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
2019-01-10◇张龙
◇张 龙
课堂是师生教与学交互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深度思维,便谈不上深度学习。所以思维之于课堂,是个尤其重要的因素。
何谓思维?《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如果语文课堂只是印证式的课堂,思维含量不会太高;如果语文课堂形成了以一种模式化教学包打天下的局面,这甚至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梁漱溟先生曾经提出思维的八个层次——“形成主见、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融会贯通、知不足、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通透”。以此观照教育现状,小学六年,我们的学生或许连第一层次也未达到,这岂不是一件憾事?难道不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反思吗?
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首要在于教师的意识。我们通过课堂究竟要给学生提供什么?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显然,问题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少、思维品质低。如果语文课堂上没有对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学生便达不到“深学”的状态。若能够从思维的角度审视所学所思、所悟所行,教师便可能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学生受益。
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起点在于教师的追求。高中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种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课程标准对其界定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课标的表达高度凝练概括,需要教师深入理解,以引导学生获得深刻的思维体验。除此,我们还需要挖掘文本,体会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背后的深刻含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不断尝试,不断练习,才能够读出文本所隐藏着的思维内涵,训练思维也才会有着力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永葆学生心态,面对熟悉的文本而不失初心,让自己的学习持续发生、真正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协作学习能力等,最终让学生有思、有悟、有获、有感。
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需要策略作为保障。辨识、分类、概括、比较、推理、拆分、联想、想象……都可以成为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丰富情感体验。教师在讲解诗词、散文时,可以运用想象与联想策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讲解说明文时,可以运用分类与概括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解小说的时候,可以运用比较与推理策略,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利用思维工具作为教学支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知识型课堂向思维型课堂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如何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选择与判断,形成主见;如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珍惜思维原创,培养高阶思维技能,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