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诵读中华经典开始
2019-01-11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 郭 卫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熠熠闪光的瑰宝,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诵读古典诗词,能够感受宇宙奥秘,能够激发创作灵感,能够顿悟人生真谛,能够接受精神洗礼……因此,我们城东实小人树立了“改变,从诵读中华经典开始”的理念。
一、创设氛围,耳濡目染
植物在肥沃的土壤里才会茁壮成长,动物在广阔的天地里才会尽情驰骋。同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会尽显自己的个性。再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从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入手,培养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习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校着力优化阅读环境,让校园弥漫书香气息。学校精心布置了开放式书吧,温馨雅致的阅读环境,随手可取的各种读物,让师生随时随地尽情享受“读书盛宴”。为了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各班级的“读书角”整齐地摆放着学生喜欢的书籍;教室布绒板报上,贴着催人奋进的名人诗句、图文并茂的诗歌、略带稚气的诗歌作品……这些独具匠心的文化布置,犹如一位位默默无声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能时刻浸润在书香当中。
我们学校三年级以上每周上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可以是读书方法交流,也可以是阅读观点辩论,还可以是读后话剧表演。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建立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再现教材的情境,让学生敢说敢想,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开发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感悟着,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已成为我们城东实小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在不自觉中被激发了。
看着他们可爱的神情,听着他们甜美的声音,真让人喜不自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用心诵读,声情并茂
要想让学生爱上诵读,教师的示范引领必不可少。说实话,我的普通话受方言区的影响比较多,前后鼻音、边音鼻音区分不清。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把所教课文的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都注上了拼音,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办公室的同事都是我的监督员。早上起床练,课间休息练,睡觉之前练……练得舌头打结,练得自己都觉得“走火入魔”了。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可以很自信地在学生面前大声朗读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次我诵读的是《枫桥夜泊》,在优美的古筝的伴奏下,我开始了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演”。诵读完了,我自己也陶醉了,学生们也陶醉了。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学生面前,我是“一读成名”呀!从此,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蹭蹭直上,有事例为证。一天,路上碰到一位学生家长,他对我说:“郭老师,我儿子现在可是你忠实的粉丝,你在我儿子心中的地位那是老高老高了。在家读书读得摇头晃脑,说是跟老师学的。”哎,我的真情流露、激情诵读,到这儿成了“摇头晃脑”了。得了,不管成了什么,能激发起学生的诵读热情,我这一段时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学生们崇拜的目光,让我对自己的诵读越来越自信;而我自信的诵读,让学生们对诵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道是学生成就了我,还是我成就了学生。
诵读古诗文,必须在充分掌握诵读技巧的同时,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诵读,才能感染自己,感染别人;这样的诵读,才能锻炼自己,启发别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诵读时,听起来语调也是抑扬顿挫的,也是有急有缓,可就是不能打动听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机械地掌握了诵读技巧,对作品的感受不深,没有真正地了解作品,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是在那里故作深情,生搬硬套。学生们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假意所打动,要唤起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与自己同呼吸,共悲喜,必须仔细品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生动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在自己的心中活动起来。这样的诵读,才是领悟到了作品的精髓,才是达到了诵读的最高境界。
中华经典需要用心去诵读,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练习的机会。在这样的无数次的机会里,学生的理解深刻了,想象放飞了,感情真挚了,诵读的热情更高涨了,诵读的水平越来越高了。
三、吟诵表演,兴趣盎然
“经典润童年,书香溢校园”为主题的诵读演出是我校每年一次的读书节活动。演出精彩纷呈,师生同台、亲子互动、动感无限,或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把一篇篇经典演绎成一幅幅生动的画、一曲曲悠扬的歌、一幕幕感人的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师生深深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同时也有利于师生去感悟文化、传承经典,提高素养。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扩大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活跃了学校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建构了独具特色的阅读三维模式。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我结合学校的阅读模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诵读时加上适当的动作,演绎故事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进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指导三年级学生诵读《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诗,让学生边诵读边把诗意表演出来:一位衣着破烂、头戴草帽的老农,在炎炎的烈日下,辛苦地锄着禾苗,边锄边擦拭着滚落的汗。望着枯焦的禾苗,农夫心急如火烧,不停地叹气。可是那些王孙们却提着鸟笼、扇着扇子,是那样的悠闲自在。再如教学“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诗句时,采用一问一答的表演形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诵读得好,记忆得牢。
把读书和活动、表演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创新诵读方式,增强了诵读的趣味性,使孩子在诵读活动中丰厚涵养、增长见识,充分领略中华经典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激发热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诵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大量的诵读,学生才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诵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诵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诵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诵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影随形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一般都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文通句顺的习作。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将“诵读”培植于“写作”的沃土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诵读”中学习“写作”。我让所有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有时抄抄好词好诗,有时写写阅读后的感受,有时天马行空,发挥想象,编写古诗……每周我定时批阅,发现精彩片段,及时用微信发送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欣赏;用A4纸打印张贴在班级公告栏,让同学学习。老师的及时点评,家长的积极参与,伙伴的真心称赞……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慢慢地,慢慢地,学生痴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现在,当看到学生沉迷在中华经典诵读中时,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深知,是中华经典诵读给予了我工作的灵气,更是中华经典诵读鼓足了我奋进的勇气。让中华经典熏染每位学生,让中华经典走进每个家庭,是我不变的追求。为此,我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