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氢嘧啶脱氢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9-01-10鲁明骞陆海燕孔庆志夏忠军许新华高嫣冯雪松李薇徐冰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毒副胃癌阳性

鲁明骞 陆海燕 孔庆志 夏忠军 许新华 高嫣 冯雪松 李薇 徐冰清

(1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防治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0;2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肿瘤研究所;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术后复发率可达60%〔1,2〕。胃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次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抗代谢药氟尿嘧啶类是胃癌化疗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因肿瘤内代谢酶的差异,导致胃癌患者对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效果、毒副反应和预后等的反应不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核酸和5-氟尿嘧啶(Fu)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性限速酶之一,在体内可将5-Fu转化为无活性的5-氟二氢尿嘧啶并排出体外〔3,4〕。研究表明,DPD与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与化疗敏感性、疗效和毒性有关〔5,6〕。本研究拟分析胃癌组织DPD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疗效、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应用5-Fu提出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病理科胃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140例,男72例,女68例,年龄32~75岁,平均(57.4±3.8)岁;肿瘤>2.5 cm 103例,肿瘤≤2.5 cm 37例;分化程度:高分化患者8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106例;浸润深度:黏膜及黏膜下层者6例,肌层12例,全层122例;无淋巴结转移42例,有淋巴结转移98例;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19例,Ⅲ期58例,Ⅳ期45例。92例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均接受“LOHP+CF/5-Fu”方案化疗,化疗前检查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生化、肿瘤标志物、CT、心电图等。因有的胃癌患者未留取癌旁组织,故胃癌旁组织仅90例。

1.2试剂与方法 将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制备成4 μm厚的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DPD相关抗原的免疫染色。Ⅰ抗为大鼠抗DPD单克隆抗体,Ⅱ抗为羊抗大鼠IgG。

1.3结果判断 根据Fromowitz等综合计分法〔7〕,由阳性着色细胞所占百分数与细胞着色强度结合起来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数为10个视野阳性细胞的平均数占这10个视野中细胞的百分比:<5%计0分;5%~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3分;>75%计4分。细胞着色强度:不着色计0分;淡黄色计1分;棕黄色计2分;棕褐色计3分。二者积分相加:0~1分为阴性,≥2分为阳性。

1.4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按实体瘤标准评价化疗效果,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RR)=CR+PR。不良反应按WHO毒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DPD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 140例胃癌患者中,118例DPD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4.29%(118/140);90例癌旁胃黏膜正常组织中,DPD阳性表达率为46.67%(42/90)。DPD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胃癌组织中DPD蛋白表达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DPD在男性胃癌患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3.3%(60/72),与女性胃癌患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85.3%(58/68)〕无显著差异(P>0.05)。年龄≥50岁者DPD阳性表达率为82.9%(63/76),与年龄<50岁者DPD阳性率85.9%(55/64)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病灶>2.5 cm者DPD阳性表达率为87.4%(90/103),与≤2.5 cm者DPD阳性表达率75.7%(28/37)无显著差异(P>0.05)。分化程度上,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癌者DP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6/8)、88.5%(23/26)和84.0%(89/1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胃癌组织DPD阳性表达率为77.8%(14/18),T3+T4胃癌组织中的为61.3%(104/1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DPD阳性表达率为81.0%(34/42),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5.7%(84/9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Ⅰ+Ⅱ期DPD的阳性表达率为83.8%(31/37),Ⅲ+Ⅳ期的DPD阳性表达率为84.5%(87/1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DPD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84例可评价的DPD阳性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为20.24%(17/84);22例DPD阴性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为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DPD表达与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DPD阳性表达患者恶心〔51.7%(61/118)〕、呕吐〔46.6%(55/118)〕、口腔黏膜炎〔16.9%(20/118)〕、腹泻〔5.9%(7/118)〕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分别为72.7%(16/22),59.1%(13/22),31.8%(7/22),13.6%(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DPD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DPD阳性与阴性表达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3.73%(28/118)与68.18%(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DPD是5-Fu分解代谢的起始和限速酶,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和一个相对分子量为105 kD的分子组成的高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1 025个氨基酸组成,定位于染色体1q22,包含23个基因,共950 kb,分布于人体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和炎性组织中,在肝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布最多,在体内能通过肝脏和其他组织将5-Fu转化为二氢嘧啶(5-FUH2),从而失去活性,经肾脏排出体外〔8〕。

DPD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国内外有不同的结论。Morita等〔9〕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DPD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刘新兰等〔10〕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发现DPD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1%(66/77),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8.0%(12/25),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6,10〕。

5-Fu是消化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化疗药物之一,为了减少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该药的治疗效果,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预测5-Fu有效性和毒副反应的指标。DPD作为5-Fu分解代谢的关键酶,与5-Fu的疗效、不良反应、耐药和预后等密切相关〔11〕。近些年的研究〔12,13〕显示,DPD表达水平与5-Fu为基础的化疗疗效呈负相关。国外学者研究认为,蛋白结合的氟尿嘧啶类衍生物可能通过降低胃肠肿瘤中DPD的表达提高抗肿瘤活性〔14〕。由于DPD是5-Fu分解过程中的关键性酶,DPD表达越高,5-Fu合成代谢受到抑制越明显,分解代谢增强,导致5-Fu水平减少,从而抗肿瘤效应减弱,治疗有效率下降。但陈英华等〔15〕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DPD mRNA的表达,发现DPD mRNA表达与S-1的疗效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DPD阴性表达患者5-Fu化疗后不良反应更明显,其机制可能是DPD表达越高,5-Fu分解越多,体内5-Fu水平减少,对患者产生的毒副反应就越小。Bocci等〔16〕研究在胃肠恶性肿瘤中,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PD水平,可减少5-Fu引起的严重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Goto等〔17〕研究发现,DPD高表达患者,5-Fu化疗的敏感性差,生存率低,预后差。练炼等〔18〕研究发现,肠型胃癌DPD mRNA表达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患者,提示DPD mRNA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疗效越差。DPD阳性表达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下降,其原因可能与DPD高表达患者恶性程度相对较高、对化疗敏感性下降,而且高表达患者易引起耐药性发生有关〔11〕。总之,胃癌组织中DP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DPD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但DPD高表达患者5-Fu化疗后不良反应更小,疗效和预后更差。因此,DPD可作为5-Fu化疗敏感性、毒副反应和预后的一个预测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毒副胃癌阳性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FOLFIRI 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探讨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参芪扶正注射液在预防化疗毒副反应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