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实践

2019-01-08庞媛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点明运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中的意义,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读前——激发背景,引入主题;读中——利用导图,厘清线索;读后——交流分析,加深体验。

【关键词】英语语篇教学 阅读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26-03

英语阅读是最基本的外语运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阅读作为英语课程重点培养的语言技能之一,教师在进行语篇阅读教学时,要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氛围,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最终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学习策略的指导上,本文主要针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英语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视,忽视通过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来发展学生获取、梳理、整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学生阅读效果欠佳、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辩能力难以提升的局面。归结而言,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支离语篇,本末倒置

进行小学高年级的语篇教学,大部分教师一开始都是先解决新单词新句型的问题,但这些词句的教学往往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词汇的语音和语句的语法层面上,剩下的小部分时间就让学生粗略地跟读课文。此种教学模式没有从文本整体出发,也没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中,虽然最终能够帮助学生扫清词句的障碍,大概了解文本的内容,但支离破碎的语篇教学背离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体会语篇的要求,又缺乏阅读策略的引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真正获得质的提升。

(二)逐句翻译,味同嚼蜡

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处理语篇时,往往会逐句翻译文本内容,并让学生逐句跟读,认为学生只要知晓中文、能读课文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死板无趣,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脱离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可言。况且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氛围沉闷,缺乏互动,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内容散杂,难以聚焦

在语篇教学中,教师意识到要从阅读材料中挖掘问题,这是正确的教学方向。但部分教师把握不准问题的量和度,往往设计的问题多、散、杂,使学生误认为阅读就是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缺少了对文本整体与部分、部分与细节的把握,忽略了对文本内容之间、内容与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推测、分析、辩证思考等阅读技能的渗透,忽视了学生对语篇文本的处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

二、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可以应用于多个学习领域。语篇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不断识别、吸收、整合,换言之,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和重整的过程。将思维导图引入语篇教学,使纯文字式的文本被加工创造成一个有意义的图式,帮助学生以图式的形式重构文本、梳理文本、升华知识,形成学习策略,减轻学生面对语篇的乏味、压力与恐惧,让学生在语篇的世界里感受体验运用英语交流的快乐。

(一)化繁为简

小学高年级的语篇内容,相对于小学中低年级来说,类型多、篇幅长,这时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将复杂的内容用简单明了的图式表达出来,能够较好地整合和归纳文本内容,提高语篇教学的效率。对此,在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时,要注重化繁为简,主题、支干明确,重点明显,使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二)化散为聚

在处理语篇信息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分散零碎的故事情节或者叙事情节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使文本的信息经过加工、梳理后化散为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心逐渐转向细节搭建文本支架,从语篇总体上进行内容的整合与分析。

(三)化低效为高效

运用思维导图时结合语篇内容和所学知识,不仅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知识结构,还能使教与学的过程、方法、技能较具启发性、实践性和思维性,让思维导图更好地发挥其功效,从而实现语篇教学的高效性。

三、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又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现以外研社(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1“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Part2 Listen“read and act out”的内容为例,充分分析学情与教材,综合考量文本材料,在立足文本篇章整体的前提下,在整个教学活动(即读前、读中、读后)中,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引导学生构建文本框架,理清文本脈络,使学生的语篇学习有实效有意义有目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实现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

(一)读前——激发背景,引入主题

有学者提出,“读前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头脑中与主题有关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图式”。在阅读前的导入环节,笔者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引领学生围绕本课“节日”主题展开思维活动,激活和焕醒学生原有知识,把学生带入与本课相关的“节日”学习情境中,精准找到切入点,把握文本主题,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语篇主旨,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读前教学片断:

T: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coming. Do you like the festival?

T:What Chinese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What do you do at that festival?

节日的话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读前环节教师开门见山,以美食月饼以及家人赏月的图片,与学生交流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营造了富有节日气息的教学氛围,同时通过询问学生喜欢的中国节日,引出本文的主题“festival”。这样的读前活动,轻松地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课的主题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对festival获得了初步的感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也确定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词。

(二)读中——利用导图,厘清线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在语篇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形象的工具,逐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细节构建、理解文本,使整个语篇信息完整、直观、清晰地呈现,有助于学生梳理文本,厘清结构,理解语篇内涵。

读中教学片断:

1.初听感知大意

听文本录音前先让学生读一读听力理解题: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A.Chinese festival         B.American festival

学生听录音后回答问题。

由于本课的新单词、语言知识点较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阅读障碍。因此在导入文本主题后,从文本的完整性设计问题,并采用选择的方式确定答案,降低学生获取信息的难度。学生初听文本,感知语篇整体内容后,便可提炼出文本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

2.寻读展现句式

T: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people do on that day,how do you ask?

S:What do you do on...?

T:Great!Daming is very interested in what people do at the festival,how does he ask?(指导学生寻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S:What do you do on festival?(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句式)

程晓堂在其著作《英语学习策略》中提到:“寻读是快速寻找某一特殊信息的阅读方法,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材料中查找特定的细节内容,而不需要阅读全部了。”本环节采取寻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快速寻找关于“询问做什么”的语句,这是本文的一个高频句子,学生通过寻读可以快速找到。在寻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把握文本信息,又能找出本文出现的高频句式,提炼出本课的语言知识点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信息,渗透了阅读策略,培养了阅读技能。

3.略读提炼框架

T:What festivals are they talking about?Read and answer.(指导学生略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程晓堂在其著作《英语学习策略》中提到:“略读可以让学生有层次地处理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有利于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教师通过提问问题,促使学生再次阅读。这时,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重回文本,深入文本,推进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把握文章脈络,为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埋下伏笔,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而那些捕捉到的信息可作为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

4.品读聚焦细节

T:What do they do on these two days?Please share your ideas in your group.

T:Please tell me your ideas.(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品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细节信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文章的深层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品读”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让学生从细节中品味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此外,在细细品读中,语篇的重点与难点悄然得以突破,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也逐渐明朗。这个阶段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三级分支,进一步丰富图式。

(三)读后——交流分析,加深体验

经过读中活动对文本进行梳理后,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图式形式呈现,思维导图逐步完善,本语篇的框架体系同时在学生脑海中建构完成。进入“读后”环节,教师仍然要充分利用板书中的思维导图实施更多输出。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加强交流分析,使其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读后教学片断:

1.复述故事,巩固所学

板书上的思维导图清晰地把文本的内容、知识点连成一幅有条理、直观、简洁的知识网络图,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在不断完善文本构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二者进行文本复述或故事复述,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2.完善导图,发散思维

“Festival”这一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发散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经验对此思维导图进行信息填补,例如对中西方的节日类型、节日习俗等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记忆和思维的特点,抓准文章的主旨,找好思维导图各级分支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信息、把握语篇,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文本的把握、知识的融合和信息的输出,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3]张泰刚.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4)

[4]程晓堂,等.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庞媛(1985— ),女,汉族,广西北流人,一级教师,文学学士,南宁市教学骨干,广西基础教育名师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阅读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