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康复护理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01-07张清红
张清红
(辽宁省辽阳市急救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砸伤、交通肇事等事件日渐增多,而由此造成的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也持续升高。20世纪70年代,我国初次报道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可采取膈神经移位法的案例,目前此术式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但术后怎样有效实施康复护理,乃是对术后患肢功能恢复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针对本院首次的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开展系统化、综合性的康复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的48例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8例,年龄20~57岁,平均(37.25±6.36)岁;受伤原因:4例切割伤,10例重物砸伤,34例车祸;损伤位置:26例中下干,3例全臂丛,11例臂丛上干,8例下干。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两组年龄、致伤原因、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开展满足实际需要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内容为:
1.2.1 术后1周内(早期阶段)。①术后将患肢制动,保持头部向患侧偏移;②术后第1天给予氦氖激光照射,1次15~20 min,1天2次,连续2周;③术后24 h后,将指导患肢深呼吸方法,并监督其练习,起始阶段,1天25次,逐渐增加训练量,循序渐进;④指导患者双肩下垂,保持直立状态,开始进行耸肩、肩外展等训练;⑤嘱患者全方位活动健侧肢体,每遍500次,4次/天;⑥护士协助患者开展患肢关节锻炼。
1.2.2 术后2~6周(中期)。①采用神经损伤治疗仪,适当电刺激外周神经,25分/次,每日2次,频率控制在45次/分,依据患者实况,酌情调整强度;②用动态干扰电疗仪,对矢神经支配肌肉进行相关性刺激,25分/次,2次/天。
1.2.3 术后6周后(后期)。①支架拆除之后,继续重复上文提到的康复训练;②前期指导、协助患者做器械运动,如掷橡皮球、橡皮筋弹指运动等,后逐渐过渡至一些精细的动作,如分拣玻璃球、系扣练习等;③积极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肢,分别做被动与主动活动,在此期间,对患肢动作的协调性加以训练。
1.3 疗效判定: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所制定的标准[2],评价患者的肌力、患肢感觉,分为四个等级。优:患者肌力在Ⅳ级以上,感觉在S3以上,且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良:患者肌力可达到Ⅲ级,感觉在S3以上,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在3 m/s以上;可:患者肌力可达到Ⅱ级,若感觉在S2以上,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快,但在3 m/s以下;差:较治疗前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SPSS22.0处理数据,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肢感觉功能、肌力恢复评定中,优15例,良7例,尚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7%;对照组优6例,良11例,尚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臂丛神经损伤属于上肢严重性、伤残性损伤,因解剖因素,患者损伤后治疗困难,且神经再生距离相当长,故不利于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且患肢功能不良,甚至还会出现患者上肢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有报道指出[3],对于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对静脉淋巴回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使患肢肿胀消退,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另外对移位神经再生还有较好的刺激效果,因而可能对肢体的功能有改善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但对于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来讲,因其有着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还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治疗过程,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往往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4]。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24例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对其开展不同阶段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如电刺激、激光照射、辨别觉训练等,取得较好效果。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肢感觉功能、肌力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优于后者。由此表明,针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通过开展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恢复其患肢功能,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