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2019-01-06刘清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途径

刘清辉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显得十分迫切。文章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途径。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76-02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激烈碰撞,在碰撞中实现了彼此的交流与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国际意识,才能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做好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中提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其中两大特性:一是思想性,即“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要求教师立足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提炼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实现“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目标。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 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如下:“通过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此可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都江堰》,并设问: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的作用有哪些?(即如何体现早期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都江堰的修建表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对待自然的什么态度?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纷纷为李冰父子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竖起了大拇指。学生容易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作用,懂得都江堰的作用有:宝瓶口限洪引水;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三大主体工程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在没有大规模破坏大自然的前提下,李冰父子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都江堰代表了“天人合一”的治水哲学,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都江堰2200多年的存在表明,它既可以灌溉、发电,又可以防洪,这恰恰是在人的需要和自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均衡。都江堰的价值,不仅仅是几百万亩良田,它在 2200多年前就展示出来的治水哲学,既可以造就天府之国昔日的辉煌,也是今天缓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紧张关系的方案。这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善待自然、善用资源的态度,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史料素材,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情感归依,需要由主体进行自我构建。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能靠单纯地进行知识和理念的灌输,而是应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要围绕家国情怀素养充分挖掘素材,推进教学创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1. 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有助于家国情怀教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对教材中能够充分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将之与语文学科、时事政治等联系起来,对当时的历史情景进行再现。如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以丝绸之路为依托的家国情怀教育内涵极为丰富:通过讲述张骞不畏艰险,应募出使西域的故事,使学生自然而然被他这种为家国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动。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张骞这种不辱使命,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丝绸之路所引发的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同时也凸显了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一体化。由此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意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此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同时指出我们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通过这些交流,学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此时让学生对“新丝路”进行构思与展望,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为祖国为世界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这样家国情怀教育水到渠成。

2.借力时事新闻影视作品等 ,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经典影视作品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其精神内核及文化内涵与传承家国情怀相契合,其思想艺术魅力能跨越时空,成为塑造集体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利用优秀影视作品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例如在学习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之后,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通过影片,学生既了解了中国近代史实,也深深地被先烈们为了拯救危难中的民族不懈抗争的壮举所感动,深刻领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也认识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 联系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引发情感共鸣,培育家国情怀。能够体现浓厚家国情怀的先进模范人物是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时,教师可展示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和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将他们的家国情怀融入教学中。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模范人物的立体感和事迹的全面性,使学生得出结论:王进喜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的精神;焦裕禄身上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雷锋身上体现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在教学中要避免采用脸谱化、高大全的形式,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要注重挖掘模范人物身上生活化、细节化的内容,让模范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血肉、鲜活,更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积极探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民族自信心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途径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