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斑变性的五脏辨证治疗

2019-01-06董志国刘新泉张殷建王大虎巢国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湿性精气脉络膜

董志国 ,刘新泉 ,张殷建 ,王大虎 ,江 丹 ,巢国俊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明代眼科学家傅仁宇认为AMD属外不见症,从内而蔽之的内障眼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物异形”“视大为小”“视直如曲”“血灌瞳神”“暴盲”“青盲”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肝脾肾是辨证论治本病的根本,肝脾肾最为关键[1-2]。《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后世五轮学说认为“瞳神属肾”,《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云:“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此外,《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说明AMD和心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亦有临床医家对AMD的病因、病机进行五脏分属进而寻求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受到广泛的关注。

1 从脾论治

黄斑是目中神光发越的源泉[3],黄斑能否聚光视物全赖体内精气。后天精气由脾化生,《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脏为脾,在色为黄。”脾主中央黄色,因此黄斑应属于脾[4]。《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亦指出了脾与眼的密切关系,“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从发病机制上可知黄斑病变多表现为黄斑部的水肿、渗出、出血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失去运化水液功能则水湿停留。作为补土派的一代宗师李东垣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生化乏源则脏腑功能不足,气血虚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其著作《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综上可知,脾虚是AMD发病的重要因素。

现代眼科医家多数认为黄斑属脾肇始于陈达夫创立的“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因为黄斑部在无赤光眼底镜下或离体眼球上呈淡黄色,陈达夫认为黄斑属于足太阴脾经[5]。魏伟[6]认为黄斑病变与脾密切相关,黄斑疾病的辨证应从脾入手,在临床诊治黄斑病变时常采用从脾而治、标本兼顾的治疗大法。吕海江等[7]认为脾气虚弱是AMD的根本病机,兼有夹痰夹瘀的特点,主张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水立法,采用益气复明汤治疗。王文义等[8]认为AMD患者基本均具备气虚证的临床指征,且主要以脾气虚为主,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宋威等[9]亦认为脾气虚是AMD早期病变的重要因素,至中后期出现肝郁、痰湿、血瘀等实证表现。根据脾虚肝郁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减治疗。

2 从肾论治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目之能视,皆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云:“肾之精腾,结而为水轮……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而后及乎瞳神也。”五轮学说认为水轮位在瞳神,神光藏于瞳神,瞳神属肾,包括其后的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之所以能视万物,与肾精不断上乘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灵枢·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故肾精充沛,则髓海丰满,目光敏锐;若肾气不充,藏精不固,脑髓空虚,目失涵养则眼目昏暗。若脏腑功能失调,肾虚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火郁目络,可导致血不循经而溢于络外。

国医大师唐由之等[10]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机能逐渐减退,肾气推动无力,日久则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化生新生血管,容易导致出血、渗出等;肾阴暗耗,阴虚火旺则血不循常道导致眼部反复出血,严重影响视力,治疗以养阴固肾治其本,凉血化瘀治其标,采用“凉血化瘀方”治疗。张兆来[11]运用补肾活方治疗AMD,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李波等[12]认为AMD的发生是由于年老肾衰、精血不足、瞳神失养、神光衰微引起,采用滋阴明目丸治疗而取效。庄曾渊等[13]认为AMD早期多见精气亏损证,治以补肾填精,方以五子衍宗丸合四物汤或杞菊地黄丸治疗。“瞳神属肾”的五轮学说至今仍然是指导眼病治疗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3 从肝论治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是肝与外界联系的窍道。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要,《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则进一步阐述:“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行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此外,《灵枢·经脉》云:“足厥阴肝脉连目系,”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运行气血的作用,进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AMD多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年老体衰,肾精亏虚,而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则肝失滋养,肝肾亏虚,精血亏少,目失濡养,同时老年患者正气不足,血失所运,常有局部脉络阻滞的血瘀表现,肝肾不足与血瘀共存,致使视衣失养,发为本病[14-15]。

王莉等[16]从肝肾论治,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AMD,研究认为对干性AMD比湿性AMD疗效好,原因在于湿性AMD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多有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或渗液,对黄斑部视功能损害严重,临床疗效常常相对较差。姚杰等[17]认为AMD属于老年人眼科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老年人肝肾亏虚,肾水无以滋养精目,神光发越受阻而为病,是为本;或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津液停聚,痰凝互结是为标,以驻景丸加减补其正气,配合针刺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胡新等[18]分析AMD患者的证候因素,认为肝肾阴虚、精血耗伤是AMD发病的主要病机,早期湿性AMD应以补益肝肾、益精养血为主。可见,眼病从肝论治属常法,然“肝肾同源”,治疗AMD应重视肝肾同治。

4 从心论治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灵枢·五癃津液别》云:“故五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素问·解精微论》曰:“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从经络上看,手少阴心经连目系。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眼中的一切血脉由心主宰,因脉络膜为眼中的血库,黄斑中心凹的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应属于心,故其病变可从心论治。

湿性AMD病机可见于心血不能运于目则目不能视;或肾水不足以上济心火,使心火上炎而致脉络出血。基于心血正常运行与目需要保持脉道的通畅,吕海江等[19]强调升阳通络,从心论治眼病,针对眼底黄斑水肿,以祛湿化痰利水、活血化瘀通络为治法治疗;而对于心血不足等因素导致的目病,则认为其本在脾,因此没有列为从心论治眼科病的治法,可供同道借鉴。王明芳[20]认为湿性AMD多因思虑过度,阴精暗耗,致心火上扰,迫血外溢引起,故脉络膜的出血多可从手少阴心经着手治疗,在清心火的同时予以补肾水,从而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主以驻景丸加减治疗。由于脉络膜与视网膜解剖生理上存在的特殊关系,它们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因而在治心的同时又要兼顾肝。邱礼新[21]认为治疗湿性AMD在补益精血的基础上,应重点补肾水以熄心火,抑制新生血管的产生。通过以上文献可知,从心论治AMD,主要针对湿性AMD出现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干性AMD罕有文献报道。

5 从肺论治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为气主,气和则目明,《灵枢·决气》云:“气脱者,目不明。”肺主宣发肃降,两者相互制约,互济协调,使全身血脉通利,眼络通畅,若宣降失常,则目病。陈达夫[5]认为“目病虽多由肝,而常统于肺”。邱礼新[21]认为AMD肾虚为发生病变的根本,补虚应贯彻治疗始终。根据“内五轮”假说,黄斑属脾,脉络膜玻璃膜属肺,而AMD的病理变化是 “由于玻璃膜的损害(增厚、变性、破裂)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病变,又进一步导致视网膜的退行性病变。而玻璃膜的损害又是产生脉络膜来源的新生血管的先决条件[22]”,而大量玻璃膜疣的出现是AMD前期的突出症候,病程处于此阶段时,在健脾、固肾的同时,阿胶、沙参、百部、白芨、山药等补肺固金中药可以应用,抵抗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芽的消化侵蚀,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陈宪民[23]认为肺居上焦,气主下行,肺气肃降可使水液循三焦行于下源,气化布于全身,故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目为清窍,居于高位,若肺气不得下降,则水行逆乱,上渍于目,会出现眼底视盘水肿,视网膜弥漫性渗出,脉络膜黄白色团块状渗出,治疗采用泻肺行水、通利三焦水道之法,常用桑白皮、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茯苓、猪苓、滑石、木通、泽泻等品。朱炜敏[24]研究古代眼科文献发现,《审视瑶函》与肺有关的目病约20余症,占近1/5,《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载72症中,入肺经或兼入肺经者占1/3,可说明目病从肺论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治疗肺失宣降所致的黄斑水肿,以肺气宣降复常为其治法。从上可知,肺气虚弱及肺气宣降失常均可引起AMD,治疗针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可获效。

6 总结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AMD的患病率也不断上升,西医治疗目前缺乏十分特效的手段,对于干性AMD一般认为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助于AMD的预防;湿性AMD的治疗多是针对AMD已形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主要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激光等,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被认为是目前首选治疗湿性AMD的方法,但其改善视力的效果有限,常易复发,经济负担亦较重;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及激光易形成瘢痕,远期疗效差。由于湿性AMD不可治愈,病情往往随时间延长而迁延,因此AMD是眼科界疑难眼病之一。随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少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治疗AM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脏腑之间互为联系,生克乘侮变化无间。鉴于本病的复杂性,目前中医临床医家多从五脏相关论治,关红丹[25]认为AMD为本虚标实之证,脾气虚弱、肝肾精血不足是本,痰湿、血瘀是标,前者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李传课等[26]认为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是AMD发病的根本病机,肝阳偏亢、心火上炎,迫血妄行是AMD出血的常见病机。曾庆华等[27]认为AMD是标在黄斑(属脾胃),本在黄斑之下的脉络膜(属少阴心肾),病位在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等组织,该组织既富有心所主的血脉,又富有肾所主的色素,与脾肾心三脏密切相关。我们看到湿性AMD涉及多个脏腑,临床处方时,需根据发病年龄、病程、眼底表现、病理特征及全身情况综合加以辨证论治,结合轮脏相应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采取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辨证时要兼顾眼底病的特点,局部辨证时也要注意全身状态。当眼内病变而全身无证可辨时,辨证以局部辨证为主,其中,“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眼内组织结构与中医五脏对应的 “内五轮”假说,可以作为指导AMD诊治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湿性精气脉络膜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针刺、中药、直流电联合治疗“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湿性愈合法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运用分析
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探析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