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流浪地球》引发的地理知识思考
2019-01-11湖北
湖北
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于2019年农历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的是2075年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吞没。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将地球推离至4.2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行星轨道,从而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一、太阳的膨胀
太阳主要由氢元素组成,其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为1个氦原子,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太阳因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每秒钟约为400万吨。在过去的50亿年里,太阳因核聚变损耗的质量是它本身质量的0.03%。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的旺盛时期,但据科学家预测,大约50亿年后它中心的氢元素将随着核聚变被消耗得越来越少,形成氦核,这样太阳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引力的作用下,氦核开始收缩,温度急剧升高,氦会再次进行核聚变产生能量,即“氦闪”,这时外壳的氢元素就会燃烧膨胀,太阳就会变成红巨星,其体积将是现在的一百万倍。那时太阳的质量会消耗的越来越快,引力也会随之减弱,水星、金星和地球会被膨胀的太阳吞噬在内。在此之前,当太阳的氢耗尽时,地球的生物圈将会被破坏,额外增加的太阳能也将造成地球海洋的蒸发。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下城
电影中讲到地球在流浪过程中没有了太阳的光照,温度会急剧下降,人类会转入距地表5千米的地下城中生活,地球内部的情况是怎样的,人类在地下城生活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由外而内分为三个同心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平均厚度为17千米,电影中的地下城就在此圈层中。地幔在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其中有岩浆发源地软流层。地核深度大约在5 000千米以下,压力极高,温度高达6 000℃,且外核为液态,由此来看人类在地幔和地核中生存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国目前最深的钻井在地下8千米左右,因此电影中地下城5千米的深度是相对合理的。
然而在地下生存绝非易事。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发生地震。很多深源地震对地表的影响很小以至于人类无法察觉,但它们在地下的能力则超乎想象。地下深处更靠近岩浆的活动区,岩浆周边区域温度很高,且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非岩浆活动区域,深入到地壳内部,温度也会上升。目前陆地表面人类聚居区年平均气温大多在0~25℃,而在地下5千米处温度至少是现在的一倍以上,人类能适应吗?万物生长靠太阳,生活在地下城中没有恒星辐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岩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供人类食用,人类在地球流浪的期间的食物如何解决呢?如今人类生活在地表,由于无序建设的地下设施已经严重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城市中时有出现地表塌陷的情况,如果建设大规模的地下城,在巨大水压下地下水容易渗入其中,也可能面临坍塌的风险。
三、地球停止了自转会怎样
电影旁白中提及“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是利用行星发动机的反推力让地球停止转动,停止自转之后的地球还会平静如初吗?答案是不会!如果地球突然停止旋转,大气仍将以每小时1 770千米的速度旋转,这会将陆地上几乎所有东西清扫干净,无论是土地、岩石、建筑还是人,都会被卷入大气中。假设地球已完全停止自转,地球上的任一地点会有半年时间处于白天,半年时间处于夜晚,白天的温度将会更高,而夜间的温度会更低。一旦地球不再自转,地磁场很可能不复存在,这对于生态系统将是灭顶之灾,因为地磁场向太空延伸几万千米,能阻止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损毁地球大气层。没有地球磁场的保护,任何生物都将暴露于宇宙射线的侵害中。地球停止自转导致离心力的变化,海洋水会向两极流动,几乎所有大陆都会被淹没,只剩赤道附近的一圈超级大陆凸显出来。赤道附近因原本的离心力大,自转停止会导致岩石圈板块坍缩,引发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
四、比邻星能替代太阳吗
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有无数颗恒星,其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称为比邻星,它位于半人马座,离太阳有4.2光年,相当于40万亿千米,虽说是比邻却远在天涯。比邻星与太阳相似,也是一颗恒星,但比邻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8。因为比邻星质量较小,它对外辐射的热量也相对较少,其所具有的引力也较小,用比邻星替换太阳后,若地球还是以原本的速度进行自转与公转,比邻星的引力将无法束缚地球,地球会渐渐偏离比邻星,最后甚至可能逃出本星系,流落到星系之外。研究人员发现,比邻星的能量爆发与太阳相比更加剧烈,2017年3月比邻星的一次耀斑爆发,比最强烈的太阳耀斑还要强10倍,周边行星受到的辐射比地球遭受的高出约4 000倍,对生命极为不利。
五、试题设计
材料一2019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电影,影片讲述了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人类联合政府决定将地球驶向距离4.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行星轨道。据报道,201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行星围绕比邻星公转,质量约是地球的1.3倍,距比邻星约750万千米,处于比邻星的宜居带上。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能量输出不稳定,常有剧烈的恒星爆发现象。
材料二影片中,人类用巨型行星发动机在赤道产生切向力,让地球的自转渐渐减慢,最终停止。一旦地球停止转动,磁场和离心力不复存在。
材料三“太阳急剧老化,最终膨胀爆炸,发生“氦闪”,会吞噬地球,地球开启星际流浪之旅,期间地球慢慢变为冰封世界,人类只能在距离地面5千米的地下城生活……”这是《流浪地球》中的场景。随着太阳的不断“燃烧”,约55亿年后,太阳的氢元素会消耗尽,内核坍缩,发生氦聚变(氦闪),太阳大气的外层膨胀,延伸到地球或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由于太阳质量下降,这两颗行星将会离太阳更远。
1.材料三中,地球可能将被“吞噬”的根本原因是
( )
A.太阳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C.日地距离较近 D.太阳的位移所致
2.“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是利用行星发动机的反推力让地球停止自转,其中最大的发动机布置在赤道,原因是
( )
A.赤道处的自转角速度最大
B.赤道处的太阳辐射能最强
C.赤道处离太阳最近
D.赤道处的自转线速度最大
3.下列有关“氦闪”说法正确的是
( )
A.“氦闪”使太阳温度持续升高
B.“氦闪”发生时地球上的罗盘能正确指示方向
C.“氦闪”是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过程最剧烈的体现
D.“氦闪”可能导致地球上出现热浪、地震等自然灾害
4.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推测分析比邻星宜居带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5.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地球停止自转后,地球环境的变化。
6.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人类主要生活在“地下城”面临的问题。
【试题解析】
1.目前太阳大气成分中有约四分之三的氢,四分之一的氦,随着核聚变的不断进行(即材料中所说的“燃烧”),四个氢原子变成一个氦原子,氢不断转变为氦,氦气在太阳核心区域聚集,将产生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使得内部向外膨胀的力量越来越大。
2.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角速度除两极外各处均为15°/h,自转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因此要使地球自转停止,需要在赤道附近安装功率最大的反向推力发动机。
3.太阳到了末期之后,内部的氢元素消耗得差不多,留下富含氦的核心,内部的高温高压会激发氦元素的聚变,这个时候的太阳就会发生“氦闪”,失控的核反应能很快地使恒星产生数万甚至数亿倍于平时的能量,陡增的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其剧烈程度如同爆炸,吹出巨大的热浪会横扫整个太阳系,引发地球上磁场强烈扰动、产生地震等灾害,“氦闪”发生后太阳的能量几乎消耗殆尽,太阳系归于一片黑暗。
4.分析条件类综合题要从正反两个角度作答。从材料中可看出,该行星位于恒星比邻星的宜居带上,可推知其与比邻星的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液态的存在,其质量与地球相当,有利于形成大气层。但比邻星输出能量不稳定,不利于为该行星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容易使行星上产生气象和地质灾害等。
5.首先会因离心力的变化,液态的海洋水会向两极流动,从而造成几乎所有大陆都会被淹没。赤道附近因离心力缺少,会导致岩石圈板块坍缩,引发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其次,因为没有了转动,地球昼夜更替周期变长,背离太阳的一面,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太阳辐射,地表温度变的很低,不适合生命的存在,面向太阳的一侧温度高,地表温差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加之大气的惯性,在自转停止后,地表风力会在较短时间内加大,严重破坏地表环境。再次,地球磁场可能会消失,太阳风将会不受任何阻碍,可长驱直入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极光,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有可能逐渐消耗殆尽。
6.地球在流浪过程中宇宙环境急剧变化,会导致地球上的火山、地震、海啸等灾害陡增,生活在地下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地下城面积大,建设地下城使地下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渗水问题挑战着地下城的运转。地下城环境封闭,缺少恒星辐射,地表生态系统难以移植到地下,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面临考验。地壳深处更靠近岩浆活动区域,温度高,人类难以生存。
【参考答案】1.B 2.D 3.D
4.有利条件:与恒星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行星周围形成大气层;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不利条件:恒星状态不稳定,辐射能不稳定,加剧了行星上的自然灾害,威胁到生命的生存。
5.离心力减小,海洋水向极地流动;离心力缺少,导致岩石圈板块坍缩,引发全球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地球昼夜更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差增大,不适合生命的存在;地球磁场消失,太阳射线和宇宙射线增强,地表环境恶化;由于惯性作用和气压梯度力增大影响,风力将在较短时间内增大,破坏地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