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练笔之“练”点

2019-01-11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实验小学翁芳兰

小学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习作想象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实验小学 翁芳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习作教学仍是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也仍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困惑。在偏远农村小学中,学困生面积大,厌读怕写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学生中还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热情,把写作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马虎应付,感受不到写作带来的快乐。

第二,由于缺乏写作兴趣,对生活缺少深入的体验、感受、思考,作文中能触动人心灵的内容较少,而虚构的内容较多,缺乏个性感悟,言之无情。

第三,文章空洞无物、词语贫乏,常常是词不达意,言之无序。

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化“大”习作为课堂“小”练笔,让习作与阅读相结合,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由感悟产生的情感通过当堂练笔表达出来,让学生时时有话可说、有法可依。在不经意的小练笔中调动学生观察、思考、习作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找练点:

一、练在语言的经典处,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宋朝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者既久,自然纯熟。”学生通过模仿优秀段落、篇章,也能够学习到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达到锻炼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让学生以教材为启发原型,仿其语言,仿其构思,仿其技巧,从而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有意识地去炼词锤句。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处景物,第二、三自然段在介绍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的时候所运用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不但适合学生学习并且需要掌握,所以这段也很适合学生仿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法、句式后,即可引导学生仿写。因学生水平不同,可不做严格规定,学生可模仿“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学习仿写句子,如“校园真美啊,……”,“教室里真静啊,……”为开头练写,也可仿写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的写法,这样即学即写,学生意到笔随,挥洒自如。这样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既加强课堂练笔,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二、练在理解的深入处,提高了学生读写的能力

课文中常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若能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燕子》一文的第三段着重描绘春景“才下几阵蒙蒙细雨……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教学中,若能以“光彩夺目”为教学起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顺势引导练笔,把构成“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物具体、生动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春天的含义,深切感受春天的美好,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思路,达到练笔的效果。

三、练在内容的延伸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有很多课文,在省略号部分或结尾等处都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进行想象拓展,在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还能提高读写能力。

如学了《蜘蛛开店》这篇课文后,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老师可以布置学生续写:“蜘蛛后来还会开店吗?如果它还开店,你能给它什么样的建议呢?”学生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它应该不同的商品标不同的价格。”另一个学生说:“应该给每种动物编织一个样品,动物们可以根据样品来订购自己所需的商品,这样有计划有准备,开店会更省事,不会急急忙忙。”还有学生说:“它可以开个百货店,商品也会更多,吸引更多的顾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主意,个个说得热情高涨,此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蜘蛛开店》续写也就水到渠成。可以看出,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

四、练在开放的多元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练笔是学生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应求全责备,应当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大胆想象,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

如一位老师教古诗《春居》时,这样引导学生:作者看到春天里草木生长,鸟儿飞舞,一派勃勃生机,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天色还早,赶紧趁着东风来放风筝,在美好的春天里孩子们除了放风筝,还会抓紧干什么?农民伯伯们……还有可爱的小动物们……小花小草们……大家都会趁着美好的春天干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使古诗的意境更饱满地呈现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五、练在情感的共鸣处,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

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语言简单精练,如果拓展诗歌的内容,也不失为一个练笔的很好的素材。如课文第二小节:“小溪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迷路了,他会多么地着急害怕呀!此时的孩子会怎样?他的妈妈又会怎样地心急如焚呢?雷锋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是顺路的吗?环境如何?天气如何?这样的一条道路,即使自己走也会很艰难,更何况要抱着一个孩子,还要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是怎样一步一滑,艰难地抱着孩子走呀?他与这个孩子素不相识,为什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要帮助孩子找到家人?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经过引导,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觉得有话可写了,一个个都兴致盎然,一篇篇精彩的片段跃然纸上。

一位老师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设计的课堂练笔为调动学生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练笔的切入点落实在“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句话,让孩子们联系平时与父亲的相处,选择一个话题想象,写话:1.回想“我”与爸爸在一起的美好的往事。2.想象爸爸凯旋归来,我与妈妈去机场迎接爸爸的情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爱的温暖和对爸爸归来的美好期盼。而这些美好的想象与残酷,营造了激烈的情感冲突,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雷利失去爸爸的巨大悲痛,可谓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可挖掘的内容,只要老师把握教材,深入课文内涵,充分利用课本,进行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让学生学习了写作技巧,又提高了写作水平,还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小练笔发挥出生命的活力,为写好作文打下夯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