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管理中的“人治”与“法治”

2019-01-08郭娟娟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治全体师生校领导

郭娟娟,秦 甄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南昌 330044)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事业也是当代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焦点,作为承担青年教育责任的高校来说,顺应形势推进高校管理改革十分必要。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然而,部分高校仍爆发诸多管理事件,包括师生权益受到侵犯、花钱买学校以及校领导以权谋私等问题,并且此类事件逐年增加,这就严重影响到师生实际利益。因此,如何有效结合人治与法治的管理已成为高校建设的新课题。

1 基于“人治”与“法治”管理的困境

1.1 高层领导盛行人治管理

在封建时期,中国一直都属于“人治”国家,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转变为“法治”国家。然而,我国部分高校仍大量实行“人治”管理,少数校领导“人治”思想过于严重,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严格依照管理条例进行开展,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管理问题,再加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导致高校管理质量受到严重制约。目前,有的高校在一些重要事务上并没有选择公开处理,而是由领导直接决定,这难免影响到高校事务处理的公平性。例如,有些领导为了自身利益私自录取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对于一些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暗箱操作,极大损害了其他学生的权益。此外,重庆有不少高校还出现强制要求学生转户口的现象,此类事件屡见不鲜。长此以往,高校的人治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些高校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应弱化人治管理,加强法治管理,增强高层领导人的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校的首要任务。

1.2 基层管理者法治意识较弱

目前,“人治”现象不仅发生在权力较大的高层领导,还体现在高校各个基层管理者当中,使得高校现行的诸多规章制度以及办事程序都成为一纸空文,甚至有些基层管理者都不清楚相关管理条例,一问三不知,凭感觉办事。例如,学生宿舍的门窗损坏,即便学生前往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只有基层管理者觉得事情严重性不大,就会一直耽搁此事。此外,有些学生打算申报科研项目的活动经费,基层管理者觉得申办流程过多,以各种理由拒绝处理,严重危害到学生的切实利益。例如,某大学电子系学生向教务处申请科研活动经费,以便更好地研究专业课题,但教务处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给予重视,也没有依照相应流程进行办理,只是一味的否决这个申请,从而耽搁了学生的科研进程。由此可见,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法制意识,是保证依法治校能否做到位的关键所在。

1.3 依法治校流行形式

依法治校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决定办校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反而将依法治校作为一种表面的形式,用来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以“人治”为主。例如,有些高校平时不开设相关的普法教育课程,但每当上级领导要下行检查时,就临时开设相关课程,并布置相关的法制会场,使普法教育流于表面形式,无法真正贯彻到实际教学当中。此外,一些高校平时不重视理工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花大钱建立的机械操作中心长期关闭沦为摆设,只有当上级领导下行检查时才会临时开放,这种表面工程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依法治校尚未全面贯彻的根本原因在于校内管理者自身对法制建设的错误理解,认为法治建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认真执行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2 基于“人治”与“法治”管理的思考

2.1 增强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

对于学校的高层领导而言,转变原有的人治思想,逐步增强自身的法治管理理念,真真切切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下法治管理的意义。对此,校领导应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依法治校的要求,不断提升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积极运用现行的管理条例以及法律法规来处理校园事务,拒绝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相关问题。例如,校领导可引导全体师生在公众平台发表意见或留言,及时了解师生面临的困境以及实际诉求,并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实施相应的措施,以此满足全体师生的切实利益。同时,校领导还应对一些涉及到重要问题的事件进行公平公开的处理,实时公布各阶段处理结果,力争做到依法治校的要求。此外,校领导还应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法治管理,增强基层管理者的法治意识,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例如,定期对基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将法律知识作为基层管理者成绩的考核指标,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监督力度,确保从各个环节做到真正的依法治校。

2.2 培养全体师生的法治意识

要想全面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不仅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同样要加强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就高校教师而言,其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科素养,还应具备较强的法律素质,只有满足这两点,才能培养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对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岗位的培训,组织教师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以及《民法》等相关内容,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就学生而言,其不仅要学习所选择的专业知识,同样要学习最新的法律知识。基于这一点,高校应逐步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例如,将相关的法律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并设置相应的课时,保证每周至少有一节法律基础课程,并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使普法教育无时无刻都能够存在。同时,将德育作为有效载体,增强全体学生的守法意识。例如,可将法治作为主题,举办相应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院系之间法律知识的评比活动,让各个院系的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吸收法律知识,建立浓厚的法治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法治认识。此外,还可以拓宽普法教育的开展渠道。例如,定期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法制培训,如专题讲座以及法制宣传等,并播放相关的法制纪录片,让师生认识到缺乏法制意识的危害,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法制氛围。再如,可组织全体学生去监狱以及戒毒所等特殊机构,让学生认识到违反法律的危害性,还能见证我国近些年在保障人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3 优化高校现行的内部管理机制

依法治校本质上是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法治化,这就需要妥善处理好教师、高校以及全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高校作为管理的一方,具有诸多权力,使得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都把握在高校这一方。对此,高校应对自身内部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首先,优化管理机制,其实质就是明确校领导以及基层管理者的权力范围,并以此搭建一个环环相扣的长效机制;其次,优化顶层制度,其实质就是创立一个有效的大学章程,并依照大学章程来明确未来的管理方向,设计一套科学客观的管理结构,明确高校行政权力关系,从而更好的引导全体师生以及各阶层管理者的法治理念;再次,成立有效的师生申诉部门,并确保公权力能够真正实行。例如,有的学校成立独立的申诉委员会,其主要作用就是负责受理学生入学资格、退学资格以及违纪处分等问题,并采用民主、公正以及公开的方式选举公信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委员。如此一来,学校可把每次申诉处理事件作为一次对全体学生依法教育的实践机会,并力争将申诉各个环节及其结果进行公开透明化处理,勇于接受全体学生的监督,用实际行动告知全体学生珍惜自己的个人权利并积极维护自身的实际权力,形成一个有效的法治品质。最后,强化监管机制,其实质就是搭建相应的监管部门来制约管理人员的行为。例如,可依法成立单独的监管机构,配备相应的监管人员,监管人员既可以是高校内部人员,也可以由社会选拨相应的人员,专门负责对高校管理行为进行监督。

2.4 加强法治组织建设,创设民主法治环境

尽管高校有组多领导组织,但大多数组织成员都是校内领导,真正具有法治约束的组织较少。对此,高校应配备相应的法治工作组织,其主要作用就是对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涉及到重大法律以及重要政策等诸多问题进行有效研究,从而给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律依据。同时,还可以辅助校领导处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事务,审查学校对外签订的一些协议以及相关合同,代理学校参与一些重大的诉讼事务,维护学校各个人员的切身权益,并应加强对校内法律风险的防范。例如,高校可依法成立法律顾问团,主要负责防范一些法律纠纷,包括学校的知识产权、教研成果以及师生权益等问题,定期给校内全体师生普及一些常规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全体师生的咨询及时给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重点关心全体师生更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将这些热点问题作为重要事项进行处理。此外,高校还应借助法治治校的契机,规范校规校纪,创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为全体学生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例如,高校可选择将校务制度、评教制度以及团学代会制度进行公开,在保证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引导全体学生意识到自己属于合法权利的主体,进一步体验依法治校的浓厚氛围以及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力,从而对依法治校产生足够的信任。

3 结语

在高校现代化管理要求下,高校应对“人治”与“法治”进行正确认识。“人治”更多依照校内管理人员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实际管理中容易引发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法治”的管理,进行实现“人治为辅,法治为主”的管理模式。但法治建设并是不头上的噱头,更不是表面工程,而是需要高校做好一系列事物,才能真正实现对校园的法治建设。由此,增强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培养全体师生的法治意识,优化高校现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法治组织建设,创设民主法治环境,从而推进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改革。

猜你喜欢

人治全体师生校领导
校园书声起,奋发向未来
房间里的自言自语
言传不如身教
“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特征研究
“陪餐制”不是“吃顿饭”这样简单
诵、知、行三位一体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从人治与法治的结合谈农村治理现代化
“人治”“法治”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沟通:班主任工作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