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知、行三位一体

2017-06-29黄嫄

东方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全体师生国学校园文化

黄嫄

摘要:国学在诸多学校已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为了让国学面向全体学生,我们需要在教材的安排上,教学内容深浅的把握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体现出国学的特色,使得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国学;全体师生;校园文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思想高科技不断涌入人们视野的同时,“国学热”也正在悄然兴起。而这种对于国学重新的重视与认同,也反映着国人植根于内心的精神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灵魂之认祖归宗,以及行为之恭谨守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学校教育,国学的重要意义更不可小觑,其推广与教学应深入到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以促进其走近经典,并最大程度的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以具备独立、完善的人格素养。

基于目前,多数学校对于国学进校园的理念都较为认同,只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及疑惑,包括小初高是否都要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材的选择应如何适应各个学段的要求,以及相同的经典如何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等等。在此,我针对国学需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本文中谈一下相应实施策略。

一、由浅及深,教材选择符合学生特点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2]的教育理念,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而在学校教学中,由于尚未出现被广泛使用的全日制国学教材,所以,根据学生年龄差异而进行国学教材的选用更是尤为重要。在我国古代,即有专门针对于幼儿的“蒙学”教育,以诸如“三百千”等蒙学教材授之,进而有针对于“中学”“大学”的经史子集。事实上,古代的国学教材选择与教育理念的应用,对于孩子的文学素养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这种以传统教材为依托的由浅入深的诵读记忆模式,也催生出许多的少年才俊,如广为流传的李白五岁诵甲,王勃六岁属文,司马迁十岁通《尚书》《左传》……而在今天学校教育的国学教材选择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参照古人惯例,取其精华为教学所用。如对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识字较少,理解能力不足,但记忆力很强,故在国学教材的选择上,以蒙学读物中朗朗上口之课本为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都是不错的读物。其文字简短,多用押韵,内容简单,有诵读乐趣,并容易记忆,孩子很容易熟读成诵,并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背诵下来之后,也会提高其成就感。而对于诸如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则可渗透四书五经的经典章节,如《论语》、《孟子》等,让学生挑战记忆较长的文言语句,以丰富其文学底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授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加深,从《世说新语》的段文理解,到《史记》的长篇背诵,从小学初中的文言短篇故事,到高中的《资治通鉴》、《三言》、《二拍》……这样,学生在原有国学基础上,不断深入学习,循序渐进,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增强个人文化底蕴和修养,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由表及里,相同书籍调整讲解深度

国学经典是历史的产物,不可复制和再生,所以,在由浅及深的书籍选择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有些学年也不可避免会出现经典书籍的重复运用。对于部分较为浅显的书籍,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就可基本掌握,并完成诵读和记忆,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不需要再次学习。但是,一些内容丰富的经典作品,学生利用一个学期只能了解极少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涉猎,如《论语》《孟子》等,还有一些书籍,内容相当丰富庞大,即使利用几个学期,学生也只能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所以,在国学教材在各个年级的安排上,不可能完全做到避免重复,但重复使用时,课堂安排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那就是相同教材在不同学段的使用过程中,深浅不一,各有侧重。以《论语》为例,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3],其内容之博大及丰富并非某一学段就可以掌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论语》的学习从三年级即可开始,学生此时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句子,并且初步理解句子内容,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而进入初中阶段后,《论语》的学习同样重要,除了丰富掌握背诵《论语》的其他章节以外,学生可更深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以及“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在《论语》中的应用,更可以全面了解孔子,并将其事迹和思想与其他历史名人进行比较,得到自己的认识和人生启示。而到了高中阶段,《论语》的学习同样可以作为重点内容,这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更为丰富的思想以及更为成熟的世界观,加之之前国学学习的基础,所以,完全可以引领学生自己去讲解《论语》,并知人论世,知行合一,对其内涵进行更深刻的思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由此可见,作品的反复有效的利用,也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有效途径。从小学的诵读知其大意,到初中的学而思,到高中的论而行,层层深入,从而达到乐之好之行之用之的最佳效果。

三、提升课质,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法国教育家蒙田曾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所以,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应该是教材的搬运工,而应是教材使用的优化者。国学所涉及到的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差异较大,许多内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非常紧密,而文字的内容也需要教师融入自己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最高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致力于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目前的一些小学在开设国学课时,由于师资配备的一些困难,存在着让数学等其他科目的老师去教国学的现象,认为低年级的孩子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国学老师,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自己也只限于对照翻译读懂句子大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仅是带学生诵读翻译,枯燥至极。这其实就走向了国学教育的误区,所谓国学面向中小学全体学生,其教师的选择配备更理当如此,小学的国学内容虽看似简单,却并不有失其专业化。由于国学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自我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更显得格外重要。例如,一句看似简单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4](译文:我衰老的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如果教师对于孔子和《论语》的思想没有理解,而仅限于字面的翻译,就难以向学生传达出句子的真正内涵,即孔子对自己传播周文化的不得的叹惋,更不能与其为复礼而十几年周游列国的执着相联系,从而忽略了对孔子的为人和主张的相关理解,也没有围绕儒家的哲学观念向学生传递其深层内涵,导致课堂无内容,阅读无意义,教学无深度。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只有多读书,勤思考,真正理解国学之哲学内涵,才能在课堂上将知识由内化至外化,唤醒文学,给学生以熏陶、 陶冶。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开设国学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教师国学专业的培训,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国学课的教学内容和大方向,进而带着教学的规划和成熟的教学目的走进学生,还其以真正意义的国学课堂。

四、走出课堂,国学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校园文化,即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人文社团、人际关系、学风校风等等。而将国学面向全体学生,校园建设则可以给予师生以良性的熏陶,尤其是小初高均有的综合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校园的装点布置,可以为国学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国学墙”于校园醒目的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绘画国学板报并张贴,设立专门的国学教室……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古典书香的氛围当中,使其最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以及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同时,学校还可为孩子们增设国学兴趣课程,丰富其对于古代文化的体验,并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参与其中。如设立古琴社团,围棋小组,书法兴趣班,绘画园地,茶艺课程……这种形式可以将传统的琴棋书画,中华传统艺术最真实地还原再现,并让孩子们能在课余生活中,培养自己更多的特长,养成良好气质。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相应的国学活动,比如在学完《三字经》《弟子规》之后,让小学生们演绎古代礼法,中学生的传统诗歌朗诵大赛,以汉服形式举办高中成人礼……这些仪式感十足的活动,也可以起到让学生缅怀古人,了解古代礼法的效果,并在将其搬上舞台的同时,为校园注入鲜活的人文气韵。总之,以课堂为依托,以课外为辅助,教室内识记诵读文字,校园里营造书香气韵,二者相辅相成,必将为国学在校园内的良性发展,面向全体师生提供坚实的保障。

诵读、认知、于實践中学习和发展国学,并面向全体学生,是国学进校园的重要课题。我们虽身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不应该被抛弃,我们每位教师自身,以及新世纪的每位学子,都应该怀揣着中华民族的信仰,借助传统文化的光辉,给现代文明注入更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让国学生发出璀璨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礼记.大学》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5年7月

[2]《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年10月

[3]《鹤林玉露》罗大经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年8月

[4]《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年10月

猜你喜欢

全体师生国学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垂”改成“掉”,好不好?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防疫知识自测
言传不如身教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河底镇初级中学举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留言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