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泛性焦虑症与常见中医情志疾病的比较分析

2019-01-09孙雅伦杨秋莉王子旭曹明月刘书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郁证病位广泛性

孙雅伦,杨秋莉,杜 渐,王 昊,王子旭,曹明月,刘书敏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压力也与日剧增,来自工作、家庭等各方的压力,给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带来了巨大考验。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愿不遂、所志不伸、所求不得”易引发人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当焦虑体验变得与现实外境不协调时,就会形成病理性的焦虑,进而演化为一种心理障碍——焦虑症。焦虑与抑郁情绪常相伴而生,相比于抑郁症,焦虑症的受关注程度不高。西方精神病学中,在19世纪末才把焦虑症当作一种精神疾病写入医学文献,而现有的针对焦虑症与中医情志疾病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也少于抑郁症相关文献数量。本文将比较广泛性焦虑症与常见中医情志疾病的关系,以期从中医角度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提供参考。

1 广泛性焦虑症的中西医学探究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一组包含惊恐障碍、恐怖症、分离焦虑障碍以及广泛性焦虑等,与过度惊恐焦虑有关的精神障碍[1]。在中医学近期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焦虑症辨证分型主要属于肝郁气结、脾肾阳虚、心肝血虚、少阳郁热、痰火內扰、瘀血冲心、阴虚火旺等,而病位以肝、脾、心、肾为主[2]。查阅中医古籍可发现,中医虽无“焦虑”一说,但相关临床表现及症状与一些常见情志疾病有一定相似性,如“脏躁”“郁证”“心悸”等诸多疾病及其证候皆与“焦虑症”存在一定联系。

本文就焦虑障碍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常见的中医情志疾病进行比较分析。广泛性焦虑症又称慢性焦虑症,是一种持续的无明确目的和对象的紧张与不安,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如工作或学校的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与担心的病理性焦虑状态。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对于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和烦恼,做事时心烦意乱,与人交往时紧张迫切。所以,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成年人会因过度的担心焦虑,而导致社会功能方面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其表现为心慌、出汗、胸闷、呼吸急促、皮肤潮红或苍白等。广泛性焦虑症症状多变,患者还可能出现震颤、运动性不安、肌肉抽动、疲乏无力等症状[1]。有关广泛性焦虑症中医证候分布的临床统计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症的证候要素以气滞、气虚、火热以及血虚等为主[3]。通过一些对广泛性焦虑症症状学的调查发现,广泛性焦虑症病机因素多为火盛、气滞以及血虚,虚实辨证方面既有虚证又有实证,而病位多位于肝和心[4]。

2 广泛性焦虑症与常见中医情志疾病比较

2.1 广泛性焦虑症与郁证

目前中医学相关研究表明,郁证与广泛性焦虑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郁证是一种最常见的中医情志疾病之一,它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

明·张景岳对郁证做了详实的论述,并在《景岳全书·郁证》中认为,郁证有“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之分:“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5]”这里是说“因病而郁”是五气之郁。金、木、水、火、土此五气也,其各司一脏。而《内经》又说:“六气五运,胜克之郁,内应乎人气而生病者是也”。故“因病而郁”就是指五脏受外邪内侵而致郁[5]。对于“因郁而病”的成因张景岳在书中指出:“至若情志之郁,则总出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现代所称的郁证多为“因郁而病”的情志之郁[5],它是以情志刺激过度引发的,所谓郁久则成病。

张景岳有把情志之郁分为三类:“一曰怒郁,一曰思郁,一曰忧郁。[6]”由此可见,现代所称的郁证主要的病因在于七情过激,情志刺激(尤其是愤怒、思虑以及忧愁这3种情志刺激)持续的时间过长,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而导致的情志失调[6-7]。而广泛性焦虑也是因为长时间持续的焦虑、忧愁、思虑等情志刺激导致的,从病因以及持续时间上看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就疾病的症状分析,郁证尤其是由“肝郁气滞”引起的情志之郁,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较长时间的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病情反复且常伴有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胸胁胀痛、善太息等。可见,以肝郁气滞为主引起情志之郁的症状,与广泛性焦虑症长期持续存在与现实不符的紧张焦虑精神状态,以及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和睡眠障碍等症状[7]的契合度较高。

另外,两者在病机上分析,也能看到显著的相关性。郁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气机郁滞所导致的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郁证的病位主要在于肝,然后又可涉及心脾等。而通过一些对广泛性焦虑症症状学的调查发现,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病机多为火盛、气滞以及血虚,而病位多在肝和心[4],故可以看到郁证与广泛性焦虑症在病机病位上也有紧密的联系。

通过辨别病证虚实发现,由肝失疏泄等引起的郁证多为实证;而如果天生体质比较孱弱,久病则由实转虚成为虚证;再则由于郁证病程较长,受体质与宿疾的影响,容易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6]。广泛性焦虑症也由气滞火盛为病机,可见亦有实证,而病久引起血虚则转为虚证,在病证虚实这一点上两者具有相似性[4]。又因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共病率极高的2种疾病,所以既要看到郁证与广泛性焦虑症两者之间的共性,也要懂得仔细鉴别两者疾病,辨证客观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2.2 广泛性焦虑症与脏躁

“脏躁”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8]”可以看出,脏燥症多见于女性,发病时喜怒忧伤难以控制,无故悲喜,精神萎靡,呵欠频作。后世医家虽然对于该病多有研究,然皆以《金匮要略》对于脏躁的描述为基础。从病症表现方面,与广泛性焦虑障碍由情志刺激引起的过度担心焦虑、烦躁不安、失眠、易激惹为主的症状表现有一定的相关。

在患病群体上看,有很多文献都认为脏燥以女性患者居多,胎前产后尤多见之。现在一些对焦虑障碍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当今社会焦虑障碍的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9]。在病因病机方面,正如《金匮要略语释》中所说:“由于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肝受伤,脏阴不足,心神失养,发为脏燥。[10]”从中可以看出,脏燥多是由情志刺激或者过度思虑、担心造成的,这一点与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对于现实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和烦恼为主的病因亦有相关。

另外,在虚实辨证方面,脏燥既有实证,如因肝肾不足引起的脏燥,又有虚证,如久病伤阴引起的脏燥还有虚实夹杂的病症,而脏燥病位也主要在于肝心肾[11]。以上这几点都与广泛性焦虑症相似。

2.3 广泛性焦虑症与心悸

“心悸”属于中医学病名最早见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称其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范畴。《素问·举痛论篇》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从中可以看出,惊悸的主要的症状表现是,以惊吓为主的情志刺激后发作,发作时过度担心、心跳剧烈、心神不宁、不能自已,还可伴随其他如失眠、多汗、发抖、多梦等症状。这与广泛性焦虑症发作时表现出的激动紧张、过度担心焦虑的心理症状,以及伴有失眠、多汗等生理症状有一定相关。

心悸的病位在于心,而且与肝脾肾肺此四脏密切相关[8],主要病因在于心身失养或者不宁,从而引起心神动摇且悸动不安。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位在于肝和心,所以从病位来看心悸与广泛性焦虑障碍亦有一定的相关。

《济生方·惊悸论治》中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说明长期思虑导致的阴血暗耗、心神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12]。所以从病因来看,以七情内伤导致的心悸与广泛性焦虑症具有相关性。

3 结语

通过对广泛性焦虑障碍与郁证、脏燥、心悸等中医情志疾病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广泛性焦虑症虽为西医学疾病,但从其病因病机以及病位等方面看,该病与一些中医情志疾病如郁证、脏燥和心悸等有一定联系,其中郁证可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而现在郁证多指“因郁而病”的情志之郁,而广泛性焦虑症与肝郁气滞为主的情志之郁有很强的相关性。另外,在病因病机以及虚实辨证上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脏燥的患病群体以女性为主,这一点与现在一些焦虑障碍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的现状一致。在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上两者也有一定的相关。心悸与广泛性焦虑症的联系虽然不如广泛性焦虑症与郁证、脏燥的联系密切,但在症状表现和发病病位上亦有相关。

目前,临床对于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大多以西药治疗为主,虽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但同时会产生很多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如困倦等)或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故而中医对于情志疾病辨证施治的优势则逐渐显现。若能充分地将中医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相关的研究融入到临床中,相信能为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郁证病位广泛性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坦度螺酮联合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临床研究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
宣传工作要把握时代性体现广泛性增强实效性注重长效性
治郁调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