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创新:内涵、分析框架及其发展*

2019-01-08管珏琪陈渠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电子书教与学规模化

管珏琪 陈渠 祝智庭



信息化教学创新:内涵、分析框架及其发展*

管珏琪1陈渠2[通讯作者]祝智庭3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3.浙江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研究院,浙江金华 321004)

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达成规模化推广,实现深入、持续、传播、变革的过程,然而实践中面临着难以规模化、持续推进的难题。文章在阐明信息化教学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呈现了技术支持学习创新的映射框架。文章结合对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的分析,从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纵向持续推进及横向应用深化过程分析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面临的困顿,并提出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需要规划“形成、推进、常态化”演进的组织设计、开展技术驱动走向应用驱动的环境设计、重构学习活动、以文化变革驱动创新等发展建议。

信息化教学创新;分析框架;持续发展;电子书包

引言

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文化环境的应然选择,目的是通过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1]。缘于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知识观与学习观的转变等,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创新日益受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广泛关注。关于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层面主要涵盖“创新推广”视角下的推广策略、引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探讨以及聚焦于模式方法和具体实践热点的讨论,但缺乏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内涵及表现的认识;在实践层面,创新经常会失败于产生系统变化或产生持续结果,信息化教学创新面临难以规模化、持续推进的难题。为此,结合笔者在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中五年多的跟踪研究经历,本研究从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分析框架讨论入手,从技术应用发展纵向持续推进及横向整合深化两个维度,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创新持续发展的困顿,并探寻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现有的创新实践提供分析框架及发展启示,为后续其它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的规模化、持续推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 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1 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涵

对于创新的定义,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创新推广理论的提出者Rogers认为,创新就是新生事物,它可以是新的观念、新的实践、新的方法、新的行为和新的产品等[2]。管理学专家Robbins强调创新是新思想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工作方法的过程、行动[3]。当代创新概念除了包括“创造新东西”,更突出强调上述创新思想的转化。

Kampylis等[4]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创新包括以下关键内容:①创新是一项刻意的活动;②设计创新活动以惠及创新主体;③创新关乎于改变;④创新是动态的、不可预测的社会过程;⑤创新发生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和组织情境中。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可理解为:创新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培养学生创造性)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与学创新的实践活动。信息化教学创新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和知识的全新方式,其焦点在于形成技术支持教与学的全新文化,此时学生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一项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其最终目标是达成规模化推广,实现深入(引起课堂实践变化)、持续性(课堂实践变化持续保持)、传播(在更多的课堂中扩散)、变革(引发教与学的整体转变)的过程[5]。实践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将表现出层次性,即具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和组织与原有模式有着不同的偏离程度;同时,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有着不同的着力点、不同的特征与表现,相应的惠及主体和影响范围存在差异。

(1)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层次

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层次表征组织和教学的变化水平。Renzulli[6]认为创新这种改变是渐进的、突破性的或破坏性的;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则将教育中的创新划分为渐进的、突破性的、系统性的创新三个层次[7];具体到课堂教学,Law[8]将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归纳为三个层次:传统教室、新型教室、创新型教室。无论上述何种层次划分,都表征了信息化环境对教与学的作用水平:①对教与学部分要素的增量强化;②再设计教与学活动以形成新的教学方式;③深刻而全面变化以产生全新的教与学活动。而不同层次的创新对教学的作用最终都可落实到教学中师生角色、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学习结果的多样性等维度特征的研究。

(2)信息化教学创新表现

纵观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电子书包重构课堂教学环境以寻求教学方法等的转变;翻转课堂的逆序创新使教学流程从“讲解—练习—评阅”的课堂主结构转变为“自学—测练—研学”三个环节;MOOC开放共享优质资源,持续深化在线学习方式,此时的教学创新表现为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个性与灵活的教学组织。上述信息化教学创新着力于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等一个或多个要素,最终都指向课堂实践的变化。而已有研究[9]通过3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则发现当前学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较多地体现在学习资源和上述要素交互作用的教学组织维度。

2 信息化教学创新分析框架

(1)框架描述

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能够为现有创新实践提供发展“快照”,以明确其实践发展阶段,为后续规模化与持续推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已有研究[10]从创新层次、实施阶段、涉及范围、影响范围、目标群体五个维度构成ICT支持学习创新的映射框架,每个维度分别定义了三个层次化的属性值以表征其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

(2)框架应用:电子书包区域推进“快照”

基于学习终端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是促进教与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子书包环境1:1配置学习终端,2010年以来国内对电子书包应用的探索一直持续着,且呈现出以区域推进为主的发展模式。而以区域为单位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推进,是能够较好带动其发展的一种实践性整体解决方案。为此,本研究以全国区域推进规模最大的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为例,应用上述分析框架呈现其发展“快照”,为后续信息化教学创新规模化、持续推进问题分析提供案例。

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经历了2012-2014年的一期建设,及2015年至今的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推进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快照”可描述为:①“突破性”创新层次走向,项目从“渐进的”创新策略,即支持学校生态系统有限数量维度(如环境设施、内容和课程)的创新,走向部分实验学校“突破性”创新实践探索,即不断尝试教学法层面的改变,如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技术作用的自主学习模式、BYOD无缝连接校内外学习等。②区域内规模化创新实践,2017年区内已有85所试点学校(占区域3/4),实验学生数25000多人,应用推进已然走向规模化;部分学校实践探索电子书包与日常学习和生活、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融合,但学科教学中真正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的“主流”阶段尚未达成;同时,虽然项目推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但创新实践涉及范围以区域内为主。③创新实践影响过程与服务,项目年度调查报告表明电子书包应用影响范围从教与学的过程发展至面向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服务,创新惠及的目标群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创新实践也引发/要求学校管理者、技术支持者、家长、产业利益相关者等群体的参与,但转变原有组织的系统变革尚未实现。

表1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创新的分析框架

二 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发展困顿

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包括纵向时间维度的持续应用(实施阶段的规模化、主流化,涉及范围的扩展)以及横向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深化(创新层次的深化、影响范围面向组织、目标群体的多样化),其中纵向的持续应用将为横向的深度实践提供实践场,横向的应用深化又是持续应用的根基和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结合上述分析的电子书包项目发展“快照”,具体实践过程中突出存在着创新层次难以由浅及深,学科应用推进难以规模化、常态化的发展问题。

1 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快”与“慢”

当一项新技术引入教学实践后,会受到一部分技术热衷者的狂热追捧。初期的应用探索需要教师及其他相关主体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行政压力驱动下,通过主动尝试的成长型教师的践行,试点过程中会出现突显技术的典型应用。但这些应用可复制性小,存在着“信息化秀”等现象。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技术以外的因素,如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原有的教学结构等不会自然随技术而动。受制于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针对性、应用的常规化和应用的条件,从技术引入教学到实现规模化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推进过程。

①技术新奇的时效性。从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快”来看,技术(如电子书包)引入课堂后,新技术为师生带来的新奇和情感刺激会促进使用,表现为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11],以及主动尝试的成长型教师的积极探索。但随着新鲜感的消退,动机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作为技术中介物,其本身对使用动机的积极影响是短暂和不稳定的,应用动力的消退必将削弱应用初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致使课堂教学应用主体内部驱动力不足,此时如若外部动力缺失,技术应用将在师生的倦怠应付中流于形式。

②应用推进的长期性。从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慢”来看,一项新技术作为一种给养,从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到技术发挥效用,要经历产生变革压力、寻求新方法、生成新结构等阶段[12]。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实现新结构的生成,即变革性的作用。事实是技术的潜能并未在正式教育中完全释放,教育创新因其内在复杂性,往往会遭遇到阻力。正如以往实践的经验表明:仅有少量的创新项目能在早期阶段生存下来,并完全嵌入到教育实践中[13],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2 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深”与“浅”

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新突破,形成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新局面,要求技术与教与学活动的整合由“浅”入“深”,即创新层次由渐进走向突破、破坏性,利用技术开展全新的教与学活动,实现全新的教育目标。从技术应用由“浅”入“深”的发展来看,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困顿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应用思维固化。媒体技术对创新课堂结构的作用是有限的,真正触及课堂结构实质性的是教学思维层面的顶层设计[14],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需要创新思维,跳出传统流程应用框架。从技术应用实践现况来看,应用重心聚焦于课堂教学,尽管有自主、合作、探究等有利于提升学习体验的活动设计,但真正实现原有学习活动的重新设计仍举步维艰。如何由利用技术强化教学转向利用技术创新学习,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应用思维的突破。

②教学自身价值的异化与技术使用异化。笔者曾在访谈上海闵行电子书包项目实验教师时,发现“技术亮点”、“电子书包还能做什么”是出现的高频词汇;教师对技术应用理解的错位将致使技术未能在教学中尽显其能。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学易被技术“裹挟”,未从学科立场出发过分推崇技术的使用将导致教学自身价值的异化[15]。而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技术的价值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定位,“忽视学习特性”、“配合老师为使用而使用”的技术异化现象也常出现。教学自身价值的异化与师生技术使用异化,将致使课堂应用实践的深度难以发生或长久维持。

三 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发展建议

结合前期电子书包项目推进经验,本研究将从组织设计、环境建设、学习活动设计、文化创新四个方面探寻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的持续、规模化发展路径。其中,学习活动设计是突破创新层次的基本路径,组织设计是实现持续、规模化推进的保障,环境建设提供应用的技术支撑,而文化创新是驱动创新五个维度发展的深层动因。这一思考从微观走向宏观,从距离学习主体最近的交互活动与技术环境拓展至间接作用于学习主体的组织管理和更宏观的文化层面。

1 形成“演进发展“的组织设计

智利学者Patricio曾提出ICT4E项目(ICT for Education Program)“演进发展模型”(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Model,EDM)[16],从形成教学法模型、设计和实施干预、规模化应用三个阶段描述一个成本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项目的组织设计。参考该模型,可从形成、推进常态化演进过程来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的组织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推进过程描述

应用形成是指通过部分学校试点班级实践探索的方式来改变或扩展现有的教学实践,从“深度”上关注技术应用后组织与教学的变化水平,设计与发展的重点是形成相应的教学应用模式。“应用推进”阶段是设计教学干预以维持课堂教学实践转变,且不断提升创新层次以持续、稳固上一阶段的教学模型。“应用常态化”是实现应用规模化与应用深度,表现为在更多学校和课堂中应用,最终引发教与学系统的整体变革。三个阶段在实施规模上从试点班级扩大到整个区域/省市;持续时间由试点发展至长期应用;每个阶段都是一个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迭代过程。

2 转变环境建设与应用思路

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取决于如何应用、由谁应用及为什么应用,考虑信息化环境构建的同时更应考虑其应用的开展。以电子书包环境为例,它包括物理环境、支持环境及与环境相适应的应用模式,并可产生两条不同的环境构建与应用思路:技术驱动,即先配置物理环境和支持环境,而后在具体情境应用中归纳形成相适应的应用模式;应用驱动,即随着环境的逐步完善,根据应用场景、应用模式需求设计相应的物理环境和支持环境。

在技术驱动下,从技术的适切性和局限性出发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这一以技术为中心的方式关注的重点是技术而不是学科立场的教学,易出现教学自身价值异化和技术使用异化问题。要寻求电子书包环境功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必然需要环境建设由技术驱动走向应用驱动。面对课堂教学应用,或是在现有技术框架下按需组合应用,或是丰富现有技术支持(如学科应用APP)以探寻更多的可用技术与应用可行性。而面对纯课堂教学场景之外的设计,为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无缝学习连接,需要重点解决多个学习平台的对接、数据整合等问题。

3 强化学习活动设计

教育信息化2.0强调“体验”,为学生创建美好学习与发展体验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而学习体验来源于亲历学习活动的过程,如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是技术价值彰显的核心。正如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是强化和促进原有教学、让学生获取结构化知识,还是创设真实问题与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建构非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此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将赋予技术应用不同的生命力。不论是上述技术新奇性的时效问题、应用发展的长期性,还是教学自身价值与技术使用异化问题,学习活动的设计、重构将是突破应用困顿的基本路径。

当前强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已呈现出两条研究与实践路径:①通过课例分析了解环境及解构该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选择、重组多种学习活动;②理念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为引领,开展诸如以转变学习形态为目标的投入型学习活动设计,促成蕴含教学理念的教学创新。

4 变革教学文化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文化将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作用而影响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技术对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影响,可以造就崭新的教育文化。

教学文化的变革是教学实践创新的深层动因,崭新教学文化的形成将推动环境的建设与相应行为的产生;反之,只有技术环境应用行之有效,形成新的理念、行为,最终才能将这样的变革尝试转化为制度,在社会及教育的持续发展中得以传承与更新。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的深入必将撼动原有的教学文化,表现为技术作用后课堂教学基本元素对原有教学文化功能和价值的重构;此时通过学校、区域乃至国家之间的碰撞,可以促使个体和群体原有学习文化打上技术烙印。而当教学活动各要素有了新的文化内涵时,个体或群体的更新式传递将使得技术文化得以反作用于技术促进教学过程变革。

四 结语

科学技术在人类争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无疑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各个层面的改变。教育发展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寄予新突破、新局面的期望,教学创新也越来越多地与教育信息化联系起来;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实现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转变,而任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都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突出面临着难以规模化、持续推进的难题。为此,本研究在认识信息化教学创新内涵及描述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组织设计、环境建设、学习活动设计、文化创新四个方面探寻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持续、规模化发展;而有效创新源自于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等的协同工作,受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境因素的影响,规模化与持续推进信息化教学创新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系统性思考。

[1]李芒.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6.

[2]高洁.创新推广理论及其对信息化教育的启示——以教育博客的发展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8,(5):29-32.

[3]斯蒂芬·P·罗宾斯著.李原,等译.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68.

[4][10]Bocconi S, Kampylis P, Punie Y. Framing ICT‐enabled innovation for learning: The case of one‐to‐one learning initiatives in Europe[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3,(1):113-130.

[5]Coburn C E. Rethinking scale: Moving beyond numbers to deep and lasting change[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3,(6): 3-12.

[6]Shavinina L V.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2003:79-96.

[7]OECD/CERI. Working out change: systemic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M].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09:66.

[8]Law N, Yuen A, Fox R.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beyond technology-nurturing leadership and establish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Springer, 2011:33.

[9]刘晓琳,经倩霞.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机制和策略:基于案例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9-87.

[11]张文兰,成小娟,夏小刚.中学生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的动机现状及其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7):80-86.

[12]Siemens G. New structures and spaces of learning: The systemic impact of connective knowledge, connectivism, and networked learning[OL].

[13]Cachia R, Ferrari A, Alamutka K, et al. Crea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Final report on the study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in EU member states[J]. Jrc Working Papers, 2010,(2):64-69.

[14]赵婧.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观念误区与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13-16.

[15]张铭凯,廖婧茜,靳玉乐.技术与教学相遇:历程检视与进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28-32.

[16]Rodriguex P, Nussbaum M, Dombrovskaia L.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A model for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CT for education programme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2,(2):81-98.

ICT-enabled Teaching Innovation: Connot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GUAN Jue-qi1CHEN Qu2ZHU Zhi-ting3

The ultimate goal of ICT-enabled teaching innovation is to achieve large-scale promotion, and realize its in-depth, sustainable, spreading and reforming proces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sacle and sustain the innovation in practice. This study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ICT-enabled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esented its mapping framework. With the analysis of Minghang e-Schoolbag Program, we reflected its development plight from two dimensions: the vertical continuous promotion and horizontal deeper application. Moreov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CT-enabled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programs need to project the “emerging, promoting and normalizing” organizational design, develop environment design from technology-driven to application-driven, reconstruct learning activity, and drive development through cultural change.

ICT-enabled teaching innov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hchoolbag

G40-057

A

1009—8097(2018)12—0021—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8.12.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BYOD环境下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的设计与应用”(课题编号:2018SCG3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管珏琪,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创新等,邮箱为guanjueqi2008@126.com。

2018年6月15日

编辑:小西

猜你喜欢

电子书教与学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谈谈电子书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