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1-1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城实验小学 丁 艳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任务,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也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教师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通过实际操作、道具演示、生活场景化等教学活动多方位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莱辛有句名言:“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有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求职欲望。因而,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然后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引领学生全方位思考,发掘学生的思维弱点,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进行教学时,可以提前编排一个趣味性的与分数有关的故事:从前,有个森林中生活着一个松鼠家族,小松鼠们都非常喜欢吃松鼠妈妈做的饼,有一天,松鼠妈妈将3块大小一模一样的饼分给小松鼠们吃,她首先将一块饼平均切成了5块,分给了松鼠A一块,但是松鼠B说:“这太小了,我要2块。”接着松鼠妈妈又将第二块饼平均切成了10块,分给了松鼠B两块,松鼠C看见了更贪心:“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松鼠妈妈又将第三块饼平均切成了15块,分给了松鼠C三块,这下子小松鼠们都开心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份数。然后,教师提问学生:“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小松鼠最贪心,吃得最多呢?”学生肯定会兴高采烈地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松鼠B,有的说松鼠C,有的说一样多,这样教师再引入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数学公式和数学理论中发现生活的踪影,从而激发他们的共鸣,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更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动脑习惯和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运转能力。
例如,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进行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也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最喜欢什么运动啊?”学生有人说“篮球”,有人说“羽毛球”,有人说“乒乓球”,然后教师说:“那如果我们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买同学们喜欢的篮球10个,羽毛球12个,乒乓球15个,篮球单价64元,羽毛球单价20元,乒乓球单价14元,那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我们需要多少经费?”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从而帮助他们将乘法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也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思考、多动脑的能力。又比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冰箱、椅子、沙发、床铺等家具的形状,让学生全方面地体验数学在身边,从而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适用性很强的切入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传递、继承原本的知识文化,更可以应用、创造新的知识空间。开放性问题具有灵活、不唯一、多变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可以改善学生思维定向、缺乏探索欲望的弊端,为课堂的高效互动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方程》进行教学时,课后可以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小明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小丽家与图书馆的距离的2.5倍,而小张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500米,小明家与小张家的距离是1000米,小明从图书馆回家需要步行15分钟,请问小张家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是小明家与图书馆间的距离的百分之几?”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尽可能多地找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让教师时刻关注并正确引导。再例如,教师提问:“1,3,5,6,9”这串数字中哪个数字与众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说:“6,只有6不是奇数,换成7就有规律了。”有的说:“1,因为3,5,6,9都大于最小的质数2。”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多加思考。
四、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索精神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且尽量为学生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打破定性思维和传统思维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模仿实验、观察猜想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能够张开探索的翅膀,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翱翔,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增强思维逻辑能力。
例如,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每人准备一根铁丝,课堂上要求学生用铁丝折出学过的图形,并说出该图形的特征,同时计算出该图形的面积,并总结出计算方法;接着,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利用自己折出的三角形、长方形或梯形等组合新的图形,并进一步探索新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图形割补和拼摆等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从而自主探索图形的一系列规律。再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个公园规划种植16棵树苗,计划种植四行,每行种植五课,你会种吗?”这个问题情景具备一定的探索性,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供多种图案的种植方案,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探索未知的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景,从而不断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达到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