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2019-01-06魏书迪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调乐段奏鸣曲

魏书迪

(成都大洋艺术学校,四川成都 610036)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3是其三个创作时期中最成熟的中期作品之一。作者在准备毕业音乐会的时候,学习演奏了这首奏鸣曲,同时接触到了该作品的多个不同的音响版本,并对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检索发现,迄今为止,对该作品的音响演奏版本的比对研究,在国内已出版的期刊论文中还未得见。

1 贝多芬创作分期概述

贝多芬早期(1792-1800年)一直沿用以莫扎特和海顿为代表的传统古典奏鸣曲式,成为古典主义集大成者,简洁、粗犷、质朴、热情,起伏大,感染力强。

贝多芬中期(1800-1815年),“贝多芬的意识中充斥着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自由、反对封建传统、反宗教束缚核个性发展思想。”其中期创作扎根于现实,包含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丑恶的鞭挞,以及对和平福祉的呼吁。作品中记录了他的良知,塑造了他的理想以及整个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在创作中期,贝多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达到了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期,对奏鸣曲的表现力进行了扩展,套曲的结构功能也进行了改造。”

贝多芬晚期(1815-1825年)处于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黑暗倒退,他内心沉重苦闷,彷徨不安,创作处于低潮。“随之而来的精神危机和经济压力,他用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独自面对,并将其融入创作当中。其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体现了深沉自省,复杂内心,形成了越来越深刻的主观意识。”

在贝多芬整个音响化哲学体系里,所有钢琴奏鸣曲的一个转折点是中期作品第31号的三首奏鸣曲。

2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快板,降E大调。主部是是变化的重复乐句(1-17小节),是9+8的非方整型结构。它的第一乐句稍带即兴的性质,出现在中音区。第二乐句在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变化出现,在主调上以完满终止为结束。“接着是主题性格加固终止的变奏重复乐句(18-25小节)”,25-32四小节是新材料的第二个加固部分补充。连接部出现十六分音符,主部的发展从连接进行,副部从属音停顿后开始。

“副部色彩明快,和声音型简练,主题反复。结束部建立主题基础之上,在尾部进行补充。副部与主部,在主题联系上相近。”

第二乐章为单三部曲式,奏鸣曲式,色彩压抑,沉迷。它的基本主题陈述暗淡,整个乐章充满着浮躁、抑郁和讥讽的色彩。主部主题(1-27小节),结构为8(乐段)+11+8(再现乐段),主部主题内部再现,对比性主题使主部主题所蕴含的内容有所增加,通过强烈的节奏、断奏和音组的变化,达到强烈的戏谑效应,此主题还运用了强烈的力度对比,表现在强拍上需弱奏出附点四分音符而弱拍上为突强的八分音符跳音,这是贝多芬的创新之处。

顿音很强的第一主题采用断奏伴奏音型,充满变形、怪异和幽默的色彩,的奏鸣曲式采用压缩形式,allegro使其结构突出。主部中,属音上的延长之后,呈现再现乐段和新的段落。新的段落成为新的连接部,引向属调,但从性质和主题上看,属于副部和结束部。

第三乐章是一首温和的二段体小步舞曲,充当慢乐章,同时各部都加以反复。中间部分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主体,主题重复,中间部分主题重现,由主题动机组成。

第四乐章,炽热的板子,奏鸣曲,一个绵长的尾声。末乐章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由快板和塔兰台拉舞曲节奏组成,其呈示部压缩,展开部和尾声规模庞大。

主部是单二部曲式。首先是大段属和弦结构(265-280小节),左手以八分音符进行,其后第一部分在主调上结束。第二部分色彩庄严,与第一部分的轻快不同。副部与主部建在相同主题之上,副部过完向属调转调。

副部在八小节内,高声部重复F音,形成一个扩大的乐段,结尾部分回到主体第二部分的节奏。此乐段几乎不用踏板,声音清澈、干净。然后在最后几段逐渐加强出现ff,导致和弦在主调上的延伸。

“展开部在降G大、g小、c小、降D大、C大调等离调后,回到降E大调,继续塔兰台拉舞曲节奏。”

第四乐章被称为“德国塔拉泰拉舞”,整个乐章呈流动性节奏,似狩猎的号令一样的跳跃的旋律,显现出辉煌效果,突出主题“狩猎"。

3 结论

作为古典主义集大成者,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受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较多。法国大革命后,民主自由的理念驻扎在贝多芬的性格中,作品的创作逐渐趋向于凸显个性。在曲式结构上大胆创新,拓宽新的音域,加强力度的对比,凸显了恢弘气势和戏剧般的音响效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笔者能接触学习此奏鸣曲,并有幸的成为毕业独奏会的演奏曲目,在实践经验方面为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论文创作。所以,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国家的钢琴演奏家,通过速度、触键力量、演奏者表情变化、呼吸句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借此来探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特征,也为后来者更好的解读演奏此首奏鸣曲。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此曲有别于贝多芬早期的创作,更加内敛,凸显了他对音乐的思考和探索,它削弱了戏剧,着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体现在抒情性。而主题收缩,加强了标题性。作为中期的前半期的作品,他同时并用谐谑曲与小步舞曲,在形态规格上,更接近于交响曲,曲式结构上的改革,将钢琴奏鸣曲的容量拓展开来,这是此阶段别的奏鸣曲未能达到的成熟。

通过对此奏鸣曲音乐特征的分析,结合演奏分析及相关谱例进行论述,得出其中期奏鸣曲几点特征:1、强调引子。2.加强主要部门和辅助部门之间的对比。3.扩大尾巴的大小。4、抒情性大大增加的同时,加强标题性。5、增加对音乐的思考,着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加强抒情性。在演奏方面,力度对比增加,气势恢宏。增加触键多样性,踏板的使用与节奏、触键以及呼吸句读,紧密相关。准确调整音色的需要,作出变化。

其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总结和独立后的创新,使钢琴独奏效果到达了新的巅峰,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

猜你喜欢

大调乐段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G大调随想曲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