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策略研究
2019-01-1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李瑜晴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李瑜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 沈伟明
导学是为了促使学生先行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教师要设计好相关的引导方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并获得知识情景和初步体验。讨论是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围绕自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交流与讨论,进行合作研讨,这个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习不断深化。应用是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主要表现为练习与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内容得到深化理解,并在应用中拓展深化知识,增加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注意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一、“导”在新知迁移,实现新旧知识串联
为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关注问题的前提下,从已知探究未知,形成相应的学习经验,做到经验与知识的发展和迁移。
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情景:
复习回顾:列竖式计算并验算:57+136;1723-489。
参照例题,思考小数加减法运算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并完成例题。
教师在设计这一情景时,立足于整数加减和小数加减之间的共性和特性,首先通过两道算式复习整数运算时的特点,再借助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对小数运算环节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和小数在运算时的相同之处。这样的情景设计有效串联了新旧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授新知识,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导”在问题转换,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问题导学,导与学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如何架起导与学之间的桥梁,是发挥问题导学教学法作用的核心。其中,问题是中心,是媒介,好的问题不仅能引发个体思考,促进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形成,还能有效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高效化。
不管是在平时自己上课还是听课的时候,我很多次都发现课堂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抛出问题后,有一部分聪明的小朋友会很快举手,老师看到举手人数不多,于是又转换了提问的方式,马上就有更多的人举手了。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种尴尬的情况:抛下一个问题后,尽管学生反应激烈,你答我答大家答,可是总是答不到点上,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最后无奈之下,只能由老师说出答案,没能成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归根结底,问题的症结还是出在教师的导学上。可以这样说,如果教师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应该不是一个好问题;如果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干预不是选择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机,那么教师的介入应该是个错误;如果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那么教师的冷漠和不作为将导致课堂呆板和滞留。
例如在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内容中,有一道练习题每次都会出现,也最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一千克的铁块和一千克的棉花,到底哪个比较重?”教师指名回答,A说:“当然是1千克铁块重,棉花轻。”教师问:“为什么?”B解释:“棉花很轻,放在空中会被飘走。”B的答案一说出口,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棉花和铁块一起自由下落,当然是重的铁块先落地。”“棉花放水里会浮起来,铁块会沉下去。”……就这样,在B同学的带领下,班级学生思维固化,纷纷沿着这样的思路说下去,最后教师无可奈何,只能直接硬给出答案,接下来的课,学生就没有积极性了。
同样一节课,如果教师转换问题提出方式,那么课堂效果完全不一样。在B学生说出错误答案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请你们想象一下,用手比划比划,一千克的铁多大,一千克的棉花有多大?”学生边思考边比划,一千克的铁这么大点,一千克的棉花要这么大。这时,教师不妨顺势提问:“如果把这么点的铁块和这么大的一包棉花同时放在天平的两端,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一抛,学生的思维立刻回到了正轨,积极发言,教学就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老师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向,一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好问题构成的。“问题”是导与学之间的桥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不但涵盖认知层面,往往还要涉及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一旦学生的思维出现偏离,教师的导入必须跟进,采用的策略是把学生的思路从一个层次引进下一个层次,从一个领域走向另一个领域。
三、“导”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合作探究是现在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小组合作探究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更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成功的合作探究离不开教师好的引导,目前,许多教师会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何在学习任务单中体现“导学”就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做到有“标”,即课程标准;有“生”,即学生;有“底”,即教师学科素养。心中有课标,教学才能深浅有度;有学生,才能立足于学生发展;有学科素养,课堂方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例如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小组学习任务单:
分工: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两人负责测量数据,两人负责数据记录,两人负责审核数据。
分别量出以下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图略)
观察发现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测出直径周长,保留一位小数,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π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通过逐层引导,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了支架,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记录下周长和直径的表格后,学生很自然地建立起直径和周长之间的联系,从而成功地计算出圆周率。
在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问”启“思”,依“问”解“惑”,不断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索教学改革新方法,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