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瞳神络病”证治体系概要

2019-01-06亢泽峰张丛青庄曾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络脉通络水肿

亢泽峰,张丛青,庄曾渊

古往今来,络脉、络病之说早为医家知晓,然而络病学说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研究领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如王永炎院士提出中风的病机为“毒损脑络”“新病入络”[1],吴以岭院士提出 “脉络-血管系统”“承制调平”,都在不断的补充完善着络病理论。笔者结合多年眼科临症体会,提出“瞳神络病”证治体系,以使眼底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更好的结合起来。瞳神络病[2]是指黑睛及其之后组织病变,包括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疾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水肿等。“瞳神络病”证治体系[2],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目中之络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瞳神疾病的临床所见,将络脉的局部辨证与脏腑的整体辨证相结合,突破有形之血络,以求抓住多种瞳神疾病的共性环节,即基础病机,完善相应的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丰富中医眼科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期提高眼科疑难疾病的疗效。

1 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

络脉,首见于《黄帝内经》,“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络”。广义络脉包括经脉之络与络脉之络,经脉之络是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络脉之络为经络的细小分支,支横别出,逐级细化,遍布全身,互相连缀形成网状结构。狭义络脉,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形成于先秦时代,《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奠基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中“经络受邪,血脉相传”,指出络病由表入里、虚实相传的传变特点,并且创建"六经辨证",奠定了内伤杂病重络证的纲领和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同时设立脉络病专篇,提出治络病专方旋覆花汤、大黄蛰虫丸等。或许是年代久远,医书多散失,宋金元时期络病学说少有论及,仅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用于治疗“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之活络丹等。直到明清时期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临症指南医案》、《医门法律》等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使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理论,同时系统提出通络、补络的治法用药,并进一步指出孙络之间相互络合,气血交换,对人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近代得以兴盛,吴以岭院士的著作《脉络学》中提出 “脉络-血管系统的承制调平”“三维立体网络系统”[3],正式建立了络脉理论应用于全身疾病系统的络病理论。总而言之,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是对“久病、久痛入络”学术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而目络,即目中之络。“诸脉者皆属于目……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提出目络为脏腑之络的分支,也是目中气血运行的通路。《审视瑶函》云:“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中络者六……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灌与脑下达脏腑,通乎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则系统划分了目内之络。目中之络分为大络、中络和细络[2],大络为五脏之络,贯通营卫、环流经气,五脏化生的精血、清轻之气经由此类络脉运至目;中络为六腑之络,津血互换,降浊,下输代谢废物,与大络相配,使气血升降有序,共同推动精气血津液的运行。

细络[4]即为目中紧密联系,相互交通的毛细血管网,按功能又将其细分为目中气络与目中血络:“气为血之帅”脏腑之营气与络中之经气在此交汇,共同推动目内血液循环,升降有序才能发挥精明的功能;“血为气之母”脏腑之精血在通过目中血络滋养络体,渗灌气血,输布精血营养组织。目中气络、血络相互协同,共同构成“目内经气环流系统”“目的血循环系统”“目—全身环流系统”,维持目与全身的稳态。

2 病因

目络有常有变,常为通,变则病,病则病络生,病络生则发为络病。瞳神络病既可因脏腑气血紊乱所致,也可因目内络脉本身损伤所致,前者为“久病入络”,后者为络脉自病,指起病既在络脉的病证。外感六淫、跌破损伤或内伤七情、饥饱劳损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精气血津液的生成,目络失荣,影响目内组织,则为病;气滞、血瘀、湿痰、肝火、湿热、虚火、动风、阴寒、毒浊等邪(内邪)阻目络,目络不通则发病;邪阻日久化生内毒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不仅影响目络功能,更直接损害络体本身,产生病络、败络而发病。具体而言,病络[2]指的是目络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状态,如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变细、闭塞、白线状,伴水肿、出血等,其是联系病因病机重要的证候要素的动态表达,直接成为临证干预的依据。败络则有所不同,内邪日久化生内“毒”[1]“毒”浊目络,目内环境失衡,生化制克平衡被打破,络道亢进,异生血络,如新生血管,其是邪阻的恶性转化,增加了疾病痼结难解之势,也是目前疑难瞳神疾病治疗的难点和突破点。

3 病机与临床特征

脏腑内伤,由气累血,因虚致瘀,痰瘀互结,留恋络中,最终导致目络不通,目络失荣是瞳神络病产生的基础,笔者结合临床表现,将其病机特点总结为4种:虚、实、寒、热[1]。

3.1 虚

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络中气血亏虚,无以养络或津液亏虚,无以润络。络脉具有渗灌气血、互化津血,环流经气等功能,而络中气血的充实是完成这些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血行,血不足,则目络空虚失于滋养,津液不足则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气滞,痰瘀互结,阻于络中,因虚致实,而成络病。“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最终虚实夹杂,可见眼底血管硬化、变细,白线状、闭塞等。

3.2 实

为邪阻目络,毒伤目络。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气机通畅,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邪犯目络,络中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或津凝痰结,阻碍络道,产生一系列目络阻滞的病理变化。此外,络中邪阻互相影响,互结互病,以至病邪胶结凝固,缠绵难愈。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出血、渗出、水肿,血管迂曲扩张、串珠样改变或变细伴白鞘甚至白线状等。

3.3 寒

为阳虚失煦,寒凝目络。脾胃虚寒或元阳不足,阴寒内生,痰浊水饮上泛,致使目络绌急挛缩或络道痹阻。“经络痞涩,水气停滞”,病程日久水、气、痰、瘀互结络道内外,以至虚中夹实,胶结缠绵,可见视网膜渗出、水肿,血管僵直等。

3.4 热

为实火蕴结目络或虚火灼伤目络,病邪郁久化热入目络,或内热邪盛,郁蒸腐化而成热毒,变生诸症。邪毒久郁,深伏于大络、细络内外,则病势顽缠,反复难愈,可见眼底见血管极度充盈、迂曲、怒张呈红紫色大片出血、渗出、水肿、角膜后KP、前房浮游物等。

简言之,虚实寒热交织痼结于目络,阻滞目内大络、中络、细络的通畅,不仅络体本身失于供养,目内组织结构更是失去滋养灌注,此即为瞳神病中多种慢性疑难病的基础病变和共同归路,也是瞳神络病的实质所在。基于此,笔者将瞳神络病的临床特征概括为四个字“久、瘀、顽、杂”。久:瞳神络病多为久病、慢性病,病延经年,病位深固;瘀:“久病在络,气血皆窒”,气郁、痰湿、瘀血,导致目络受损;顽:病根深伏,病情顽缠,久病频发,正邪胶着不易速愈;杂:目络有深浅,络中有气血,络邪有久暂,病证多见虚实互见,寒热并存,病情变化复杂,表现多样。

4 辨主证及治则治法

针对瞳神络病的病机及临床特点,笔者提出瞳神疾病总的治疗原则:调气血、护气阴、通目络[1]。通目络,即目络以通为用,气血津液运行有序,视物清晰,邪阻是目络不通的根本病因,祛邪之法如豁痰、化瘀、行气、宣降、搜剔等应该贯穿通络始终。调气血、护气阴,即目络“体阴而用阳”,目之血络输布气血津液,滋养眼部组织,固护络中气阴保证目体正常,目之气络运行清轻之气,温煦推动眼功能的发挥,顺调络中气血保证目功能,因此在祛邪的同时必用补气、通阳之药,是目之气血调和得补,痰瘀同化,目络得通,其病自已,体现了“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之意[5]。在此治则指导下,结合不同疾病的主证特点,笔者提出八种治法:辛香通络法[6]、凉血清络法、温阳通络法、化痰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搜剔通络法[7]、荣养通络法[8]、滋养通络法。

4.1 辛香通络法

取用辛散行气升阳之品与活血之品配伍使用,主要针对络气郁滞证。

症候:可见眼底血管迂曲扩张、渗出、胁肋胀痛、情志抑郁,舌红苔白脉弦等。方药:常用香附、青皮、玫瑰花、郁金、栀子、当归、川芎、防风、羌活、逍遥散等。加减:若气机失调,宣降失常,可配伍麻黄、杏仁、紫苏、柴胡、旋复花汤、柴胡汤等;若肝失疏泄,内风上扰,配平肝息风之品如石决明、白蒺藜、钩藤、全蝎、僵蚕、天麻钩藤饮等。

4.2 凉血清络法

取清热药与辛散药配伍,适于热蕴目络证。

症候:可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血管迂曲扩张,前房KP、混浊、自汗口渴、便秘尿黄、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数等。方药:常用知母、犀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生蒲黄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若热邪与病理产物胶结成为热毒,可取冰片、羚羊角粉等通络开窍;若阴虚火旺,取滋阴清热之品如沙参、玉竹、石斛、麦冬、知柏地黄丸等。

4.3 温阳通络法

取辛温散寒之品配伍其他祛邪通络药物,适于寒凝目络证,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症候:可见眼底水肿、渗出、目络迂曲紫暗、怕冷畏寒、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缓等。方药:常用干姜、高良姜、丁香、附子、细辛、枳实薤白桂枝汤、乌药散等。加减:若阴寒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泛,可取真武汤、桂苓汤、参苓白术散等。

4.4 化痰通络法

津血同源,痰瘀之间可相互转化,故治痰必治瘀,治瘀必治痰,取化痰药配伍活血药使用,适于痰阻目络证。

症候:可见玻璃膜疣、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血管僵直、扩张、节段样改变、梅核气、困倦乏力、身体沉重、舌淡苔白、脉滑等。方药:常用半夏、陈皮、石菖蒲、茯苓、泽泻、桃仁、丹参、三七、鸡血藤、化坚二陈汤等。加减:若痰气搏结,可加用半夏、香附、佛手、枳实、厚朴、半夏厚朴汤等。

4.5 搜剔通络法

取善走窜通经络的虫蚁类药物,适用于久病入络,目络痹阻难通时。

症候:可见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血管迂曲、扩张、节段样改变、癥瘕疼痛、舌暗苔白,脉沉滑涩等。方药:常用水蛭、蜈蚣、土鳖、全蝎、穿山甲、地龙、鳖甲煎丸等。

4.6 活血通络法

取活血药配伍行气化痰通络药使用,适用于血瘀目络证。

症候:可见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血管僵直、扩张、视盘水肿苍白,夜晚发热、口渴不饮、舌暗苔少、脉细涩等。若痰瘀互结化生内毒,可见视网膜大片渗出、水肿、出血,血管迂曲扩张明显,血管闭塞伴白鞘甚至白线状,黄斑樱桃红,视盘苍白,眼睑、下肢水肿等;若血瘀日久化水饮,可见大片渗出、水肿,血管扩张,肢体困重、水肿,舌淡苔白水湿,脉滑等。方药: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乳香、没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若痰瘀互结日久化为浊毒,可用石菖蒲、胆南星、川贝、竹茹等;若血不利化为水,配伍淡渗、攻逐、健脾补肾,温中行气之品,常用甘遂、木通、赤小豆、瞿麦、路路通、五苓散等。

4.7 荣养补络法

取温养脏腑气血之品,适用于络中空虚,气(阳)血不足证。

症候:可见眼底血管变细、白线状、出血、渗出水肿、棉絮斑、乏力倦怠、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缓等;偏于肝寒者可见血管痉挛,肢体拘挛,头疼吐涎沫等;偏于脾肾阳虚可见视网膜水肿,视盘苍白、倦怠乏力、畏寒怕冷等常用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姜等。方药加减:偏于肝寒常用吴茱萸、干姜、吴茱萸汤等;偏于脾阳不足的常用桂枝、炮姜、附子、人参、理中丸、小建中汤等;偏于肾阳亏虚常用细辛、羌活、肉桂、仙茅、巴戟天、麻黄细辛附子汤、济生肾气丸等;偏于脾肾两虚者常用六君子汤、十全大补丸等。

4.8 滋养通络法

此阶段常虚实并见,治宜“缓中补虚”祛瘀生新,适用于精津不足,干血内停证。

症候:可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血管迂曲扩张暗红、形体消瘦、腹痛拒按、腹满食少便秘、肌肤甲错等;偏于肝肾不足者常见眼底萎缩、血管变细,腰膝酸软,舌暗苔少等。方药:常用麦冬、沙参、玉竹、天冬、石斛、玄参、生脉散等。加减:偏于肝肾不足者常用如山萸肉、白芍、熟地、桑寄生、女贞子、阿胶、熟地黄、杞菊地黄丸等;偏于津亏血停着常用失笑散、大黄蛰虫丸、增液汤加减等;疾病后期,络中空虚,目络萎缩成为癥瘕,新老病灶共存,可加用软坚散结之品如海藻、昆布、夏枯草、乳香、三棱、没药、姜黄、桂枝茯苓丸等。

临床所见,变化多端,除以上八法,笔者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致瘀”,在祛邪的基础上可加入大量通阳益气之品,恢复络脉出入自由,充盈满溢的状态,使通络之力更宏,宣透目络使祛邪各法实现,如柴胡行气配伍大量党参,冰片通络配伍大剂量黄芪。同时应注意藤类药和软坚散结药物的使用,气血交结于目络深处、痰瘀互结痹阻,毒滞目络时,缠绕纵横、无所不至的藤类药物可适当选用[9],如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络石藤、丝瓜络等。后期新老病灶共存,软坚散结之品如海藻、昆布、夏枯草、乳香、三棱、没药、桂枝茯苓丸等可配合使用。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也可适当加用抗肿瘤药,内毒阻络,络道亢进,在祛邪、温阳升清同时加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露蜂房等可“解毒”通络。

5 结语

“瞳神络病理论体系”是在结合目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全身辨证与目络辨证相结合,本质是通过调和脏腑,疏通气血,补虚泻实来恢复目络稳态,保证瞳神功能。我们在络病理论与现代眼科疾病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目内经气环流系统,目内血循环系统,拓宽了中医气络血络论,将其与目内微循环[10]、组织病变相结合,丰富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理论。当然,“瞳神络病”证治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待进一步完善充实,深化研究,更要在不断的临床研究中,验证、研发有效的治疗方药。

猜你喜欢

络脉通络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