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穴位,必能手到擒来
2019-01-07张亚萍
张亚萍
【内容摘要】弥补学生文体意识的缺失,可从阅读经典范文、思考文章主旨、填补课文“空白”、训练文体沟通等四个方面来培养,从而实现读写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文体意识 缺失 培养 弥补
起着指挥棒作用的高考作文命题逐渐走向开放性和创意性,从命题、半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浙江卷近五年都是新材料作文,要求均是“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这意味着考场作文文体不明确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象,引起高考命题组极度重视。
高二开始一般写议论文,常有学生问“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是什么”。可见学生根本不能准确把握两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因此看似议论文,却难以区别论点、论据、论证推理,尽是些花里胡哨的语句和矫揉造作的抒情,全文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若学生连基本的文体意识都没有,又怎么要求他们写出文质兼备的文章?这与缘木求鱼有何区别!那么,怎么弥补文体意识的缺失?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作文的文体意识,并应用于写作实践呢?
一、阅读经典范文——培养文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是示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典范的例子,这是我们学习各种文体的范文。利用课堂讲解来引导学生在范文中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基本的写作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在阅读范文时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并掌握各种文体特点,明确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文体意识。每种文体熟记一两个典范例子,同时在文体知识与典范的例子之间建立联系,熟记于心,一旦选好写作的文体就有了参照的范本。这样就可以解决文体不明的问题。
高二要掌握议论文,可以紧扣教材表达交流中关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审视文本,发掘出议论文的有效写作教学点。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如何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等。
如可从《劝学》、《蜀道难》学议论文的谋篇布局:
1.主题词(句)要贯穿文章始终,形成议论文的文脉:《蜀道难》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了主题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谓“一路扣题一路歌”。
2.入题要快,明明白白摆出观点:《劝学》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有清晰如脊柱的结构:《劝学》主体部分围绕开头提出的论点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加以论证。条理十分清楚,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4.分论点的关系:《劝学》的三个分论点呈并列关系,“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分论点阐述时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二、思考文章主旨——构建文体意识
分析讲解课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许多课文在记叙或议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作者的观点,有些观点时常会促发读者自己的想法。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较短的评论文章。这其实就是高考试卷中的探究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加强文学积淀,塑造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填补课文“空白”——形成文体意识
“文学创作应有一种美学追求,那就是自觉地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空白”,学生由“空白”展开丰富的联想,再有意识地选择最擅长的文体表达。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才能,最终献出生命,这些留白让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去一一填补,勾勒出人性美的生动的画面。有的同学把“画叶”的具体行动写成诗歌,用诗歌来抒发贝尔曼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同学用记叙,把“画叶”的具体行动再现出来;有的则运用议论,把“画叶”的行动加以评论来告诉读者此种行为的可贵。
四、训练文体沟通——转换学习文体
语言表达可通过文体沟通训练的方式来建立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把文章的语言进行某种改动,或改抒情文为记叙文,或改记叙文为议论文,或改议论文为记叙文。如在上《长亭送别》时让学生把【叨叨令】改写成散文。“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她倒吸了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从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文体意识如一曲動听的乐曲,不断诱发创作欲望。写作过程是作者在文体意识支配下提取材料、选择词汇、修辞句法和安排结构的过程。文体意识是化构思为创作的动机,决定着作文的谋篇布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增强文体意识,扎实“入格”方能轻松“破格”,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促进创新,从而达到“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所追求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鼓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