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9-01-10陶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5期
关键词:胰岛空腹胰岛素

陶静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9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采用降糖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变化。结果 治疗后, 观察組患者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C肽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4.82±0.36)mmol/L、餐后2 h血糖(6.24±0.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9±0.9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4±0.59)mmol/L、(7.68±0.26)mmol/L、(7.28±0.8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早期胰岛素强化;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79

2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为中心环节的慢性疾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早期, 机体通过提升胰岛素抵抗加强胰岛素分泌, 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当无法进行有效干预则会引发胰岛素β细胞功能衰退, 继而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 使得血糖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 引发多种疾病。有学者提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同时通过控制胰岛β细胞提升整体干预效果[1]。为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现选取本院收治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 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初94例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42.16±12.06)岁;体质量指数22~33kg/m2, 平均体质量指数(26.18±6.04)kg/m2。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31~75岁, 平均年龄(42.20±12.13)岁;体质量指数21~33 kg/m2, 平均体质量指数(26.15±6.02)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30~80岁;②患者均符合WHO 1999年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③患者无口服降糖药史;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②过敏体质患者;③酮症酸中毒患者;④妊娠期患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理指导和饮食干预等基础性干预。对照组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主要给予二甲双胍0.85 g/次, 1次/d;格列吡嗪5 mg/次, 3次/d;也可依据患者自身血糖状况适当调节用药剂量。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 剂量:依据体重每公斤1个国际单位, 3次/d;甘精胰岛素20 IU/次, 1次/d, 餐前30 min皮下注射;依据患者三餐血糖控制效果适当调整剂量。患者血糖控制范围:确保空腹血糖处于4.4~7.0 mmol/L, 餐后2 h血糖6.0~10.0 mmol/L。所有患者均需进行3个月治疗。

1. 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 包括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C肽等水平。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胰岛素分泌指数(25.68±1.68)、胰岛素抵抗指数(3.10±0.27)和空腹C肽(0.76±0.13)ng/ml与观察组的(25.43±1.24)、(3.05±0.34)、(0.78±0.16)ng/ml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胰岛素分泌指数(48.37±3.27)、胰岛素抵抗指数(1.25±0.16)和空腹C肽(1.86±0.26)ng/ml均优于对照组的(40.31±1.82)、(2.41±0.16)、(1.30±0.32)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为临床多发性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是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重要原因[2]。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提升, 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当患者处于持续高血糖状况会导致血浆游离脂肪酸异常提升, 各种毒性物质也会加速胰岛β细胞凋亡。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普遍并未完全丧失, 部分患者体内胰岛素产生较多但效果较差, 因此需通过口服药物对体内胰岛素进行分泌刺激。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糖分等物质代谢异常性疾病, 而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也会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进而抑制胰岛素β细胞功能, 导致胰岛素β细胞分泌功能出现异常, 持续加重病情[3]。

2型糖尿病治疗多采用传统阶梯式疗法治疗, 该治疗方式会导致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血糖控制不佳状况, 进而诱发负反馈, 最终使得胰岛素β细胞功能丧失。同时, 该干预方式也会提升糖尿病患者治療并发症风险。本次研究发现, 有效血糖控制可改善微血管并发症, 但无法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在血糖控制时将目标设定为<6.5%, 此种方式可预防大血管并发症。但口服降糖治疗却很难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之下, 多数口服降糖药只能将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1.5%之间[4]。也有学者提出口服降糖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和禁忌证问题, 但本次研究并未深入分析。

现代研究表明, 早期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可有效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同时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继而达到清除高血糖毒性以及控制胰岛素β细胞损伤的目的[5]。多数研究认为强化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可保护胰岛素β细胞功能衰变[6], 同时对口服降糖药物实效患者进行短期强化治疗后胰岛素β细胞可得到有效恢复, 即使停药也可维持一定时间。在本次研究即发现初诊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良好, 胰岛素第一时间分泌也得到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也有降低。同时对病程短且血糖高患者, 强化治疗后胰岛素用量可在2个月内逐步降低, 直至停用, 可单独服用二甲双胍进行控制, 但血糖依然处于正常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C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由于早期强化治疗时血糖控制效果好, 可有效降低细胞负荷, 因此患者各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因强化治疗时主要作用原理为模仿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 有效降低高血糖毒性提升细胞修复效果有关。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患者强化治疗时血糖控制效果更显著, 与相关文献结果相符[7]。

综上所述,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可军.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4):720-721.

[2] 黄启亚, 杨彩娴, 钟国权, 等.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和体重与胰岛B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2):11-13.

[3] 张脛.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分析. 吉林医学, 2018, 39(7):121-122.

[4] 吴萍, 刘乃丰. 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用药依从性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17, 52(3):240-243.

[5] 杨彩娴, 黄启亚, 钟国权, 等.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续治疗方案的随访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 25(5):397-402.

[6] 杨明明, 程霖, 许冰, 等.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MCP-1和NF-κB表达的影响. 海南医学, 2017, 28(2):242-245.

[7] 秦志斌.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对其血糖长期控制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18(8):23-24.

[收稿日期:2019-10-24]

猜你喜欢

胰岛空腹胰岛素
关于空腹的真相一次说清楚
关于空腹的这些真相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胰岛素种类那么多,别再傻傻分不清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空腹喝水
空腹
ATP在大鼠胰岛分离中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