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

2019-01-07周振荣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

周振荣

摘    要: 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教师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文化视域下的教师教育,就是用传统文化的精义对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素质,培育教师崇高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性,并通过教师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发挥教师人格的德育功能。要求引领教师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并开发出适应新形势的广泛植入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师教育课程。

关键词: 文化视域    教师素质养成    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也是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实践中用自己的判断、人格和文化性格塑造着学生的灵魂。教育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整个教育的双核主体,两者互相关联、互相依存。教师因在教育活动中是传授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具有权威性,因此,教师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整个社会机体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在这个机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成员,无疑是教师。”[1](162)那么,如何评价教育的成败?衡量标准是什么?是分数还是就业?都不是,是人格,是美好的人性,是建立在和谐社会价值体系下的美好的人性。教师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是因为其承担着塑造美好人性的神圣任务,这是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工作的原点。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师培训和教育中必须以此为抓手,即首先重视教师人格的培养、文化底蕴的锤炼和美好人性的熏陶,而不是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因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乌申斯基语)[1](274)。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在科学发展观实践中,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当“教书匠”,也不能只充当“教育警察”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成为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垂范者。

高职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很容易走入一个极端,即为了满足技能训练而将德育教育的时间挤占掉;或者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而在主观上忽视德育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抓好德育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更要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过硬、有着良好修养、人格完善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师德教育。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师德的影响

当下一些机构或高校都开设了教师进修和培训课程,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将教师教育和培训混为一谈。教育是从思想方法、价值趋向、思维向度、信仰培育和文化养成上改变一个人,重在塑造人性和人格;而培训则是从知识增广、技能提升上完善一个人,重在改善方法和手段。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教育之于人的改变是长久的、深入的,培训之于人的改善是短暂的、表面的。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一个现象:文化断裂。文化断裂的可怕之处在于人们失去对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正确判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的教育是非常缺少人文精神的”[2](31)。正是人(关心他人)文(关心文化)的缺失,教育走了弯路,一味地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忽略学生品德和软技能的培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方法只有一个: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更准确地说是加强对教师文化养成的教育,除此别无他途。因为教师良好的人格力量会在授业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日后行事方法、处世原则、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这就是教师人格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何谓文化?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孔孟之道、老庄之说属于文化的范畴,谦恭有礼、尊老爱幼属于文化的范畴,时时而在,处处而有,存在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存在于每个人的待人接物中。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13-18)。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是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教师,使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明德达道,修身至善,并用良好的师德教育、熏陶和影响学生。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尚师德的涵养作用

文化视域下的教师教育,是构建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提高教师素质的不二法门,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解决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社会才能真正和谐,经济才能真正腾飞,国家才能真正强大。概言之,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教師教育,首先就是引领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研读文化典籍,以传统文化要义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培养和谐的人格和美好的人性;其次,将传统文化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再次,培养教师更宽广的文化比较和借鉴能力,将学习视野扩大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和国际范围,关注国际上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洋为中用。

基于文化视域的教师教育,首先是引领教师徜徉在文化的海洋里,体会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义与理、功与利及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等诸多领域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儒家文化注重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强调人应通过自然的人文化,达到文明的境界。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由此提出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仁、爱人[4](401-402)。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将个人品德修养道德历练看得非常重要,“德之不修,行之未远”,追求一种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价值整合功能[4](394-398),中国文化要义多散见于各种典籍,如《诗经》《论语》《周易》《史记》等,我们要鼓励教师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以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熏陶,对于那些以非文本形式留存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起居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则可以组织教师考察采风,实地了解。

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模式设计须以文化为根基,广泛地植入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正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出现道家、墨家、释家等诸多流派,这些流派的观点看似对立矛盾,但在修己达人的功用上却各有所长、殊途同归。因此,在开设教师教育和培养课程时应注入传统文化的因子,重视教师道德品质的养成。“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103)。文化塑造着整个民族的精神,通过国民软实力的提高增强综合国力,“传统文化蕴涵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4](10)。要实现新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无疑具有先行军的作用,教师更是首当其冲。2008年8月11日,中组部下发《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2000名司局级官员年内须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个学分的选课任务,结果报名人数最多的课程包括“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等传统文化类课程[6],这给教师一个教育启示,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鲜活的、有用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值得借鉴,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以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眼光把它发掘出来、展示出来。

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教师教育,还要开阔眼界,多做横向比较,多关注国外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的社会功能已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如美国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挪威以教师文化生成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改革等。處于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教育,要使教师具有一种多维度的文化视野,善于吸收和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并为我所用。只有放眼世界,善于学习,才能兼容并蓄,有所发扬;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只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窒息我们的教育事业。

四、思索与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首先在于塑造人格完善、人性完美的国民,教育必须在这个方面承担责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人格决定着学生的人格,所以要大力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教育课程,用传统文化完善教师的德行,建设和谐、科学发展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社会伦理规范,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用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徐特立曾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教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就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学问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7](204-205)人师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人格,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用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加强人格品德的锤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锻炼,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只要有一群拥有理想和激情的教师,有一群真正能够理解教育并且不断去追求梦想的人,我相信这样的学校一定会很优秀”[2](162)。所以解决教师教育问题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将教师教育和传统文化要义结合起来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文化素质的养成对学校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校文化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决定着教师是否勤于钻研、是否乐于奉献、是否认真敬业,在当前形势下构建和谐的教师文化才能建设一流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师素质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

[2]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现代汉语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重庆晚报.2000名中央官员高校进修,《周易》成首选课程[EB/OL]http://news.163.com/10/0507/04/6627MC2G000 1124J.html,2010.5.7.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当代法日两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