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炼句处”学策略 “章法讲究处”寻路径
——例谈指向“文化”内化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2019-01-10王晓怡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浙江宁波315200
王晓怡(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浙江宁波 315200)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王荣生教授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所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在“炼字炼句处”学策略,于“章法讲究处”寻路径。这是引导学生从“文言”学习走向“文化”内化的必由过程。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卖油翁》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文言阅读策略,把握文言文中“所言志、所载道”的中华文化内核。
《卖油翁》选自欧阳修的文言笔记《归田录》。这本集子是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所作,故书名“归田”。文中的陈康肃是北宋一位文武双全的朝廷高官,欧阳修写的是他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卖油翁之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笔者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积累文言字词,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2.揣摩关键语句,感受文言简洁含蓄之美,领会作者文浅意深的写作风格。
整堂课设置了三个学生活动,分别是“给课文断句”“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品字读句赏篇章”。
前两个活动重在检测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重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其中,在“给课文断句”活动中,笔者将课文标点去掉,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给课文断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和停顿;二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大意和常用字的理解情况。完成断句后,笔者再让学生总结刚才断句的方法。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检测学生的断句能力,还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归纳断句的方法和策略。在“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复述时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并给出了如下提示:(1)想象人物神态、动作、心理;(2)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3)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复述。此外,笔者告诉学生:“复述”可以选取不同角度,如作者的叙述角度、卖油翁的叙述角度、康肃的叙述角度。不同人物角色角度的复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学生复述后,笔者要求他们再次朗读课文,重点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第三个活动“品字读句赏篇章”,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学习就是要关注“炼字炼句处”、关注“章法考究处”,文言文学习的目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如何从“文言”走向“文化”?这就要从“炼字炼句处”学习阅读文言文的策略,在“章法考究处”探寻学习传统文化的路径。指向文化内核的文言文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培养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简练”,常常“一字见乾坤”。所以,这一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那些“看似平常,实有讲究”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讲究处,从中体会作者的行文意图。
一、关注第一人称代词运用的不同
文中康肃自称“吾”,卖油翁自称“我”。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为何给两位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第一人称?对此,光理解这两个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简单释义“我”,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文言词汇的内涵和用法作更深入的理解,以体会它们的区别所在,从而领会作者的用意。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如下资料:
“吾”和“我”的区别,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
(王力《汉语史稿》)
“吾”常用以表示礼貌、自谦的意味;“吾”用作主语有时与“我”形成对照;“我”常用于表示对自身的强调、加重语气,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
(徐国莉《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
据此,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心理,体会作者使用不同第一人称的用意。从身份地位角度来看,康肃自称“吾”,似乎带着符合他身份修养的礼貌与谦恭,而卖油翁自称“我”,则似带有率直粗略的下里巴人之嫌。但是,在两人自称和各自话语气势的矛盾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读出:貌似谦恭的自称“吾”的背后,是康肃摆身份、端架子的傲慢自负;而耿直实诚的自称“我”的背后,是卖油翁不卑不亢、有底气的自信。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再请学生模仿两人各自的神情语气来读一读两人对话,旨在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来体会其中的奥妙。
二、关注第二人称代词的运用
除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也存在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如文中康肃第一次称卖油翁为“汝”,第二次称“尔”。我们都知道,“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而“尔”则有居高临下、带有明显蔑视的意味。康肃何以如此倨傲狂妄,出言不逊?这时除了追溯字义外,还要进一步了解历史上对康肃其人的评价。在教学中,笔者出示了如下材料:
陈康肃公,即陈尧咨,字嘉谟,谥号康肃。宋真宗咸平三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性刚戾,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
(《宋史·陈尧咨传》)
在区别字义的基础上,笔者适时提供关于康肃的简介,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阅读策略来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显然,有了这些学习支架,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康肃性格中的傲慢自负、暴躁易怒。
三、关注虚词的运用
《卖油翁》一文不光人称代词运用有讲究,虚词的运用也有奥妙。同一个虚词放在不同的句式中,它的内涵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相同虚词在文中不同处的运用,以透过文字表面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
如文中多次出现的“亦”:“公亦以此自矜。”“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我亦无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亦”的义项有:①也,也是;②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减弱;③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加强。笔者请学生联系上下文,判断文中不同“亦”的内涵,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康肃的傲慢自负、暴躁易怒和卖油翁的不卑不亢、自信淡定。
四、关注人物对话不同句式的运用
关注人物对话中运用的不同句式,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价值判断。康肃的话语句式如:“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都是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卖油翁的话语句式则是:“无他,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均为语气从容淡定的陈述句。对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验,要求读出语气,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提出问题:对比两位人物的话语,揣摩在作者笔下,哪个的技艺更高一筹?高在何处?从各自技能的高下来看,两人都是有着炉火纯青的一技之长,难分伯仲。但透过文章语句,我们却分明可以读到,作者笔下的这位卖油翁更多了一份自信从容却又有自知之明的大智慧。由此,两位高手,高下立判。
纵观全文,作者没有一字一句点评,但人物的性情、作者的态度立场却在字里行间处处显示。显然,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手法。对此,学生已有了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这时,教师可适时介绍该文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文章写法,指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即在文章的叙述中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这种文章写法为后世所推崇,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写作技巧。欧阳修组织编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大量运用了春秋笔法。对于文中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作者的态度立场,欧阳修采用的就是“一字置褒贬”的春秋笔法。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且语言简洁流畅,含蓄委婉。他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卖油翁》出自《归田录》,虽是一部文言笔记,但多记载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是欧阳修亲历亲闻,史料翔实可靠。《归田录》收在《宋史·艺文志》中,入史类传记类。可以说,《卖油翁》具有这样的特点:一个小篇章,却用大笔法;一个小故事,却讲大道理;一个小人物,却显大智慧。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词汇的正确理解和对文言语句的准确把握,来真正领会欧阳修散文“文浅意深”的写作风格,同时初步接触“春秋笔法”这种传统经典的文章写法,也对宋代士大夫阶级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有所了解。
课堂教学中不能仅给学生目标和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指引路径。在《卖油翁》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言人称代词的变化、文言虚词的多重意义、不同文言句式在篇章中的内涵,正是在“炼字炼句处”学策略,于“章法讲究处”寻路径,进而通过“熟读”和“精思”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笔者对如何由“文言”学习走向“文化”内化的文言文阅读策略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