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
2019-01-10魏利娇李晨阳曹玉迪胡悦刘珂嘉刘彦慧张春梅
魏利娇 李晨阳 曹玉迪 胡悦 刘珂嘉 刘彦慧 张春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截止到2016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 086万人,占总人口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 003万人,占总人口10.8%,并且65岁及以上老人有65%分布于农村。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城市化进程逐渐发展的今天,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得部分农村老人成为农村留守老人。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改善其生活方式,培养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可增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幸福感,促进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本研究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定义、测评工具、影响因素、研究展望等方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定义
1.1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权威部门对农村留守老人做出明确统一定义。王学芳〔1〕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是指生活在户籍地村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其子女长时间出门在外。此研究明确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年龄界限,但未对子女外出时间做出具体说明。王璇等〔2〕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指在我国农村,子女长期离开户籍所在地而进入发达城市打工,或从事商业或经营其他生产活动,从而留守在家的65岁以上老人。此定义说明了子女外出原因,并限定了农村留守老人年龄范围。张艳斌等〔3〕研究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是指老人所有子女长期(超过半年)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大中小城市经商、务工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留下独自在家生活的父母。这一定义重点强调留守老人子女都不能在家陪伴老人,并且子女离开时间均至少半年,但未对留守老人年龄做出明确规定。王乐军〔4〕研究认定:农村留守老人是指久居农村的60周岁及以上老人,老人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工作需要而离开本村,长期在外生活居住。高娜〔5〕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特殊群体之一,是指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其所有子女及子女配偶每年在家时间不超过20 d;排除子女另立门户、独生子女参军或无子女等特殊情况老人。该研究对留守老人年龄、子女在家时间及某些特殊子女情况做出严格限定。不同研究者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有着各自不同观点,还未制定出明确统一的概念,但各自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1.2生命质量的定义 生命质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Calbraith提出。生命质量最早以社会学概念出现,又称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素质〔6〕。社会学领域中多使用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医学领域中多使用生命质量。
由于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对生命质量理解千差万别,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生命质量定义。Andrews等〔7〕认为生命质量即“良好感觉”。Levi等〔8〕指出,生命质量是对研究对象适应生活状态的综合测评。测评涉及研究对象躯体、心理及社会各方面。Fayos等〔9〕认为,生命质量是指病人自我管理个人生活的能力。Schumaker等〔10〕把生命质量定义为个体对生活和个人良好状态的总体满足感。可见,国外研究人员大多以个体主观感受定义生命质量。通过测量个体对生活的满足感评估个体的生命质量。
我国研究者对生命质量尚无统一定义。郑林林〔11〕在对山东省夏津县农村留守老人研究中将生命质量定义为60周岁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精神状况及心理状况。秦升泽〔12〕在研究湖北省恩施市农村留守老人时,认为生命质量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状况及留守老人在现阶段对自己生活水平的综合评价。
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这一概念提出具体界定,其定义应该涉及所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情况及功能水平,以便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做出全面系统评价。
2 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测评工具
已开发许多关于生命质量评价的量表,多数学者赞同将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分为两类:普适性量表和特异性量表〔13〕。但还没有学者提出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量表。研究者常用评价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量表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选择现有合适的生命质量量表,另一类是从已开发量表中选择研究所需要项目自行设计调查表。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评价量表,我国研究者采用的有: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SF-36 v2量表(SF-36 v2)、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及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量表。
2.1普适性量表
2.1.1GQOLI-74 该量表由李凌江等〔14〕编制,有4个维度,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范围为1~5分,由条目分相加或加权得出因子粗分,每个因子粗分4~20分;各维度内因子粗分相加得出维度粗分;20个因子粗分相加得出总粗分。凌彩娥等〔15〕应用此量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右江区8个屯农村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各56人,对比分析二者生命质量。
2.1.2SF-36 也称生命质量问卷,由美国医疗研究组开发。该健康调查量表包括8个维度,36个问题,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全面综合测量。8个维度分别是:一般健康(GH)、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精力(VT)、生理职能(RP)、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16〕。每个维度评分满分为100分,最差为0分,最好为100分。李金坤等〔17〕采用此量表对山东省3个地区的205位老人进行生命质量评价。调查证明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85以上,具备较高信度和效度,但需要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特点,对个别条目进行完善修改。该量表是目前用于评价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应用最广泛的量表。
2.1.3SF-36 v2 SF-36 v2改进了SF-36量表的缺陷。SF-36 v2选项为水平布局设计,优于SF-36混合的水平垂直布局;并通过改进用词增强了问卷适用性〔18〕。中文版SF-36 v2包括8个维度和1项健康变化指标〔19〕,条目更清晰明确,便于被调查者作答。肖亚洲〔20〕应用此量表对湖南省某县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生命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证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1.4WHOQOL-BREF WHOQOL-BREF包括28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式作答方式。邹兵等〔21〕采用此量表对蚌埠市和淮北市的356名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在0.8以上,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为 0.847,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由于该量表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目前被广泛使用。
2.2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量表 秦升泽〔12〕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湖北省恩施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进行研究。该问卷的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村留守老人的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第二部分为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情况,包括收入来源、收入数额、子女每个月给予的经济支持及其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满意度;第三部分为健康状况,包括农村留守老人配偶和自己的健康状况、由医院确诊的疾病、医药费、谁承担医药费等;第四部分为生活照料情况,包括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照料的提供者;第五部分为心理慰藉,包括与子女联系的频次、老人内心的感受、孤独感、倾诉对象;第六部分为农村留守老人对提高生命质量的建议。此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于评价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更具有针对性,但目前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3 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
3.1留守老人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身健康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等。在影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众多因素中,自身健康状态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首要原因。农村留守老人作为弱势群体,一旦生病,身边缺少子女亲人照料,精神得不到慰藉,心理健康水平随之降低,生命质量也就受到影响。医务人员应当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疾病预防及保健知识的宣教力度,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留守老人生命质量,促进生命健康,延长该弱势群体寿命。
3.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和睦程度、婚姻状况、子女回家频率、居住类型等。王乐军〔4〕研究发现,留守老人生活幸福感依托于家庭。家庭关系和睦对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不和睦的家庭关系严重影响老人情绪活动和心理健康,影响休息和生活精力,进而影响生命质量。赵玉霞等〔22〕研究指出,婚姻关系稳定的留守老人生命质量高于婚姻关系不稳定的留守老人。分居、离婚、丧偶、从未结婚的留守老人生命质量较差。陈正英等〔23〕研究表明,子女回家频率对留守老人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生命质量评分有较大影响。子女经常回家照看父母,使留守老人精神得到慰藉,促进留守老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张璟等〔24〕研究显示,居住类型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不同居住类型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与配偶同住对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影响最大。
3.3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收入水平、子女经济支持、医疗费用支付能力等。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来源狭窄,主要靠自己劳作或子女供养获得收入。秦升泽〔12〕研究表明,农村留守老人收入少,子女经济支持能力不足,而留守老人生活消费支出较大,经济收入与支出不平衡。收不抵支使老人产生经济压力,生命质量不容乐观。陆锦怡〔25〕研究指出,农村留守老人主要依靠子女经济支持,占经济收入的62.38%。子女是否有能力为老人提供足够生活经济支持直接影响留守老人生命质量。
3.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周围环境治安状况、老年服务机构及医疗保险制度等。相对城市而言,政府机构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少〔26〕。村里很少有专门针对留守老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留守老人生活缺乏娱乐交流,使老人精神生活单调贫乏。万劭琨〔27〕研究表明,周围环境治安状况是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周围环境治安较好的留守老人生命质量优于周围环境治安较差的留守老人。陈正英等〔23〕研究指出,老年服务机构及医疗保险制度会对留守老人生命质量产生影响。在社会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留守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创办各种针对留守老人的服务机构,是提高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综上,我国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对这一特殊群体做出明确定义。对其生命质量评价的测评工具标准不一、不尽相同,还未制定出专门评价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量表。目前研究多数为某市某村的地域性研究,缺乏一个针对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评价的常模公布。当前研究指出了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但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应该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所采取干预措施的效果如何等鲜有报道。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对“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实现有重大推动作用〔28〕。相关研究者应积极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提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开发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命质量的测评工具,提出改善其生命质量的措施,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政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