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有五”涵义新释

2019-01-09张玉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热病温病外感

张玉萱,田 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伤寒有五”出自《难经·五十八难》[1]:“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是在《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基础上加以阐扬与发展,是对外感病最早的分类认识,为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历代医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注家众多,对此处的理解多有不明。

1 历代注家对“伤寒有五”理解的不足之处

1.1 从时间发病角度理解“伤寒有五”

《难经集注》[2]:“自霜降至春分,伤于风冷即病者,谓之伤寒。其冬时受得寒气,至春又中春风而病者,谓之温病。其至夏发者,多热病。”然此处未提及中风与湿温的时间界限,临床上发病不惟局限于时间,亦关乎机体状态和病邪类型等因素,以时间划分五者不但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更与临床实践相去甚远,不足取法。

1.2 从病因病机角度阐释“伤寒有五”

徐大椿[3]将温病与中风、伤寒并列而论,均在太阳而发。但又言“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病、暑病”,始终未提及热病的病因病机,如此划分虽可反映疾病本质且切于实际,但分类散乱,流散无穷,失于对疾病的宏观把控,不利于学者区分和把握。

1.3 从症状特点角度分析“伤寒有五”

《难经本义》[4]:“纪氏曰,汗出恶风者,谓之伤风。无汗恶寒者,谓之伤寒。一身尽疼,不可转侧者,谓之湿温。”以症状划分疾病临床虽易掌握,但存在以下问题:一则同一疾病症状变化诸多,二则不同疾病的非典型症状常有相似。

综上,历代注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伤寒有五”,但都存在未尽之处,给后学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当代学者研究[5-6]皆关注“伤寒”广义与狭义之分,而略于对“伤寒有五”的疾病分类探寻,为何将此五者并列而论不得而知,还原“伤寒有五”的原意应结合内难时代特点加以分析。

2 “伤寒有五”理论溯源

2.1 以五计数的中国传统分类法渊源

中国传统分类法惯以五划分事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作为中华文明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据考证[7],五行思想可追溯至殷商末季。起初五行仅指地之五行,见于《尚书·洪范》[8]:“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箕子乃言曰……初一曰五行……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不断探索,进一步发现了更多关于天与人的五行规律,五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于是出现了五材、五常、五星、五官、五德的描述,且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农业、政治以及中医学。一般认为《难经》成书不晚于东汉,此时中医五行学说早已具备完善体系,成为后世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有不少学者[9]使用西方科学的耗散结构以阐释五行的本质,发现维持耗散结构必须具有五大因素。而人体也符合耗散结构的特征,中国古代医家利用五行来描述生理状态的五脏生克协调,一旦有悖于此规律则出现五脏失调的病理状态,甚至生命完结。因此,以五计数的中国传统分类法不只是文化习惯,也是科学产物。

2.2 《内经》中五行与外感病邪的对应关系

早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就将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联系。《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就明确将二者相对应:“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脏为肺;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脏为肾。”《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论述上下相召:“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自然界平和之气一旦“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则变为淫邪侵袭人体,此处可见外感邪气与五行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2.3 关于《难经》中的“五”

“伤寒有五”既然出自《难经》,确有必要对难经中的“五”进行梳理,得出《难经》正文中有关“五”的含义有以下两类:简单计数为五尺、五升、五合、五寸、五丈、五至、五泄、五六、十五、五百,五行相关的分类为五脏、五积、五色、五味、五音、五邪。

“五”作为数名,五行思想对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难经》也不例外。如《难经·四十九难》中提出“五邪”,将中风对应肝、伤暑对应心、饮食劳倦对应脾、伤寒对应肺、中湿对应肾。此“五邪”包括内伤与外感邪气,亦将其与五脏(行)相对应,而“伤寒有五”出现在《难经·五十八难》专指外感疾病。又中风、伤寒、伤暑、中湿与“伤寒有五”中的中风、伤寒、热病、湿温确有可参之处。由此可见,难经按照以五计数的分类方法,且将五邪与五脏直接对应。

综上而述,“伤寒有五”系以五计数的五行理论分类法的产物,其分类思想源于朴素的五行思想。“伤寒有五”所列举的“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就是木、水、土、火、金五行为病。

3 “伤寒有五”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3.1 中风——肝木为病

中风即感受风邪所致疾病。风在五行中属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难经正义》[10]:“风在六气,属厥阴肝木,厥阴主营血,血虚则招外风。”肝藏血,营血不足则腠理失养,毛窍疏松,内外感召,易受风邪侵袭,恰恰符合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机特点。

3.2 伤寒——肾水为病

伤寒即感受寒邪所致疾病。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的对应关系,将伤寒与肾水相应。《难经正义》提及:“寒者,太阳之本气也。太阳之阳。发于至阴,而充于皮毛,是皮毛一层,卫所居也,卫阳虚,招外寒。”寒发于至阴,故得寒的本质来源于至阴。《素问·解精微论篇》曰:“至阴者,肾之精也。”《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则寒从肾水而来无疑。后世张仲景创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亦循此法。

3.3 湿温——脾(胃)土为病

湿温即感受湿邪、温邪所致疾病。世人皆知水液运化赖于后天脾土运化,运化不利则生湿浊。中焦脾胃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的论述是“太阴阳明为表里”,“阴阳异位,更虚更实”,脾为脏易虚,胃为腑易实。素体阳热胃气盛者,脾湿易与胃中郁热相合化生湿温。似后世温病学派中暑温、湿温、暑湿类疾病。

3.4 热病——心火为病

热病即感受热邪所致疾病。五行之中火为热,五脏之中心属火。《难经集注》:“热病……浮之而滑者,轻手按之而滑,是心伤热脉也(按心热二字当互易)。”伤寒学派之阳明热盛必见脉象洪大,温病学派之热入营血、扰及心神均不离心火。

3.5 温病——肺金为病

温病即感受温邪所致疾病。自古温病与热病如何区分众说纷纭,若以五行分类的思想看,排除上述4项温病与肺金正好相对,这与后世《温病条辨》中“太阴温病”“太阴风温”的手太阴肺经同理。《温热论》更加明确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观点[11]。

“伤寒有五”的五行分类方法昭明于世,并非凭空而论,其源自内难时代古人对自然及人体的认知。通过该分类方法不仅将后世医家的诸多见解有机统一,也对临床外感病的诊治理论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研究经典溯古之法一以贯之,切不能用后世的概念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对中医有更客观准确的认识。

猜你喜欢

热病温病外感
伤寒、温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对应探赜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
黄帝内经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基于“三维五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医热病教学改革思考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