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景观构建对策
2019-01-10陈淑飞许艳
陈淑飞 许艳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乡村产业兴旺,也要让乡村生态宜居。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要以实施战略为契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理念,努力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乡村生态景观构建意义
乡村在我国悠久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国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乡村为城市和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部分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也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激活乡村发展潜力,加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机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乡村建设主体发生偏离,乡村建设模式单一,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系统性等一些问题和不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而构建一个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生态平衡的乡村生态景观更加迫切。
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但随着乡村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村这个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断受冲击,甚至一些乡村只见红顶白墙的新房,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巨大的破坏,失去了青山绿水的原生态景观。构建乡村生态景观正是基于当前乡村建设实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更深层次地研究当前乡村景观现状,保护乡村风貌、乡土气息、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适度合理开发乡村景观资源,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裕和生态优美的高度统一。
2.乡村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通过改善农村环境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因为土地价格、环境治理成本等原因大量转移到了农村。加上农村原有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经营粗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严重,污染范围与程度日趋加重。二是我国乡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经营,主要依赖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并且存在严重的超量和不科学使用。农业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乡村土壤、空气、水源等污染。三是农村聚居点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水随处排放。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人身健康与生存环境。总之,农村现有的工业污染、粗放型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各种污染叠加交织,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且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乡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2 地域性景观特色缺失
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在建设中忽视了对地域性景观保护利用的问题日益显现,导致乡村建设中缺乏乡村环境特征,出现了传统丢失、风格单一、特色缺乏、千村一面的局面。目前生态景观建设对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一部分地区也开展了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保护工作,但受制于建设经验有限、投入精力不足、建设资金缺乏、专业知识匾乏等原因,乡村的原生态景观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建设的设计相对体量小、费用低,设计单位未能足够重视,设计师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对乡村进行深层次的实地调研和特色挖掘,造成设计方案“纸上谈兵”。建设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不仅破坏了乡村特有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而且造成了乡村原有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消亡。
3.乡村生态景观构建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需要在此原则的指导下,维护原生态景观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着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3.1 生态优先
乡村景观的产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自然风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珍贵的历史遗迹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是人类千百年来改造自然的历史发展见证,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也是构建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因此,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应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优先保护乡村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原则,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确保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协调互补,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从而构建乡村独具特色魅力的生态景观。
3.2 保护肌理
乡村肌理的形成是乡村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由乡村宅院、大小街道、聚合场地、农田果园及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乡村肌理体现着乡村的历史发展、人文特色以及特定时期内的价值取向,是乡村的特有标志和发展内涵。在乡村漫长的发展历史上,乡村的肌理结构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整体上呈现和谐发展的态势。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盲目的开发建设,许多乡村的肌理结构破坏严重,丧失了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乡村风貌。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以最小干预的原则保护乡村原有肌理结构,把握乡村空间地域特色,延续乡村空间历史文脉,才能保持一个乡村所特有的乡土风貌和乡土特色,满足村民对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认同。
3.3 因地制宜
自然资源是乡村聚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乡村乡土风貌缘起的客观因素。乡村景观的形成人为干预因素较少,更多的是长期自然的积累,这有别于城市景观的人工创造,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乡村生态景观体系的构建绝不能照搬城市景观设计理论,而是应该区分农村景观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原有的自然景观为基点,以保留乡村历史风貌、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为目标,进行全面性保护、选择性改造和局部优化完善。同时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还应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演变留存下来的最适宜当地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乡土植物的生长种类因区域不同而千差万别,带给人不同的景观体验和视觉感受,是最能体现乡村本土特色和环境特色的景观要素之一。
3.4 可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只顾眼前效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应使乡村景观能一直健康发展延续下去。乡村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一致。既有利于现在的乡村发展,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更应关注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合理性和生态可持续能力,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最终使乡村景观成为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的生态系统,促进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提高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乡村生态景观构建对策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就是要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因地制宜梳理乡村景观,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4.1 维护生态平衡,塑造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受人类活动干预和影响较小,基本维持原始自然面貌的景观。自然景观是乡村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构成乡村景观的基础。每个乡村受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为乡村景观多样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可利用和挖掘的空间极为广阔,但开发利用必须以维持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不能忽略其原生态景观进行全新建设,而是遵循原有村落自然景观特色,尊重自然山水骨架,尊重乡土植物特性,尊重农田生产环境,在符合整体景观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对不合理不整洁的部分进行改建和梳理。特别是要对一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和合理利用。因此,只有在建设中始终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体系,才能确保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景观。
4.2 完善景观结构,优化村落景观
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村落形态和构成类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村落肌理、建筑形制、风俗习惯、服装配饰、生产工具等元素构成的村落景观是能看到的最为直接的物质景观,记录着乡村悠久的历史,也记录着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更是村民生活的核心地带。村落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时应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完善村落景观结构,优化村落景观环境。建设首先从村落原始形态入手,认真梳理村落肌理结构,保护传统乡村建筑形制,深入挖掘对村落景观塑造起主要作用的特色元素,合理利用建设乡村聚落温馨格局。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整体空间布局协调、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各种服务功能齐全,营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三是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重点对村落广场、水塘、廊道等主要空间节点因地制宜进行绿化,注重乡土植物的合理运用,构筑更加多样化的乡村特色生态景观。
4.3 调配耕种作业,发展农业景观
人类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用自己的双手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了适合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农业景观。农业景观来自于农业生产劳动,是有生命力、有文化传承、有物质产出,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景观。无论是传统人工耕种的生产景观还是现代机械化农业的生产景观,都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是一个动态的、自然的、社会的系统反映。农业景观因受到区域地形地貌的限制而具有特殊的地域景观色彩。精准调配耕种作业,发展农业景观,是构建乡村生态景观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顺应乡村自然风貌,种植适宜的农田作物。从功能、布局和造景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根据农业生产需求适度改造山势地形的空间形态,但应当尊重土地的生命周期,坚决不改变土壤结构,不破坏农业景观的稳定性,使农田景观形成功能完备和特色突出的地域性农业景观。二是准确调配农田作物,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调配应根据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以当地乡土品种为主。充分了解当地气候、土壤、水体和农作物等要素的状况,合理选择农作物,保证农田作物健康生长。遵循线条、质地、色彩、空间、季相的美学特征,营造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关系协调的农田作物群落组合,实现生产、生态和景观的综合效果。
4.4 延续乡土特色,传承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地方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它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融入到乡村聚落、经济、社会等各个部分,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作为积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明,所体现出的聚落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乡村最宝贵的景观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人文景观资源,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乡村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延续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根本。要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塑造符合当地审美观念和情感认同的地域性生态景观。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印发更为乡村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着眼于乡村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突出乡村景观本质和乡土特色,推行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方式,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