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妊娠期宫内感染临床分析
2019-01-07王欣欣
王欣欣
具体来说,宫内感染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其通过进入羊膜腔导致其中的羊水、胎膜、胎盘及胎儿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最终定性为宫内感染,一般来说临床上通常为绒毛膜羊膜炎。全球宫内感染率约为4.0%~10.0%[1],我国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约为0.7%~5.0%[2]。宫内感染之所以会发生,离不开妊娠期母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情况[3]。一旦孕妇进入妊娠中期,孕妇和胎儿的抵抗力都会大大降低,此时就容易引发宫内感染[4],早产的发生与宫内感染密切相关,这也是早产儿各种并发症和多器官损伤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肺发育不全,脑损伤,心肌损伤,还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都在多器官功能损伤之列[5]。因此本研究通过对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常州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诊妊娠期宫内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在17~45岁,孕周22~41+6周。足月46例,占比67.6%,早产22例,占比32.4%。初产妇59例,经产妇(包括瘢痕子宫)9例,死胎3例,死产1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
临床表现:(1)脉搏≥ 100次 /min;(2)母亲体温≥37.5℃;(3)子宫紧张有压痛;(4)胎心过速,胎心率>160次/min;(5)羊水有臭味。实验室检查:(1)血 WBC≥15×109/L;(2)胎盘胎膜病理结果(+) ;(3)C-反应蛋白(CRP)≥8 mg/L。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满足3项或以上可诊断,或者细菌培养(+)或胎盘病理(+)者可诊断。
2 结果
2.1 孕妇的主要临床表现
68例宫内感染孕妇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68例宫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分布率(n,%)
2.2 病原微生物
从病原体培养结果显示,本组68例妊娠期宫内感染主要为细菌感染,见表2。
2.3 宫内感染诊断的时间点
一般来说,早产组病例一般在期待中治疗诊断,足月组病例主要诊断时间点在引产过程中,见表3。
表2 实验室检查宫内感染病原体分布及构成比(n,%)
2.4 胎膜早破发生情况
通过观察妊娠期患有宫内感染的患者中可知,相比于足月产组,早产组极易发生胎膜早破现象。而宫内感染中,人工破膜比例占据1/3左右,除此之外,人工破膜原因也千差万别,在总数为13例的人工破膜中,有11例属于破膜引产,其余2例主要以产程处理为主,见表4。
3 讨论
3.1 宫内感染的临床表现
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宫内感染病例中,66.2%病例主要表现在发热方面,45.6%的病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是由于其血白细胞及CRP 不断上升导致的。CRP不受年龄、体质、细胞等因素影响,和白细胞、C反应蛋白一起可作为反应细菌感染炎症的敏感指标[6]。胎心率和孕妇心率升高出现的较少,除此之外,发生子宫压痛及羊水臭味的情况发生比例也很少,其突出特点是在晚期出现,敏感性较差,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则妊娠很难保持良好。胎盘病理检查阳性率达76.5%,然而其病理检查结果出现往往在妊娠结束后几天内,所以诊治起来异常困难。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早期诊断处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当然上述临床表现的出现也不具有特异性,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检查和评估,仔细鉴别,排除其他病因后,同时出现3个临床表现对诊断准确率较高。
3.2 宫内感染相关的宫腔病原体
在68例妊娠期宫内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除此之外,弓形虫、风疹病毒以及其他各种病毒病原体也可引发宫内感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的感染病例中有多种病原体综合感染的趋势[7]。由于一些其他病毒和病原体缺少常规检测,所以很难确定其是否会引发宫内感染。通过分析观察可知,这些菌群都是能够在特定时期致病的致病菌,如只要拥有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条件,细菌出现上行性感染,则绒毛膜羊膜炎就会相继发生。所以,在对孕期阴道感染病例进行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必须着重注意对此类菌群的研究和观察。
3.3 医源性因素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
通过研究可知,有70%以上的妊娠期宫内感染早产组病例发生在期待治疗中,而有68%左右的足月组发生在引产及产程中,引产时间的延长,加重孕妇紧张的情绪和体力的损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孕妇的抵抗力。产程观察过程中的阴道检查次数也增加,导致阴道细菌上行感染机会的增加,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升高。有文献指出静滴小剂量催产素可增加产褥期感染率[8]。也就是说,许多宫内感染病例都是在住院以后才正式诊断出来的,所以宫内感染发病率和医源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3.4 胎膜早破与宫内感染
通过研究可知,张明霞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胎膜早破可提升绒毛膜炎及宫内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而相比于足月胎膜早破情况,早产性胎膜早破在宫内感染发生率上明显大于足月胎膜早破,由此可知,胎膜完整的重要性。胎膜早破之所以会发生,细菌性感染在这里面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通过资料可知,一旦破膜后还没有进行实时的诊断观察,则其感染率将会大大增加,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是将破膜时间大于12小时,孕期在35周左右的孕妇进行引产操作,结束妊娠。而对于妊娠处于28~35周的孕妇,通过各种医疗手段使其胎肺成熟,增加孕龄的同时,监测其感染指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表3 早产组和足月组宫内感染诊断时间点(n,%)
表4 胎膜早破发生情况(n,%)
3.5 母儿预后情况
目前我国早产儿出生率为7.1%[10],究其发生原因部分与宫内感染有关,虽然机制不清,但很多研究都指出宫内感染可诱发早产的发生、新生儿脓毒症和其他并发症[11]。在68例妊娠期宫内感染病例中4例发生胎死宫内,发生率5.8%;6例发生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8.8%。所以一旦孕妇有宫内感染的现象发生,就要对其分娩出来的婴儿进行咽部及气管部位的粘液和感染的羊水进行全方位的清理,使得肺炎发生的概率降低。罗彩红等[12]的研究显示,对胎膜早破孕妇所分娩新生儿的咽喉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针对细菌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对新生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必要,因其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在实际操作中需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本文因仅对产时新生儿状况进行了统计,未对晚期新生儿感染的情况进行追访,故了解妊娠期宫内感染新生儿的预后还需做更多的研究。
总结以上陈述可知,在进行围生保健和分娩过程中,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宫内感染发生率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