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皮肤病临床诊疗系列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玫瑰糠疹12例临床观察

2019-01-08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3期
关键词:糠疹玫瑰皮损

刘 刚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黄珏卫生院,江苏 扬州225118)

玫瑰糠疹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表现为覆有糠秕样鳞屑的长轴顺皮纹分布的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发病时多伴有全身不适、咽痛等症状,好发于春、秋季节,发病年龄3个月至83岁不等,男女发病率相同[1]。玫瑰糠疹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也有学者认为与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或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病程自限,一般为4~6周,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迁延至6个月以上,且皮损面积广泛,反复加重,难以自愈,常伴有严重的瘙痒,经过常规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不佳,称为顽固性玫瑰糠疹。本院皮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2例顽固性玫瑰糠疹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黄珏卫生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玫瑰糠疹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8~72岁,平均(48.6±2.4)岁;病程3~21个月,平均(8.2±1.7)个月;皮损占体表面积50%~65%。12例患者均有典型玫瑰糠疹的皮损表现,均在其他医院接受过抗过敏、抗病毒等常规治疗,5例患者经窄谱中波紫外光照射治疗,6例患者经中药治疗,2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效果均不佳,病情未缓解或反复加重。

1.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有关玫瑰糠疹的诊断[2]。前驱斑:初期皮损为孤立的玫瑰色淡红斑,状同母斑;皮损分布:1~2周后,在颈、躯干及四肢近端逐渐出现大小不等的玫瑰色淡红斑;围领圈状脱屑:皮损呈椭圆形,边缘覆有游离缘向内的细薄鳞屑;皮损长轴与皮纹一致:皮损的长轴与皮纹方向平行一致,或与肋骨平行,或呈圣诞树、倒圣诞树结构;瘙痒程度:皮损常伴有严重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病程长:超过2个月。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热疮的诊断及分型[3],辨证为风热血燥证。症见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舌质红,苔少,脉弦数。

1.4 排除标准 妊娠、哺乳期女性;对紫外线过敏者;肿瘤及合并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疾病者;服药期间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者;病程≤2个月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评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定者。

2 治疗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2.1 西医治疗 桂利嗪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32024065)口服,每次25 mg,每日3次;盐酸赛庚啶片(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277)口服,每次2 mg,每日3次;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山东绿因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444)口服,每次1 mg,每日2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济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171]口服,每次150 mg,每日2次。儿童剂量逐减,连续10 d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2.2 中医治疗 给予自拟中药方。组成:荆芥10 g,防风10 g,槐花30 g,白茅根30 g,乌梅10 g,五味子15 g,白花蛇舌草15 g,地黄20 g,牡丹皮15 g,紫草15 g,炒僵蚕10 g,蝉蜕6 g,酒乌梢蛇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炒蒺藜15 g,白术10 g,甘草片10 g;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30 g,大黄10 g(后下);口渴、舌质红、少苔、皮损鲜红者,加龙胆草10 g,玄参10 g,茵陈15 g,苍术10 g,黄柏10 g;皮损干燥、脱屑、肥厚者,加鸡血藤30 g,天冬10 g,麦冬10 g,陈皮10 g,皂角刺10 g;剧烈瘙痒者,加钩藤10 g,苦参10 g,全蝎2 g;皮疹累及乳头、阴囊、女阴处者,加柴胡6 g,黄芩片10 g;皮疹泛至五官孔窍周围者,加藿香10 g,佩兰10 g。儿童剂量逐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口服;第3煎浸泡患处,每日1次,每次30 min,皮损明显缓解后停用浸泡。连续10 d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消失,仅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瘙痒明显减轻;好转:30%≤皮损消退≤70%,瘙痒减轻;无效:皮损没有变化或者皮损消退<30%。总有效=痊愈+显效。

3.2 结果

(1)临床疗效 5例患者用药3 d后,临床症状、体征开始明显减轻;4例患者用药5 d后,临床症状、体征开始明显减轻;3例患者用药10 d后,临床症状、体征开始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痊愈7例,2个疗程后痊愈4例,3个疗程后痊愈1例,其中1例患者在用药显效后自行停药,3 d后复发,继续用药1个疗程后痊愈。所有患者痊愈停药后观察1个月均未见皮损复发,痊愈率为100.00%。

(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例患者有明显的嗜睡、乏力,继续用药后不良反应逐渐减轻并消失。临床发现患者瘙痒症状越重,患者对抗组胺药嗜睡、乏力的不良反应越不明显,瘙痒症状越轻,嗜睡、乏力的不良反应却越发明显。

4 讨论

中医称玫瑰糠疹为风热疮、子母癣,《诸病源候论》曰:“风癣,是恶风冷气客于皮,折于气血所生。”对其病因做了分析[4]。本病多由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或七情内伤,五志化火导致血热内蕴,外感风邪,致风热客于肌肤,腠理闭塞,风热相搏,营卫失和而发病。热盛伤津化燥,复感风热之邪,内外热邪搏于肌肤,凝滞腠理而发红斑、鳞屑,风邪往来于肌腠,故发瘙痒。本病初期为血热风盛所致,后期多表现为血虚风燥。

临床常采用抗过敏、抗病毒、抗炎或中医凉血疏风法治疗,对于初发或轻症患者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更有甚者采用糖皮质激素系统用药,但极易复发。部分患者病情缠绵难愈,皮疹持续不退或者退而复发,自觉瘙痒不适,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发生在面颈部影响美观,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桂利嗪具有抗组胺、抗5-羟色胺、抗激肽活性及抑制补体C4活化等作用;赛庚啶为H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过敏反应的速发相和迟发相;酮替芬属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的过敏介质抑制剂;雷尼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控制组胺、乙酰胆碱等产生的组胺效应。自拟中药方以已故名医祝谌予先生所创过敏煎为基础方加减,方中槐花、地黄、紫草、牡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防风、白鲜皮、地肤子清热解毒祛风;荆芥透疹止痒;炒僵蚕、蝉蜕疏散风热;炒蒺藜解表袪风,镇静止痒;乌梢蛇祛风通络;白术健脾燥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袪风止痒之效。过敏煎的主要药物及其提取物都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其中防风能显著抑制DNP-BSA致敏小鼠Ig E的产生,延迟和减轻卵蛋白致敏豚鼠的Ⅰ型变态反应;乌梅的抗过敏机制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产生的游离抗体中和侵入体内过敏原的结果;五味子的提取物五仁醇可明显抑制小鼠脾脏分泌抗体的细胞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甘草能抑制小鼠Ig E的产生。

总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治疗未愈、病程超过2个月的难治性顽固性玫瑰糠疹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而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糠疹玫瑰皮损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闫学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苔藓样糠疹经验
刺玫瑰
刺玫瑰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蒙药消银颗粒治疗玫瑰糠疹50例
祛玫汤治疗玫瑰糠疹63例临床观察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