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哲理诗教学的有效尝试
——以《游园不值》教学为例

2019-01-10◇臧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苍苔游园哲理

◇臧 琴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广受一线教师关注,古诗教学却少有突破,教法固化严重。“知背景、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的四步教学,从一种方法上的指导变成思想的束缚,不分什么类型的古诗,教学同质化现象明显,教学目标设定趋同,年段特征模糊。特别是小学高段的古诗教学,要么满足于诵读与理解诗意,要么一味拔高变成古诗鉴赏课。笔者以为,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基于古诗类型,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哲理诗,不同类型的诗侧重点当有所区别。下面,仅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小学高段哲理诗教学进行的有效尝试。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哲理诗,其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千古名句,可谓脍炙人口。在课堂教学之前,不少学生可能都接触过古诗,甚至能够背诵不少。基于这样的学情,显然不能将背诵和理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来设定。笔者以为,除品评意境外,意象的触碰、炼字的品悟、哲理的揭示等也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 旧知导入,奠定理趣

进入小学高段,学生一定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哲理诗,比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春日》等,只是课堂上老师未必将哲理作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这里的导入既是回顾,也是点拨,引导学生去关注叙事、写景背后隐藏的哲理。

师:我们学过不少诗,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说——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再上一层楼。

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在学习上也要不断努力。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看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中。

师:这句诗其实是在告诉我们——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是啊,有些诗表面上是在说一件事情,在写一处风景,其实是在讲一个道理。这样的诗叫哲理诗。流传下来的宋诗中有不少就是哲理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游园不值》。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开始,教师循循善诱,从事件、景象到哲理,解诗的关注点从表面写景叙事转向哲理实质,这样的教学看似轻描淡写,却能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为后面品悟哲理奠定基础。

二 诵读理解,入情入境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和理解,这是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基本目标。通过读,才能走近诗。

师:你能把这首诗读一读吗?

(生读,该生停顿恰当,韵脚读得分明)

师:你读得真好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怎么停顿,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其实,一般的七言诗节奏都是二二三。谁能照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高兴之情。

师:他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他看到一枝红杏从墙内伸出来,感受到春天来了。

师:对呀,读诗要关注诗人的心情。诗里都说了什么呢?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适时讲解“应、怜、印、扣”,借助图像了解“屐齿、苍苔、柴扉”)

师:怜什么?

生:怜屐齿、怜苍苔。

师:哪一个对呢?

生:我觉得“怜屐齿”不对,因为屐本来就是用来走路的,若是怜惜的话,倒不如不穿。

(此生的话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共鸣)

师:有道理!既然大家都认为是怜苍苔,那么,是谁怜呢?

生:园主人,正是因为园主人怜惜苍苔,才不开门。

师:现在,你们能连起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吗?

(生答,意思仍说不清楚)

师:第一句确实最难理解,我们先放一放。如果第二句理解了,第一句也就明白了。

生:轻轻敲柴门敲了很久,园主人也没有来开门。

师:于是,诗人就猜测——

生:可能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屐齿踏坏了苍苔才不来开门的吧。

(指名将第一、二句连起来讲解)

充分诵读不仅为背诵打基础,还为理解作铺垫。第三、四句浅显易懂,自不必多说。理解的难点集中于第一、二句,不仅因难理解的字词多,还由于诗句采用了倒装。第一、二句呈现为因果倒置,直接翻译难度较大。教学时,不必刻意回避这些理解难点,要放手让学生去讲,别怕碰壁;也不要怕课堂上有争议,有些错误在辩论中会自然化解,比如“怜什么”和“谁怜”的问题。只有真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为进一步品析诗句做准备。

三 意象引路,品味内涵

古诗的教学,就是要让古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现代的人也能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而如何使我们更加贴近诗人当时的心境?意象不可回避。

对于意象,比较普遍的理解是寓“意”之“象”,也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的揭示不宜快,不宜深,应是一个文火慢炖渐渐入味的过程。

师:春天,阴暗潮湿、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苍苔,太常见了,为什么诗人独独怜惜苍苔?

生:因为苍苔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爱惜。

师: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其实,苍苔在古诗中并不少见。

(出示)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杜牧

(生读)

师:鹿柴,是王维居住的地方,是一座空山,少有人去。陋室,是刘禹锡被贬后的住处,只有与他志趣相投的人才会来。禅智寺,地处扬州北郊,远离市井繁华。为什么在写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诗人不约而同地都写到了苍苔呢?苍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安静、偏僻。

师:不仅如此,王勃、杨炯等人还专门写过《青苔赋》,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

生:我觉得隐居和苍苔有相近的地方,苍苔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隐居也是要到人少的地方去的。

师:受中国古文化影响的日本,到现在还有很多寺庙种植着苍苔。日本有座寺庙叫西芳寺,建于1300多年前,现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里面有120多种苍苔,因此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苔寺。(出示苔寺图)每天,苔寺只允许很少的游客进入。不仅如此,进苔寺之前还要抄一段长长的经文,这是为什么呢?

生:抄经可以让人心静下来。

师:说得太好了!苍苔往往代表一份空寂、幽静、冷清。这就是苍苔的象征意义,也叫意象。对于一些意象,你们也许并不陌生,比如,提到红豆,会想到相思;提到月亮,会想到团圆;提到松树,会想到高洁的品质。现在提到苍苔,你们也应该想到——宁静、清幽。高年级学古诗,了解一点这样的意象知识很有必要,意象是打开古诗的密码。现在你们能理解诗人为什么独独怜惜苍苔了吗?把这样宁静而美好的感觉送进诗句,读一读。

(生读)

对意象的触碰,很多老师觉得为难。深入深出,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倒不如回避。而这个环节,笔者充分联系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日本苍苔文化,以及学生熟悉的意象(红豆、月亮等),勾连起新的苍苔意象,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句意蕴。

四 品味推敲,透析哲理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国维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让学生学着贾岛的样子去推敲一个字、一个词,领会其中的妙处,提升古诗鉴赏能力,是小学高段教学的分内之事。

师:叶绍翁在南宋其实是位不太出名的诗人,可是这首《游园不值》却非常有名。特别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呢?我们也学着贾岛的样子,前后四人为一组,推敲推敲,看诗中哪个字用得妙。

生:“关”字用得特别妙,因为……

(生一时语塞)

师:其实,当我们一时难以体会出一个字哪里好的时候,可以用换一换再比较的方法。这里的“关”可以换成哪些字啊?

生:可以换成“藏、挡、遮”。

(“藏”“挡”品析略)

师:陆游在《马上作》里也写了这一枝杏花,(出示两首诗)用的是“遮”,感觉怎么样?

生:“遮”,感觉没有力量,比较随意,“关”比“遮”“挡”更有力。

师:是啊,由这个“关”字,能让我们体会到红杏旺盛的生命力。只要红杏生命力旺盛,想出来,这墙、这柴扉能将它关住吗?

生:不能。

师:你们看过石头下生长起来的小草吗?(出示图片)虽然有石头的重压,但是——

生:它依然顽强地长了出来,甚至把石块都撑裂了。

师:这就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美好的事物是挡不住的。

生:一种事物只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受到外界的压力,也会冲破它,蓬勃发展起来的。

师:这就是诗句里蕴藏的理。“唐诗崇情,宋诗尚理”,唐诗讲究情趣,宋诗讲究理趣,表面在写一处景、一件事,其实是在说道理。

哲理的探寻,不可从诗句强势抽离,而应依托于景,依托于事,通过追问,如层层剥笋,不断逼近,为学生拨开深层理解的云雾,使其豁然开朗。

古诗教学应凸显年段的特点,关注古诗意蕴的探寻和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唯有如此,才是真正贴近学生的学,才能带领学生真切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苍苔游园哲理
游园小问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游园——畅妈手作
游园
药王谷石林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言情休息站
飞蝶说
言情休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