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心理效应,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2019-01-06陈雨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陈雨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突出“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由此看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其学科内容教育价值的实现尤为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心理学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认同感,更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效应;学科教育价值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4-0034-02

“亲其师则信其道”,与传统的思想品德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心理学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更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学生的心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政治情感,以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完成育人任务。

一、巧用首因效应——闪亮登场,思维热身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将首因效应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取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实例1】《青春的情绪》

在上《青春的情绪》一框时,正值月考结束,教师没有直接评讲试卷,而是围绕考试跟学生谈一谈。

首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考试前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考试答卷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等待考试成绩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4.当你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心情又是怎样的?

这几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于是教师顺势导入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多样性等内容。

接下来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请学生猜猜:“老师批改完试卷看到你们的成绩,会是哪种情绪呢?”有了之前充分的师生交流后,学生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喜怒哀惧”等情绪都有,并阐述了理由。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一方面,在教学上深化了学生这样一个认识——“相同情境,会产生不同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考试的切身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影响着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需要。然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一内容是否有相应的需要。因此,教师基于客观的调研,了解真实的学情,以真诚的态度分析学情并从中提炼教育价值是实现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起点。

【实例2】《享受学习》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了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一个片段,即乡村教师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来到北京的一段经历。

2分钟的视频,立马吸引了学生。生活化的情境讓城市学生也感同身受。

师:“同学们,影片中的老师什么话说得最多?”

生(齐声):“好好学习!”

师:“为什么老师让他们好好学习?”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生1:“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就有钱了。”

生2:“好好学习,就不会被人瞧不起了,活着会更有尊严!”

生3:“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回报父母。”

生4:“老师希望他们学到知识,以后好建设他们的家乡。”

“教育的意义”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运用的这个情境做到了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从多个方面来回答。对于“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学生从最现实的“财富”谈到精神层面的“获得尊严”,从小范围的“孝敬父母”谈到涉及面更广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导入得自然,只用了两个设问,却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课堂的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课堂开端越美妙,学生的思维越容易被教师和课堂教学所吸引。

二、巧用共生效应——自主参与,集思广益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思维功能,一个人在思考时,其视野往往是受局限的,而在相互刺激、相互交流中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与效果。

【实例3】《公民权利》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身边,除了法律保障外,还有什么保护我们的受教育权?

PPT:5幅图片暗示回答的角度。

讨论要求(学生讨论5分钟):

1.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展示本组成果,组员配合。

2.将发言的关键词列于白板上,书写要整洁清晰。

3.小组展示1分钟,当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生1:父母。为我们进行校外辅导等教育投资,为我们做饭,希望我们成绩优异,对我们有较高的学习期盼……

生2:学校(老师)。学校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如图书馆、体育场等,老师则给我们改作业、上课、个别辅导等。

生3:国家(政府)。表现在希望工程、财政投入、教育均衡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上。

生4:社会爱心人士。给我们提供奖学金、助学款。他们通过捐款提升了学校的硬件水平。

教师把问题的探究权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相互切磋。这样学生不但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利用共生效应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让优秀学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困生燃起探究欲望,克服畏难心理,努力追赶先进,从而促进学生群体在“共生圈”里共同发展,有利于学生群体整体优化。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学习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在这种自主探究情境下,通过集思广益得出的成果就自然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與认同。通过学生自己展开的逻辑推理、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才能够扎根在学生的心里,获得理性的认同,才能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

三、巧用门槛效应——以退为进,层层推进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达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优势占领课堂,学生可能就会仰视自己的老师,将老师当作自己无法达到同一高度的偶像,从而有可能不思进取。而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教师,最后的胜利者就是学生。

【实例4】《关心国家发展》

本框题的难点是关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反映“大漠风情”的图片,依次展开三次探讨:

师:如果我带你们去这个地方,你们想去吗?

生(激动、兴奋):有意思,想去。

师:如果让你一直待在那里,你愿意吗?

生(思考中):可以尽情地玩也蛮好。

生:一直吗?不好吧,待一段时间差不多。

师:在那里待28年,这段时间里与外界没有联系,身边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没有网络,你还愿意吗?

生:这些都没有就太孤独了,谁愿意去啊?!

师(展现邓稼先的事例):你怎样评价他的举动?

这样,教师很顺利地引入了邓稼先献身国防科研事业的事例。“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这个观点学生在内心深处也许从一开始并不是完全认同的。教师通过追问,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认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如果教师只是开展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会削弱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认同感。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学生“进”的地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出答案背后的教育价值,这时学生的回答才是一种真正的认同。在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育价值为追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教学中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季金凤.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5):21-23.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