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五神理论探讨紧张型头痛辨治∗
2019-01-08张琦滕晶
张 琦 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紧张型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紧张型头痛患病率逐年增高,约半数患者可因其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部双侧性疼痛,疼痛性质不定,多为压迫感、胀痛、酸痛,精神紧张或情绪刺激后可加重,多数患者伴头昏、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1]。紧张型头痛在中医学辨证中属头痛范畴,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作为伴随症状出现于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随社会环境改变和中医学各家学说的发展,头痛的辨治亦在不断发展完善。头痛最早见载于《黄帝内经》,称为“首风”“脑风”,认为外感为其主要病因。汉代张仲景循六经辨证,于《伤寒论》中论述了太阳、阳明、厥阴、少阳病头痛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药。元代李杲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同为元代名家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头痛[2]。通过以上各家论述不难看出,既往对头痛病的论治多从实邪阻络或脏腑内伤入手,忽略了情志心理精神层面的影响。中医五神辨治体系是通过追溯疾病源头,调节五神偏颇,诊治疾病的新的辨治体系,可以为指导中医临床辨治紧张型头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中医五神理论概述
中医五神学说起自先秦,是中医学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可以反映人体精神、心理、行为等的异常,对指导临床辨治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历代传承中中医辨证观多趋向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方面,五神理论逐渐被忽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疾病诊疗价值。导师滕晶教授多年深入挖掘、研究,全新解读传统五神理论,追溯身心疾病的本源,在指导治疗五神紊乱相关的精神心理行为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中医五神包含了神、魂、魄、意、志5种要素,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此5种要素形成起源于“父母之精”,即五神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禀赋是五神形成的基础。5种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协同运作的整体。《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说明了人类的正常生命活动是五神协同运作的结果,在神的统一支配协调下,通过魂魄感知外界,形成初步的认知,再通过意志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分析与思考,最终形成复杂综合的情绪、动作反应。
2 五神与紧张型头痛病机联系
五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潜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本源。其一,五神为个体的先天根基,决定了每个人的个性、体质等,若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扰,导致五神平和状态失衡,气血失和,就会影响心理及相应机体状态的变化,导致精神心理类疾病及某些躯体行为性疾病[3]。气机运动影响气、血、津液等运行的代谢与运行,影响脏腑与经络的功能,则百病丛生。五神偏颇则气机失调,产生气滞血瘀,痰瘀阻络,筋脉拘急或失养等多种病理变化,导致头痛及抑郁、焦虑等症状[4]。
其二,五神与五脏的关系十分密切,《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分藏五神,为五神之宅,若五神任一要素发生紊乱,都会累及相应的脏腑引起反应,若五脏受损,亦会影响于五神,出现五神的病变。心藏神,若情志不遂,劳伤心气,则血脉阻滞而瘀,进而神机惑乱,出现敏感多疑等。且“脑为元神之府”,神机惑乱则清窍不利而头痛[5]。肝藏魂,魂亢则出现焦虑、抑郁、心烦易怒等精神情志异常。且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气郁血滞,痰瘀互结,筋脉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而头痛。“魄”属于肺,主一身之气,“魄”全则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肺在志为悲,忧悲伤魄则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少气懒言,疲乏倦怠。“意”藏于脾,“思发于脾而成于心”,忧思则伤脾,《灵枢·本神》曰“脾忧愁不解则伤意。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是心肺脾肝四脏皆能病忧”,思虑过度会阻碍脾气的运化,影响气血生成和运动。另外,“心有所存谓之意”,“意”主在心主持下的记忆与精神活动,意气亢进则多思虑、抑郁、失眠,健忘等。“志”藏于肾,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恐使精气沉降,不能正常布散,致脑髓空虚。长期惊悸易伤志,出现惊惕不安、幻听、耳鸣、健忘等症。
3 紧张型头痛与五神的联系
滕晶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潜心致力于“五神”领域研究,做了大量文献挖掘和临床研究工作,在中医传统辨证理论上突破创新,将五神学说与现代心理学、西方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形成了中医五神辨治体系[6]。在中医五神辨治体系下,紧张型头痛可以从神机惑乱、魂机亢进、魄用不足、意气亢进、志衰不定5个方面去辨证施治。
“神”,始于两精相搏,是精神活动的中心,是精神、思维、情志等活动的主宰。神机惑乱则个性敏感、精神不宁,症见头痛发作较频繁,稍遇刺激即易发作,伴失眠、神志恍惚等症。“魂”偏重于精神、意识活动,包括先天的潜能和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认知过程。魂机亢进分型常见于紧张型头痛伴焦虑、抑郁者,头痛以胀痛为主,情绪波动时明显加重,伴胸胁胀痛、口苦等症状。“魄”偏重于精力、胆识方面,为与生俱来的各种感觉、反应与精力、胆量等。魄用不足则可见气短懒言,耳目昏聩,感觉迟钝,反应不灵等表现。症见头痛较轻,隐隐而痛,但缠绵难愈易复发,头昏懒言,易疲惫,感觉迟钝,反应不灵。“意”是人思维活动的初步阶段,是人行动之前的初步意向,“未动而欲动者,意也”。意气亢进者头痛多有压迫紧束感,闷胀,伴多思、健忘、心悸、失眠等。“志”是思维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具备强烈坚定性的主观能动性。志衰不定的紧张型头痛表现为隐隐而痛,劳累后易发作,伴耳鸣、健忘、失眠,遇事难以决断、做事没有自信、腰膝酸软、五心发热。
4 中医五神理论治疗紧张型头痛
五神理论体系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应重视其整体性与系统性,以五神和谐为贵[7]。
4.1 药物疗法 治疗五神病变当以平衡五神偏颇为首要原则。神机惑乱治宜重镇安神,选用朱砂、龙骨、牡蛎、琥珀、珍珠等金石及贝类药物。其中《神农本草经》云“朱砂……主全身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久服通神明,不老”。朱砂可抑神魂惑乱,现代药理学亦认为朱砂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具有镇静作用[8]。魂机亢进治以疏肝理气,重镇安魂,宜选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肝为藏血之脏,此类药善入肝经,可理气活血,使血行畅达,气血调和,魂机正常,改善头痛。且吾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川芎治疗头痛效果斐然,《神农本草经》记载“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珍珠囊》认为川芎“治头痛、颈痛”“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临床用之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魄用不足宜益气强魄,补脾益肺,可选用黄芪、麦冬等药。《日华子本草》云“麦冬……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认为麦冬可补肺脏之不足,使魄安居[9]。黄芪补肺健脾,擅治内伤劳倦,气虚魄弱,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强壮身体[10]。意气亢进常用白术散加减,白术散出自《太平圣惠方》,方中白术、甘草、远志、茯苓等药,共奏安意定意之功。志衰不定治疗以增志补肾为主,常用药为熟地黄、远志等。其中熟地黄填精益髓,补肾定志;远志“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11]。
痰瘀阻络,筋脉拘急或失养亦为致病的关键,因此治疗应祛除痰浊、瘀血等实邪,使筋脉通而病除。除当归、红花、桃仁、瓜蒌等常用的祛痰瘀药物外,若藤类和虫类药物临证应用得当,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鸡血藤、海风藤等藤类药物走经络而擅通瘀滞,其中鸡血藤还可“祛疲生新血”,行中有补。临床常用的虫类药有水蛭、土鳖虫、虻虫等,是活血化瘀、熄风化痰药中之峻剂,药力峻猛,具有无处不到、走窜逐邪的特点,可破血逐瘀,使气血调和,筋脉得养,诸症得减[12]。
4.2 非药物疗法 疏解经筋法是齐向华、滕晶教授团队总结创新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即在中医五神辨治体系和“系统辨证脉学”特色脉诊技术指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按、揉、、扳、柔性伤科、正骨等治疗方法和措施,直接作用于经络痹阻“源点”,解除壅塞,畅达气机,起到调节五神紊乱状态、畅达全身气机、重新分布气血的作用,最终达到“治形以调神”目的,是形神一体的治疗方法[13]。此外,音乐疗法、颂钵震动疗法、心理疏导疗法等非药物疗法对紧张型头痛的辅助治疗均有很好的效果。
5 病案分析
患某,女性,29岁,2018年10月11日来诊。主诉为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患者于3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头痛反复发作,休息后缓解,未行诊疗,近3月发作较前频繁,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为求系统治疗来诊,诊断为“紧张型头痛”。现症见:头部胀痛,无跳动感,疼痛部位不定,多在头顶及双侧颞部发作,伴颈部发紧,紧张或生气时易发作,发作时无恶心呕吐,无畏光出汗,平素情绪急躁易怒,心烦不安,纳可眠差,大便干,2~3 d 1行,小便调,舌红苔黄厚,整体脉象“热、上、疾、涩、动”。家族史:近亲家属并无头痛病史。西医诊断:紧张型头痛,中医诊断:头痛,病机:魂机亢进,治则:疏肝理气,重镇安魂,组方:柴胡12 g,当归15 g,熟地黄20 g,鸡血藤9 g,桃仁12 g,红花9 g,枳壳12 g,甘草6 g,白芍20 g,川芎15 g,桔梗12 g,川牛膝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温服。1周后复诊,自述诸症好转,予前方继服。2月后因感冒来诊,自述头痛未再发作。
按: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失疏泄,魂亢气机不畅,郁而化火,日久影响血液、津液运行而致血行瘀滞、痰浊内生,痰浊、瘀血阻滞,因而时有头痛。方中柴胡、川芎善入肝经,可疏肝安魂、行气开郁,使气机运转流利,气血调和而魂安[14]。鸡血藤、桃仁、红花、当归活血祛瘀,擅通筋脉痹阻,合川牛膝共奏逐瘀通经之功。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气和则血和,气血和则筋脉得养。熟地黄滋阴填髓,《药品化义》云熟地黄专入肝脏而补血,是为养心神、宁魂魄之圣药[15]。白芍、甘草养血柔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白芍可顺肝木之性,使肝体柔和,魂安而不妄动。诸药合用,安神魂、和气血以治其本,理气祛瘀通络以治其标。
6 结语
中医五神理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辨证性等特色,是中医认识整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可以指导从精神情志角度出发辨证的新思路。深入挖掘中医五神理论对临床治病、防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