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旭教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综合调护经验∗

2019-01-08谢倩芳姚耿圳指导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9期
关键词:经络气血教授

谢倩芳 姚耿圳 指导 邹 旭△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邹旭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师从邓铁涛国医大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业三十载,主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教研工作,临证经验丰富,喜用经方,擅长灵活使用中药辨证论治以调理患者体质,同时不忘日常多方面综合调护。本人有幸师从邹旭教授门下学习,受益匪浅,现将邹旭教授对心律失常的综合调护经验介绍如下。

1 整体辨证思想

心律失常目前被认同于中医“心悸”之类。邹旭教授喜研读经典,临证亦遵循中医经典理论——整体辨证思想。他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联系为一个整体,津液、气血是滋养人体的源泉,经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以此形成一个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的人体工作站,来协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1-2]。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文中十二官相互役使,作用明确而又规律[3]。一脏有病,均可导致其他脏腑、经络“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只因患者“心悸”,而单强调治心,而忽略其他脏腑经络。因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床思想往往收效甚微,且症状极易反复。师从邹旭教授不难发现,其方药物种类均较多,究其原因,均以整体辨证为则,各脏兼顾,以达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调和的作用。

2 具体治法体现

2.1 证、方、药融合 心悸的发生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火阻滞,致心神失其所养或心神受扰。见诸临床,邹旭教授认为其病机多以虚实相互夹杂或转化为主,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同时结合人与环境的整体观,岭南气候潮湿,痰湿往往会成为本病反复无常的关键。临证中邹教授多以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气丸或黄连温胆汤以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或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或叠用经方,随证加减,以达最佳临床效果。用药方面,阳虚较重者:多用麻黄、桂枝、肉桂、细辛、当归、肉苁蓉等温振心阳。阴虚火热者:重用麦冬、生地黄、玄参、龟板、鳖甲等滋阴清热。气血虚损明显者:重用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苍术、当归、龙眼肉、丹参、熟地等补气养血。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痰饮重者: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泽泻、白术、茯苓、猪苓等健脾化痰浊。痰热重者:加大黄、黄连、栀子、黄柏、胆南星等清热化痰。兼气滞者:加郁金、枳壳、柴胡、香附以行气解郁,“气有余则为火”,此类药不但可以调畅气机,亦可借调气以清心火而止心悸[4]。同时临证抓住心悸心神不宁的特点,注重安神治疗,重用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定志。因治疗多用滋腻药,恐久服碍脾伤胃生湿,常佐以麦芽、鸡内金、山楂之类健脾助运[5],使其痰湿化、气机畅、血脉和。

2.2 针刺结合 临证中,针对不少伴随着心悸、头晕等不适就诊的患者,邹旭教授多施以针灸,选穴常用内关、间使、神门、足三里、照海。《八总穴歌》提到“心胸内关谋”。同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内关和间使均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其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治疗心系疾病效果显著[6]。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以候心气,亦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7]。《玉龙赋》中提到“心悸虚烦,刺三里”。因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照海,属足少阴肾经,肾经交于手厥阴心包经,上贯肝膈,心、肝与心悸关系密切,照海又为八脉交会穴,故对心系病证有奇效。其次结合医学解剖,可以观察到这些穴位均处于大血管附近。《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此邹旭教授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的运行的通道,疾病发生的症状,虽体现于外,但无不与气血失调相关,然大血管交汇运行附近的穴位气血最旺。现代研究也表明穴区含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富集部可能是针刺疗法产生有效刺激的解剖学基础[8],在此行针,通过针刺部位一定方向传导和扩散酸、麻、胀、重感,以达到“气至而有效”,疏通心脉的作用。通常为快速调动气血运行,以直刺30~40 mm,得气后快速提插捻转,以针感刺激至上臂及前胸最佳,虚证患者出针后迅速用棉签压住针孔,以留住气机。实证患者则反之,甚或让血顺针孔流出以泄其实。但在施针过程中要避开大血管正中位置,于其左右施针,以免刺破血管。多年临证证明,此法对于多数急发心悸患者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符合古籍《针灸大成》“针若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的记载。

3 劳逸结合

心律失常患者除要适当休息外,亦要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因脾主四肢,运动可健脾益气,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邹旭教授认为气功、八段锦、太极等传统运动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贯穿脏腑学说,是中医传统导引养生与保健的疗法[9],长期坚持,可增强人之正气,但不可草率,需在辨证施治下选择个体化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例如,气虚体质因其脏腑归结于心、脾和肾,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的康复运动方法可达到健脾益气功效。现代文献也曾报道气功等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纠正房颤心律[10];肝气郁滞或腑气不通者,气滞则上下不通,故较适合五禽戏等强度、负荷大,以行气为主的功法[11];阳虚体质可选按摩穴位及五禽戏中的“虎戏”等以补肾助阳;对于运动量小的人,跑步、五禽戏可有效促进新陈代谢。

4 饮食有节

医食同源的说法自古就有,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12]。故调饮食是从古至今未被各大医家忽视,邹旭教授紧跟先贤步伐,也非常注重饮食调理,他主要从饮食禁宜方面告诫患者。正如《黄帝内经》“五果为助”相关内容所言,邹旭教授通常嘱心律失常患者多食用橙子,以每日早晚饭各服用1个最佳,因橙子酸凉,归肺、胃经,具有降逆和胃、理气宽胸之效。现代已有不少研究证实,食用富含类黄酮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橙子中就富含多种类黄酮物质[13]。此外,饮食禁忌,对于心悸患者,宜清淡,不宜食肥甘、辛辣、烟酒、浓茶。《素问·生气通天论》就载有“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故五味中,过甜会直接引起心悸、心慌等心系症状。而清淡饮食既能最大限度保持饮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又减少了脾胃的负担,因甘味入脾,易困脾胃,脾胃受阻,痰湿运化不及,更易加重心悸症状[14]。

5 怡情怡性,调畅情志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情志发乎心而应五脏,但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情志过极,必先伤及心神,影响气血功能,伤及脏腑经络。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情志。情志不遂、忧思疑虑、郁怒不发等,皆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为病[15]。邹教授认为七情之中,喜为心志,笑为心声,良好的情绪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若长期忧郁、恐慌、悲愁,则易气机失调而为病。邹旭教授在接诊心律失常患者时,往往询问患者职业,发现以从事教师、会计或更年期女性者居多,诸类患者往往思虑顾忌较多,情绪波动较大,发病时较其他人更易引发担心忧虑,此时情志不仅成了此类患者的一个新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治疗上的一个阻挠因素,故邹教授通常会以轻松幽默的谈话方式接诊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病情,安慰患者心律失常并不是非常危重的疾病,并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和以处众,平以养心,节欲少私的生活态度[16]。

6 病例介绍

患某,女性,49岁,广东人。2017年7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心悸6年余。现病史:患者自2011年开始出现心动过速,曾多次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2016年4月6日查电生理未诱发心动过速。平素时有心悸,工作劳累后明显,伴有轻微气促,时有咳嗽,心烦,少气懒言,口干口苦,纳眠可,大小便可。刻诊,患者心中悸动不安,轻微头晕,面色稍白,语声低微,舌暗红,苔白微腻,尺脉弱,余脉弦细。望闻问切后,予平衡针施予双内关,直刺30~40 mm,快速提插捻转,患者诉酸胀感自内关处,循双上肢传至前胸,遂出针,针后患者诉症状缓解,面色亦有好转。处方:苍术30 g,柴胡10 g,陈皮5 g,赤芍10 g,丹参30 g,法半夏10 g,黄柏10 g,桂枝10 g,黄连5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生地黄30 g,石菖蒲10 g,酸枣仁30 g,太子参10 g,制志远20 g,竹茹10 g,茯苓20 g,炙甘草 10 g。14剂。2017年8月4日二诊,诉服药后诸症改善,舌暗红,苔微黄腻,脉象同前。2017年8月1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心脏彩超:EF 65%,轻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仍以原方加减,处方:苍术30 g,陈皮5 g,赤芍10 g,丹参30 g,法半夏10 g,黄柏10 g,桂枝10 g,黄连5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生地黄30 g,石菖蒲10 g,酸枣仁30 g,太子参10 g,制志远20 g,竹茹10 g,茯苓20 g,大黄5 g,豆蔻10 g,瓜蒌皮10 g,火麻仁30 g,苦杏仁10 g,六神曲20 g,桃仁10 g。14剂。服后2个月三诊,诸症大减,神清气爽。

按语:患者为49岁中年女性,劳累后心悸明显,轻微气促、头晕,心烦,少气懒言,舌暗红,苔白微腻,尺脉弱,余脉弦细。四诊合参,该患者以心阳亏虚为主,兼夹痰瘀内阻,日久痰瘀又有郁而化热之像,故应标本兼治。该方以桂甘龙牡汤合黄连温胆汤辨证加减,方中桂枝辛甘性温,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龙骨、牡蛎质重,能重镇安神。酸枣仁、远志、石菖蒲安神宁志化痰。甘草、茯苓、苍术、太子参健脾益气祛湿。柴胡、陈皮疏肝理气。赤芍、丹参、生地黄、黄连、竹茹同用,既可清心火,又可除烦安神,活血化瘀以安神定志。首诊后,患者虽诸症缓解,但观其舌色稍转黄,故加大黄清热,同时配以黄柏、火麻仁、苦杏仁、桃仁同用,可通大便以分消走泄痰湿之邪。豆蔻、瓜蒌皮、六神曲祛痰化湿行气。该方药物种类虽多,但根据中医整体辨证思想,此方不单纯拘泥于心,可兼顾五脏六腑及经络气血诸多方面,故可达安神定悸之良效。

猜你喜欢

经络气血教授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气血不足我来看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