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课堂之影响
2019-01-11安徽省合肥市芙蓉小学
安徽省合肥市芙蓉小学 何 蕴
核心素养:石鸥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个体具有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
传统文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引路,而传统文化就是孩子受益终生的名师。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由经学(儒家之学—国学之魂)、史学、子学(诸子百家)、集学(诗词歌赋)组成。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由儒释道组成。儒家孔孟之道的仁政思想重在立德治世,是童蒙养正的基石,历代先贤必修之课,甚至作为治理国家之条例;道家表在养生,实为解密宇宙万物之规律,辩证的哲学思想,令世界为之而叹,是为“非常道”。传统文化经典塑造了中华民族之精神、炎黄子孙之人格,建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之宇宙观,和谐万邦之世界观。
价值所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熟读之足以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诵读国学过程中,君子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便会根植于孩子的心田;诵读传统文化足以明理,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道理,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道理,度人于稚拙之中,醒人于妄执之间;精读传统文化可以学文,唐诗宋词、诗经笠翁等皆为中华文化瑰宝,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便可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为其卓越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文理兼通。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从小学阶段抓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启蒙阶段接触传统文化,并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孩子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播下希望的种子。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的现状分析
教师常为主导者,而非引导者。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是为人师者重要的任务。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此时学生年龄小,对于知识点深度理解的能力尚薄弱,往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层次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而非“主导者”。如何理解“引导者”与“主导者”,以《论语》为例,开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知道这句话主要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表达的含义,教师先问:“这段话出自哪里?”学生答:“《论语》。”接下来就有所不同,作为引导者问:“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意思?”,而如果没有学生能答出来时,引导者应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慢慢得出结果,而有些老师会有主导者思想,学生答不上就直接说出意思让学生记下。传统文化有一个体会的过程,揣摩其中的含义正是传统文化的表现之一,引导学生自己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才是正确之举。
一曝十寒,而非一以贯之。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为例,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加之传统文化多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缺乏联系,深邃难懂,不知所云,尤为关键的是当代小学生的时间、精力大都被名目繁多的兴趣班所占有,这就导致了当代小学生无法做到长期坚持阅读、学习传统文化类的书籍,这也就更加大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的难度。
二、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与传统文化融合最为合适,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一日之计在于晨”,于学生而言晨读选择传统文化书籍,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来教育讲解,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知。
1.用故事启迪孩子心灵,培植孩子理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二十四孝故事,中华德育故事,中国名人故事,圣贤成长故事,以及传统节日由来故事(如端午、中秋、春节等)……一年级的学生最适合以传统文化结合故事的方式来教育,比如“管鲍之交”“凿壁偷光”等。对于孩子来说,传统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会更有趣味性,孩子们也更乐于接受。
2.利用古诗词教学识字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小学一年级为例,一年级上册至二年上册中,部编版共编排了《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春晓》《林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等11首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储存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比如通过《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轻松愉悦地认识了汉字。
3.利用汉字缘起、外形说理
汉字中蕴含着中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表意文字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每一个汉字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汉字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如“教”这个汉字,可以这样跟孩子解读:“教”这个汉子,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先“孝”后“文”为何?“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只有像孝敬父母一样恭敬老师,你的内心才会至诚、恭敬、感恩,从而学到真知。每一个汉字的缘起都包含着先人的智慧,等待我们去探究奥秘。作为教师,有理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选择合理且合适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程中。
4.利用传统节日,根植民族精神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熟知传统节日的习俗,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才能传承下去。在教一年级下学期的《端午节》这篇课文时,让孩子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的孩子居然说“圣诞节”,却不知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为此,我在班级展开传统文化大竞赛,此次活动增进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的了解与传承,将我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内心。
三、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意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于传统文化之学习而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包含内容极多,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儒家经典源远流长,童蒙养正,培德植根,乘风化人,激励万千学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唐诗宋词,文化瑰宝,熟读之、吟诵之,既提高语文素养,又训练儿童记忆力、专注力,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动静分明的性格特点,为课堂习作教学,及孩子将来的文理兼修打下坚实的基础。(3)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同频共振,融洽师生、亲子关系,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创造和谐温馨的班级、家庭学习氛围。
总之,淘尽黄沙始到金:近现代,中西方文化频繁接触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极大冲击,精致利己主义者、拜金主义者甚嚣尘上,沸反盈天……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道尊严不复存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使命感早已成过往云烟,家国情怀荡然无存,心灵家园无处可归。新纪元的曙光照亮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复兴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作为教育者,切实抓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的工作。让“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儒家思想精髓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田,泱泱华夏定可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