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化验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2019-01-10杨天睿苗云波
杨天睿 苗云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干科,云南 昆明 65003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患者病情是否稳定不仅与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程度有关,更与斑块的易损性、稳定性密切相关。AS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可能与炎症、脂质沉积、新生血管、氧化应激、血栓形成等具有相关性,多种指标可预测AS发生及预示其危险程度〔1〕。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PLT)和红细胞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LT虽然是最小的血细胞,却有极高的酶活性和独特的超微结构,堆积的红细胞是血栓的主要成分。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以其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活性,在体内构成功能性细胞因子网络,彼此协作或相互制约,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加速病变进展。如果能将血液分析和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结合起来,使用无创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检出高危和临床前病变的人群,对有效预防、减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评估血红蛋白(HGB)、PLT及细胞因子水平在AS病变特别是不稳定斑块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干科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住的病人204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相关临床症状分为AS斑块不稳定组(观察组)109例和无斑块或AS斑块稳定组(对照组)95例。观察组男65例,女44例,平均年龄(76.89±12.08)岁;对照组男55例,女40例,平均年龄(65.99±16.32)岁。临床表现中存在冠心病心绞痛、急性脑卒中病人为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符合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具有心绞痛典型症状。脑卒中病人具有明确的脑梗死影像学依据。
1.2颈血管B超 运用PHILIPS-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患者取头后仰卧位,检查一侧颈动脉时头偏向对侧约45°,分别检查左右颈动脉。探头沿颈动脉走向,自下向上作连续纵、横切面扫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3 mm者即颈AS斑块。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性质,彩色血流显像观察血流是否通畅,色彩明暗程度,有无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对斑块进行分类,判断其稳定性。
1.3试剂 采用日本SYSMEX原装进口试剂盒,全自动化进行血液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阵列技术,人类TH1/TH2 cytokine kitⅡ试剂盒(BD公司生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earson分析。
2 结 果
2.1HGB、PLT总数与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HGB水平为(138.39±22.16)g/L,PLT总数为(189.05±64.567)×109/L。HGB(R=-0.161,P=0.024),PLT总数(R=-0.179,P=0.012)与AS斑块稳定性相关。
2.2两组HGB、PLT比较 观察组HGB〔(135.11±20.472)g/L〕显著低于对照组〔(151.08±22.861)g/L,P=0.023〕;观察组PLT〔(142.29±23.534)×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178.94±62.333)×109/L,P=0.017〕。
2.3细胞因子与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分别为(4.18±2.45)、(2.37±1.01)、(10.38±13.59)、(3.02±2.29)、(4.73±2.00)、(8.12±12.05)pg/ml。IL-2(r=0.058,P=0.409)、IL-4(r=0.106,P=0.132)、IL-6(r=-0.062,P=0.384)、IL-10(r=0.052,P=0.463)、IFN(r=0.074,P=0.298)、TNF与AS稳定性不相关(r=0.042,P=0.549)。
3 讨 论
AS是以血脂代谢异常、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为基础的血管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2〕,炎症反应增加,一些炎症因子的升高,与AS的发生、进展有关,可作为AS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常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和AS斑块情况。血液分析及细胞因子检测,临床上广泛开展,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具有独特的预测价值。
自2003年Kockx等〔3〕发现红细胞被吞噬可能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表明红细胞在AS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红细胞的脂质氧化物和铁等反应产物是强力的炎性细胞化学趋化物,可导致巨噬细胞聚集,诱发炎症反应,红细胞还可通过降解产生的胆固醇、铁等代谢产物,扩大斑块的坏死核,使斑块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多,因此,红细胞可能是通过促进斑块内炎症反应来促进AS进程。同时,红细胞蓄积产生的斑块底物快速变化可能促使稳定性斑块转换成不稳定斑块,且斑块内出血的斑块更易在18个月内再次出血,反复出血作为一新的不稳定因素刺激AS的进展〔4〕。由于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影响了红细胞生成、红细胞半衰期及红细胞细胞膜可变形性等因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影响铁代谢,抑制红细胞成熟。此外,病程中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使肾血管收缩,造成肾缺血性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下降,骨髓内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HGB下降。
PLT参与正常机体的止血、凝血过程,并在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并暴露其内膜下胶原组织时,在某些刺激因素的作用下,PLT变形、黏附于胶原组织上并聚合成团,参与体内如血栓形成、炎症和免疫应答、AS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而且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5〕。同时,PLT活化可以合成和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黏附蛋白、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因子及IL-1受体,5-羟色胺(5-HT)等,这些因子共同参与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平衡细胞增殖与凋亡,而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LT和多种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失去平衡。AS斑块不稳定时大量PLT被激活和消耗,PLT与斑块稳定性负相关。
目前多认为AS是一种由血管、免疫系统的代谢失调引起多因素多系统、弥漫性渐进性炎症〔6〕,但本研究并未发现细胞因子水平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联系,考虑相关因子可能与AS斑块的逐步形成有关,与斑块稳定性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