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包围圈”的花式物理教学
2019-01-07戚高峰
戚高峰
摘 要: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本文觉得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论,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到其中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物理知识;开放式教学;实验教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践教学
物理知識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知识,还要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从而加强他们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速度的学习,我们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跑到中途暂停,此时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得出结论后继续播放视频,到达终点后再次提问:哪位运动员是冠军?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接着出示一些不同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成绩,针对材料提问: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在学生的强烈需求下引出速度的概念,再结合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的速度,这样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让知识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种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教学目标隐含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起来既不枯燥又非常感兴趣,而且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将学习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提高。
二 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开放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养成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教科书中有许多教师演示实验。在演示教学中,学生作为旁观者,观察教师把这些实验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演示一遍,导致学生缺乏对概念的建立和一般规律形成的探索。所以在开放式教学中应把一些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如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可改为分组实验,把学生人分成7组,每组7人,所有组员一起设计步骤,一起实验,一起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既观察到了清晰的现象,又锻炼了操作能力。
(二)加强分组实验的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又能调动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将探究向深处延伸。如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规律的总结并自认为实验已经结束的时,适时的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凸透镜残缺不全,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你如何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顿时又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的讨论,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张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来观察现象,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既掌握操作技能,又培养创新能力。
三 开放教学手段,拓宽课堂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需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注重科学方法渗透。如《乐音的特征》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结合乐器来进行音调的教学,改变二胡、小提琴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来振动发声,判断音调的高低;学生通过弹奏改变后的二胡、小提琴,让学生思考,音调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决定音调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对于响度的教学,通过改变敲击大鼓的力度,观察鼓上碎纸屑、粉笔头跳动的幅度,让学生领会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对于音色的教学,采用敲击鼓、锣,吹奏笛子等方法,让学生闭着眼睛猜是哪种乐器,掌握音色的概念。这样,一堂枯燥的讲授课变成了一节声情并茂的欣赏课,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二)加强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如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组织学生自制针孔照相机;懂得了杠杆的原理后,回家自制杆秤;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组织学生自制照相机。。。。。。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模式,服务于教学,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年12期.张启.
[2]浅谈中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期.包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