级较为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例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混淆。课堂教学时绝不能吝啬时间,要让学生动手用线围一围,用笔描一描,用剪刀剪一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说一说“周长”和“面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有什么不一样等等。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概念,在比较中感悟不同概念的内涵,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引导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去探索、去实践,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及时、适度引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时候成人觉得十分简单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往往无法理解。例如教学单位换算时,有的孩子怎么也记不住1时=60分,1分米=10厘米等,这类问题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太“虚”了,离他们的实际需求有些远。这类问题要带着学生多探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去积累。教学认识“时、分、秒”时,教者设置故事环节:小“1”很苦恼,很多数宝宝都说自己比他厉害,都觉得“1”太少了,太渺小了。可是认识了“时、分、秒”后,小“1”再也不小看自己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有时候,1可以代替60呢!你想知道为什么吗?板书:1()=60()。让我们从制作一个钟面开始吧!带着疑问,学生自己制作钟面,交流钟面制作过程,看似平淡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把“纸上”的解决问题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操练、探索,效果明显。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必须连接现实,必须贴近孩子,必须与社会相联系,要体现人的价值。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再创造”数学。按照他的观点,数学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习者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处理数学 ,而是让他们在一种积极的活动、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个“数学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的,而不是任何外界强加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现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