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不典型CALR突变1例
2019-01-06朱璐遥李杰杨洁张晓霞郝洪岭
朱璐遥 李杰 杨洁 张晓霞 郝洪岭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石家庄市050051)
患者男性,76 岁,主因疲劳、皮肤瘙痒、盗汗及腹部不适等原因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格检查无异常,血常规:血小板1 094×109/L,升高6天,余正常。血涂片:血小板多见,成片分布。降钙素原、血沉、抗核抗体谱及胸腹CT 均正常。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70.0%,红系14.0%,全片共见巨核细胞约51个,血小板多见,成大片分布。骨髓活检示:增生极度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散在或簇状分布,可见胞体大、分叶多的巨核细胞;网状纤维(0 级)。染色体核型正常,BCR-ABL(-)。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相关基因检测未见突变。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发现CALR 基因:c.1102-1135del:p.K368fs 位点缺失突变。综上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给予羟基脲及干扰素治疗后血小板降至576×109/L。
小结 ET 属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及外周血血小板异常增高的MPN。ET年发病率约1.0/10 万,中老年发病且女性多见。本病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因体格检查发现血小板升高而就诊,血栓和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可向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转化。JAK2V617F、CALR和MPL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5%~60%、20%~25%和4%,约10%患者上述突变均为阴性,称三阴性ET。CALR 是一种编码钙离子结合蛋白复合物的基因,是JAK2突变阴性ET患者的主要突变,CALR最常见的突变包括Ⅰ型突变(L367fsx46,del52bp)和Ⅱ型突变(K385fsx47,ins5bp),二者约占80%。研究报道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和NGS 技术可发现CALR 非热点突变。鞠满凯等[1]采用NGS 法对68 例三阴性ET 患者的360 个基因进行测序,检测到CALR 的两个点突变,即p.S189N 和p.E381A。Xing 等[2]在1 例MPN 患者中发现JAK2V617F 与不典型CALR 突变(c.1103-1136del,p.K368fsX 51)共存,该研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发现CALR 突变显著增强了JAK-STAT 信号转导,并增加细胞中cyclin D1、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证实为获得功能性突变。本例患者CALR突变位点与文献报道的突变位点相近,推测有可能二者的发病机制相似,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Kollmann等[3]报道CALR突变(del 61bp)并未增强JAK2/STAT 信号传导。尽管CALR 突变促进JAK2/STAT信号传导的组成型激活,但机制尚未清楚。ET患者中,JAK2 V617F阳性患者有较高的白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较低,血栓风险较高,且易向PMF转化。MPLW515L阳性患者有较高的血小板和血栓风险,而血红蛋白较低。CALR阳性者血红蛋白及白细胞低,血小板高,血栓风险低,生存期更长。梅奥和意大利的576例ET患者研究显示[4],三阴性与JAK2阳性患者相比具有下述特点:年轻、血栓风险低、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低。CALR 阳性与三阴性患者相比男性多见,血小板高,随访10年,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的比例分别为9.2%和1.4%。ET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时间20年,预防血栓是主要治疗目标。本例为不典型CALR 突变ET 患者,发病时血小板极高,符合CALR突变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依据ET血栓国际预后积分系统评估血栓发生的风险。根据有无动静脉血栓史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血小板计数及JAK2V617F突变情况选择降细胞、阿司匹林及抗凝等治疗。大量异常的血小板可吸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诱发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故血小板>1 000×109/L时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不典型CALR突变在ET中较为少见,对于常规方法检测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患者应采用NGS 或WES 方法进一步检测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