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探讨
2019-01-07黄金
黄 金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1],主要经针刺、输血、吸毒等途径传播。在我国丙肝传播已经越来越严重,但因症状隐匿,许多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并不自知,发现时后果已经很严重了。为研究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对策,现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为(35.2±6.6)岁。所有患者经HCV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并确认为丙型肝炎。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具体如下:给患者肌注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180 μg/(0.5 mL·支)]每周1次,每次1支,疗程3~6个月。持久疗效为25%~40%。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者应慎用。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则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应治疗。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
用药期间每2周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进行检查、每2个月对血象、血清病毒学指标等进行检测。用药期间应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调整护理方案,实施针对性护理[3]。
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①用药护理。用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疗程、不良反应,使其对所用药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②心理护理。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尤为重要,通过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引导,可以改善患者后期的负性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并认识到不良反应只是暂时性的,不要过分紧张,引起情绪波动。③针对不同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针对出现乏力症状的患者应指导患者避免劳累,规律作息,注意卧床休息,劳逸结合,改善身体素质。针对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应指导患者适当锻炼疼痛关节,并进行轻度的按摩,缓解关节疼痛。针对腹部不适的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肠胃负担,必要时可口服止疼药物。针对感冒发热等流感样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嘱咐患者多休息,多喝水,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退烧药物。
2 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4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25%其中乏力10例(12.50%)、关节疼痛12例(15.00%)、腹部不适8例(10.00%)、流感样反应11例(13.75%)。
通过针对性护理,以上产生乏力、关节疼痛、腹部不适、流感样反应等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病情大多数有所好转,不良反应患者人数降至12例(15.00%)。
3 讨 论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干扰素(IFN)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4]。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相对于常规干扰素在药代动力学和用药频次上有很大改进的一种干扰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治疗丙型肝炎方面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针对性护理是指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专门化的、优质的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以求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有效的治疗。
根据本次研究数据显示,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41例(51.25%),其中乏力患者10例(12.50%)、关节疼痛患者12例(15.00%)、腹部不适患者8例(10.00%)、流感样反应患者11例(13.75%)。通过针对性护理,以上产生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病情大多数有所好转,不良反应患者人数降至12例(15.00%)。
综上所述,针对丙型肝炎患者实施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通过针对性护理可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