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生态环境,打造绿水青山
——以“自然生态”为主旨谈作文题目的命制与审题立意

2019-01-10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

江苏

【热点直击】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诞生、繁衍、进化始终离不开他们所处的一方山水,这方水土不仅孕育、滋养了人类的肉体和生命,更塑造、陶冶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家乡的山水会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记,留下独特的基因。也正缘于此,乡愁会成为人类普遍的情感,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故乡倍感亲切,并尽力建设、呵护自己的家园。从这一意义上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这种一方水土和一方人之间的完美互动,必然打造出一片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人间仙境。

可惜的是,人难免会有利令智昏的时候。当GDP、高收入、快发展等完全占据人们的思想,成了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山山水水”在欲壑难填的人们眼中便成了利益的源泉。由于各种违背科学、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恣意开发,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大气、土壤、水源被严重污染,曾经的美丽家园甚至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人间地狱……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渐入人心,国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最大的财富,才是最美好的未来,才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于是,一个个改善自然环境、打造绿水青山的举措相继出台——植树种草,造林治沙,根治污染,降低排放,垃圾分类……都是为了留住绿水青山,还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家园。

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也顺应时代潮流,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自然生态。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引导考生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在花草间诗意地栖居,享受自然;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则将“空气污染”列入了向外国友人介绍“国家形象”的关键词,大有“知耻近乎勇”的气概;2018年北京卷和浙江卷作文都涉及了自然生态话题,北京卷作文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这一观点,要求考生展开想象,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图”,同年浙江卷要求考生对2005年提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一口号做出评析……上述作文命题表明: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肩负着为国家遴选未来设计者和建设者之重任的高考,自然无法回避这一话题,而且环境保护是与人类永远相伴的话题,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自然生态”会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中一个关注点。

据此,笔者依照四个“关键词”模拟命制了四道作文题,并附思路点拨与高分范文,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模拟题一:理顺关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思之,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

自然养育了人类,自然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又在养育着自然,自然的发展无不带有人类生命的印迹。自然给了人类生命与家园,人类给予自然反哺与回馈。“地灵”孕育出“人杰”,“人杰”又造就了“地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永葆生机,人类方可生生不息。

【审题提示】

这道作文题的审题,首先需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在影响着自然。但写作重点最好放在第二句话上,即探讨人类为何善待自然,如何善待自然。

命题材料有三段话,第一段话借一句俗语和一句“套用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段话具体地阐释了这种关系,第三段话是对前两段话的总结,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构思立意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一方人养育一方水土”这两层意思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不应当使用同等笔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种铺垫,交代人类应当善待自然的缘由。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当放在阐述“一方人养育一方水土”这层意思上,谈我们为何且如何善待大自然。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先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起,简析人类享受自然的恩惠,从而明确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造就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再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因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和索取而导致的对自然的轻慢甚至破坏进行反思和分析,揭示过度消费自然甚至破坏自然的危害;最后从正面入手,点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当然,这是整体构思,具体思路考生应当自出机杼,写出特色和新意,但主旨只有一个: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呵护我们的家园。

这篇作文可以写成富有意境的散文,颂扬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和对人类的恩情,反思人类在利益追求中的“跑偏”和“不肖”,赞美珍惜、美化、反哺自然的人们;亦可写成议论文,借助理性分析,探究人类对自然生态应持有的态度。其实,爱护自然就是珍爱我们的家园,就是珍爱我们自身,就是珍爱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的作文就是为了揭示这一观点!

【佳作展示】

纠偏与反哺

夏 钒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奔腾的长江黄河、多彩的神州大地孕育出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五千年来,人们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下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我们的祖先依赖自然的馈赠,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繁衍。他们钻木取火,临河造屋,捕鱼打猎,春稼秋穑。从上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便有一种由内而外、与生俱来的敬畏。他们因为依赖自然,所以爱护自然。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孟子曾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揭示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人们在利用自然之时,不可一味索取,否则便会林空鸟绝。他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顺应自然,不可乱取滥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时代来临。一次次的工业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问世,促使人类用四五百年的时间将生产力水平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制高点。这四五百年间,煤、石油等各种资源也被前所未有地大量开采,人类高举“征服自然”的大旗,扬扬自得。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接连不断的惩罚——工业革命后的伦敦变成了“雾都”,工厂散发的浓烟侵蚀着生命。直至今日,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消融……各种自然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们实在无法料想。

在我国,雾霾、水污染、土壤沙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的适时提出,体现出中国人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得力之举:将工厂迁移至远离河流和城市的地方,设法减少燃油车辆的出行,共享单车横空出世,“限塑令”推出,各大城市纷纷推出“垃圾分类”政策……当今中国从政府到国民全员参与到了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实干之中。

我在杂志上曾看到两组对应的照片:一组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三江源地区,旅游者随处抛掷垃圾,周围一片狼藉,令人扼腕;另一组是大批志愿者不远万里,自发前往,清理三江源雪山草原上的垃圾。这两组照片让人不胜唏嘘: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都是为昔日犯下的过错还债!可是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要去反哺自然、回馈自然,让大自然因为人类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反哺自然,就是要超越“不危害自然”的理念,更进一步,倡导人为自然服务,再造自然生态,比如栽种一棵树、关爱一只鸟、清理一片垃圾——总之,就是要让地球因我的存在而更美丽,生态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这才是反哺,才是自然生态越来越好的有力保证!

当“一方人养育一方水土”成为现实,世界一定会变成人间天堂。

【点评】作者以凝练的文字分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即农耕时代的顺从自然、工业时代的榨取自然以及今天对曾经的错误的矫正和纠偏,分析有理有据。文末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只有纠错和还债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反哺自然的观点,即人类主动为自然服务,去再造最美生态。文章内容颇具新意,很有深度。

模拟题二:端正态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乃自然之子。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构想、总结了许许多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位未来的建设者,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提示】

这道作文题沿用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反思型”材料作文,即对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推出的决策、提出的口号等进行理性的反思、探究和评述的材料作文模式,要求考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进行反思,然后从中选取一个或数个自己比较感兴趣、有感触的话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展开分析评价,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作文可以写成反思类的,可以写成批评类的;可以写成赞颂类的,也可以写成正反对比辩证分析类的……写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张弛有度、以理服人、追求深度。

回首人类历史,我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人类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完全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听任其摆布,所以人类成了大自然的奴隶。第二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时期,这时候,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同时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不择手段,于是开始研究自然、探索自然,进而试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让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盲目开掘、恣意改造、肆意污染,以致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第三个阶段就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给自然带来的伤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研究自然、认识自然,而这行为也是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时候,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亲密无间、生死与共的朋友关系。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能够把握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的演变及其影响,从而辨别优劣,阐明观点。

【佳作展示】

卢高扬

你忽然醒来。

天地间一片混沌。日与月在你的头顶上飞速旋转,风与云在你的胴体上自由徜徉。你揉着惺忪的睡眼,风儿吹起你用草木织就的衣袂,缭绕的山川是你衣襟上的褶皱,它勾勒出两个大字——鸿蒙,翻译过来便是——自然。

朦胧的视野里似有影子在蠕动。你看清楚了,那是人类。他们虔诚地跪拜你,口中念念有词。你仔细聆听,原来是那些身着草叶和兽皮的人们在祈祷。“赐一颗火种吧!”他们一边念叨,一边将额头叩向硬冷的大地。他们双膝微微颤抖着,却始终未曾离开地面。

你若有所悟。为了生存,他们敬你、畏你。你不足挂齿的微愠,可以成为他们万劫不复的浩劫;你微不足道的赏赐,便是他们最大的福音。你笑一笑,向他们演示了取火之道……

天地清明起来。不知第几场春雨过后,地面绿油油的,好似生了一层绒毛。身着布衣的人们牵着牲口缓缓走向田间。他们把你的脾性摸得门儿清,专看你的眼色行事。他们随口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歌的节拍与你的脉搏应和着。

你忽然明白了,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依顺你,应承你。男耕女织、看天吃饭是那段悠长乐章里不变的旋律。

忽然有一天,天地重回晦暗。你一觉醒来,空气里弥散的烟雾呛得你几乎窒息。你绿色的衣袂变得千疮百孔,你裸露的肌肤已成瀚海阑干,你湖水一般的明眸渐渐枯竭,你宝贵的脏腑被一群群贪婪者剖开掏光……

日与月依旧在你的头顶飞旋,但已黯淡无光;风与云依旧在天地间游走,但已变得喧嚣而张皇……你猛然意识到,天地变了!

你重重地跌倒在地,你长长的染霜的发丝纷乱地飘散在额前,一片焦枯。你默念着千年前人们吟诵过的诗句,顿时双眼濡湿,却又被瞬间蒸发。

你终于明白了,人类已经不再是匍匐于你脚下的奴隶,渐渐壮大的力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逐利的本能让他们的欲望日渐疯长。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发掘你,掠取你,甚至伤害你……终于,你病了,你红颜褪尽,你满面沧桑,你浑身创痕,你满心哀伤……最终,你在人们无边的喧嚣与无尽的癫狂中昏睡过去……

不知过了多少年。

一道柔和的橘黄色的灯光从你的脸上扫过,那是一支队伍走到了你的跟前,一位带着探测器的医生模样的人在你面前蹲下身,似乎在对你诊脉,神色肃穆而庄严。身后的人们低垂着头,双手紧绞着放在身前。他们脸上隐隐约约有一种与万年前远古人类相似的神情,不,还多了一丝忧惧。天地间可怕的喧嚣声消失了,人世间有一种可怕的静寂。不过,你还是隐隐听到了一种无声的巨响——对,那是人类思考的声音。

天空飘起了小雨。那些尘埃和雾霾被点点滴滴的雨丝纠缠着,清洗着,渐渐淡去。

被连根拔起的草木又被一株株栽回,被围填造田的湖泊又被一片片还回,被随意弃置的垃圾被按类收回……人们不再用膝盖而是用双手,挽回他们曾经犯下的错,他们在用自己的虔诚和行动让你回归你原本应有的状貌,不,要比原先的你更美……

你醒来了。

你不能辜负眼前这一片白云蓝天、青山绿水、花香鸟语,你要给这世界一个欣慰的笑脸!

【点评】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几次态度的转变,形象地再现了人类曾经走过的弯路和今天虔诚的矫正。作者巧借大自然的视角,呈现了人类曾经的愚昧和狂妄,这种狂妄伤害的不仅仅是自然,更伤及人类自身。我们当下应做的就是纠正偏差,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人类方有美好的未来。

模拟题三:绿色行动

阅读下面的三则新闻,根据要求写作。

(一)自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展以来,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速度,截至2018年,共平退堤垸333处、搬迁55.8万人,洞庭湖调蓄面积比1978年扩大779平方公里。接下来湖南省将继续在洞庭湖区实施系统治理,继续完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努力增加枯水期入湖水量,加快推进洞庭湖区河湖连通工程,深入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

(二)2018年11月,从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获悉,大连将在2020年前,市区公交运营线路全部淘汰传统燃油汽车;2025年前,实现全市网约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

(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处理。没有垃圾分类和未按指定投放到指定垃圾桶内等行为都会被罚款和受到行政处罚。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

以上三则新闻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命题材料中列出的三则新闻,都发生于最近两年,内容皆为自然生态的整治,包括退田还湖、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这些材料说明了一点:自然生态的治理作为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时下正在中国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它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全民动手、日见成效的行动。

要写好这篇作文,先要通读三则新闻,从发生的时间、新闻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去思考和分析其“象征性”意义——即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则新闻,而要当作一件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意义”的“寓言”来读,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准确把握这件事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些事件有的是发生于城市乡村的宏大工程,有的则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有的是对昔日错误行为的矫正,有的是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应对;有的是地方性措施,有的是国家性策略……这一切集中地说明了一点:爱护自然,重视生态,人人有责,家家有份。无论是城市乡村、工厂学校,还是衣食住行,都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息息相关,这是一场无休止的人民战争。

要注意的是,这篇作文不能写成肤浅的读后感,而应以此为触发点,挖掘这些新闻所涵盖的深厚意蕴。要揭示出这些新闻的背景和蕴含的意义,既要总结历史的教训,又要对未来饱含信心,因为这一则则新闻表明:社会正行进在从病态走向健康的轨道上!

是的,我们会有青山绿水,我们会有白云蓝天,我们更会将各种垃圾变成宝贝!

【佳作展示】

环境治理,匹夫有责

陈俊浩

提起生态环境的治理,许多人都有一种思维定式:这是一项政府行为,与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个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行了。

不乱吐痰、不扔垃圾是好习惯,但如果以为做到这些就是一位“环境卫士”则未免对自己要求过低了。比如垃圾处理,许多地方的“环保要求”已不仅仅是“不乱扔”,更需要“分类投放”,不知道这一点,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遇到轻重不等的处罚。

今年不少地区正式出台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说“正式出台”,是因为垃圾分类投放人们早就有所耳闻,但从今年才开始“动真碰硬”。例如上海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每一位市民来说,这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改变其生活习惯的大事。

在中国,要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就比如垃圾处理,过去包包扎扎随手一扔的事,今天要仔仔细细分门别类并且使之“各得其所”,真的要费一番工夫。

这也告诉我们,治理污染已经不是“举手之劳”,尤其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类垃圾层出不穷的今天,垃圾处理也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需要我们费时费力地处理。其实,这也是与我们得到的享受相“匹配”的——想开车出行,你就得想方设法治理尾气污染;想用上各种先进的化工制品,你就得想方设法搞好污水废气的治理;要享受到各种电子产品带来的惊喜,你就得想方设法去治理废旧电池带来的环境污染……日新月异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便捷、舒适、各种各样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享受,难道不需要相应地为之付出身与心的操劳?难道处理因为你个人享受而制造出的生活垃圾也应由政府出面代劳?

时代在发展,生活观念亦应配套更新。生活越来越精致,人的品位越来越高,垃圾处理也需要越来越细心,处理垃圾的行为也需要越来越精细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就像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垃圾、不大声喧哗、不在公开场合下吸烟等已经渐渐由生活规范变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想,垃圾分类处理也一定会变成人们的一种习惯。

环境治理,匹夫有责。如果这责任再转化成每个人的习惯,世界一定更美丽。

【点评】

这篇习作的作者就垃圾分类处理这件事发表议论,阐述了以下看法:一是垃圾处理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精细化必然会带来垃圾处理的精细化,这是大势所趋;三是我们要让责任变成习惯,这样才能保证世界变得更美丽。文章语言平实,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易让人接受。

模拟题四:调整心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态决定心态。

也有人说:心态决定生态。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提示】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生态环境往往会决定我们的心态。辩证唯物主义者同时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力,所以,心态常常又会影响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决定心态:优美田园,男耕女织,其乐融融,使陶潜沉醉其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穷二白,民生凋敝,经济落后,使富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忧心如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心态又影响生态环境:因为安土重迁、安居乐业、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基本保持着“原生态”;也因为发展过程中的躁动和冲动,我们居住的地球曾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而今,当人们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当人们开始反思曾经的盲目与冲动,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们迫切要做的便是摆正心态,矫正理念,修复创伤,让人类共同享有的地球重回青山绿水白云蓝天。

这篇作文的命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但在审题、构思时应当注意的是,我们着墨的重点还是应当放在材料第二句“心态决定生态”上。回首人类对自然生态所犯的错误,莫不是因心态扭曲失衡所致;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难以驾驭,而心态则是一种主观修为,应该为我们自己所掌控。我们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心态,约束心中无尽的欲望,重新设计生活的目标,适当调试生活的节奏,我们才可能真正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说,有一个和善、淡泊的心态,是天人和谐的前提。

这篇作文,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均可,形象展示、理性剖析皆宜。

【佳作展示】

心态决定生态

颜睿扬

法国作家菲利普·德朗说:“目光决定世界。”我要说:“心态创设环境。”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一切衣食住行以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又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要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反哺,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使得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痍,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对生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无休止、无底线地索取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遭受到了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世界上似乎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

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现在重要的是“发展”,等我们科技、经济发达了之后再去环保也不迟。这种心态看似有理,但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如果我们现在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可能真的就离“世界末日”不远了。

酸雨、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有毒废弃物遍地、大气和水的污染、野生物种一天天减少……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应有一种“人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

我们现在虽然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环境保护做出太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禁止乱扔废弃物的规定,垃圾做到分类投放;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饭盒、饮料杯、塑料袋,用纸盒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等。

以上这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只要大家一齐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就能为环境保护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主人公心态,将地球视为自己真正的家园,将所有生物视为人类的朋友,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视为先人让我们暂为保管而必须转交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我们就不会有意无意地无视各种生物,就不会挖空心思去攫取地球上的宝藏,就不会视自己为过客不管我们死后洪水滔天……

那样,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一定会成为宇宙中最美丽的地方!

【点评】

作者细致分析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心态”扭曲和失衡而对“生态”造成的伤害,提醒人们改变心态,抑制过度的欲望,将自己视为地球的主人,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我们居住的环境一定会有大的改观,我们的地球一定会成为宇宙中最美的星球。文章说理娓娓而谈,阐述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
胧月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白轮船》中的生态美学性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毛猿的喜剧和现代人的悲剧
乡村旅游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生态主义情怀
电影《燃情岁月》的生态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