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治疗鼻咽癌放化疗后张口受限医案1则
2019-01-06杨君谢慧肖旭李清韵
杨君 谢慧 肖旭 李清韵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部位主要为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由于对放化疗十分敏感,因此放化疗是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鼻咽癌放化疗后有0.9%~4%的几率出现放射性脑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听力下降、张口困难等,严重者甚至可表现为意识不清、癫痫、四肢瘫痪、共济失调等[1]。由于颞颌关节及张闭口肌群直接暴露于照射野,放射线对机体组织引起创伤性效应.颞颌关节处吸收剂量高,可发生关节硬化;而肌肉经相当计量照射后可发生退行性变,出现肌肉萎缩纤维化致使颞颌关节障碍出现张口困难,影响进食和语言表达。西医治疗及康复预期较差,临床上运用切脉针灸治疗时,常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分享医案一则如下。
患者:女,51岁。于2019年2月24日就诊。主诉:张口受限2月余,加重1周。现病史:2018年3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后,遂进行放化疗,同年6月治疗结束出院,其间进行放射治疗38次,化学治疗2次;同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张口不适,因其症状较轻,未影响生活质量,故未就诊,自行张口康复训练。2019年2月症状逐渐加重,遂于我科就诊,经检查,见其张口难容一横指,门齿距约1cm,仅可进食流食,采用SOMA-LENT张口受限分级标准[2]判断其为III度(重度)张口受限。刻下症: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张口困难,伴耳鸣听力下降,咽喉异物感,口苦口臭,牙齿松动,味觉减退,腹胀反酸,平素畏风寒,常感乏力,纳差,夜寐欠佳,小便量少频繁,大便干结,长期依赖开塞露,因患者张口困难,舌诊仅见舌尖部分(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既往体健。西医诊断:鼻咽癌放化疗后;中医诊断:口噤(肝郁脾虚,痰蒙清窍)。治则:理气健脾,豁痰开窍。分别切取人迎脉、寸口脉、太溪脉、冲阳脉,并遵循金针补,银针平补平泻的原则行切脉针灸治疗。初诊:1.脉象:人迎脉缓,寸口脉弦滑,太溪脉滑数,冲阳脉弱;2.取穴:泥丸内八阵、印堂、翳风、下关、颊车、足三里、丰隆、太冲;3.操作:患者仰卧位,平息状态下对以上四部脉象的位置、强弱、节律进行初步对比评估,根据脉象选好以上穴位,然后穴位常规消毒,取0.25mm×25mm镀金毫针(金针),泥丸(即百会穴)沿头皮向正前方平刺15~20mm,内八阵(即以百会穴到囟会穴为半径的圆圈上等分的八个点)均朝向百会方向平刺10~15mm,得气后止;针刺印堂时,提捏局部皮肤,向正下方沿骨面平刺15~20mm。取0.25mm×40mm普通毫针(银针),针刺翳风、下关、颊车,针尖均向鼻咽部方向缓慢进针30~35mm,至局部酸麻胀感后止。取0.25mm×75mm镀金毫针,针刺足三里,采用直刺法进针55~65mm,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取0.25mm×75mm普通毫针,针刺丰隆、太冲,针刺太冲时针尖向涌泉穴方向与足背呈45度角,快速进针50~60mm,以患者足底有感为度,以至局部酸麻胀感为止。以上穴位均留针30min,留针期间无须行针,1周2次为1个疗程。二诊:经切脉治疗1疗程后,患者张口困难症状改善,张口可容2指,门齿距约1.8cm,属于II度(中度)张口受限。1.脉象:人迎脉稍缓,寸口脉微弦;太溪脉变弱;冲阳脉仍弱;2.取穴:泥丸内八阵、印堂、翳风、下关、颊车、合谷、足三里、太溪、涌泉;3.操作:切脉及选穴操作同前,泥丸内八阵、印堂针刺操作同上。翳风、下关、颊车针刺操作同上;取0.25mm×25mm镀金毫针,针刺合谷采用直刺法刺10~15mm,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足三里针刺操作同上。取0.25mm×25mm镀金毫针,针刺太溪、涌泉采用直刺法刺10~15mm,以局部酸麻胀感为宜以上穴位均留针30min,留针期间无须行针,1周2次为1个疗程。三诊: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张口功能恢复正常,门齿距可达2.8cm,无张口受限。复诊脉象:人迎脉和缓,寸口脉稍弱,太溪脉沉取可得,冲阳脉稍弱;因患者经放化疗后,胃气大伤,故寸口脉,冲阳脉仍有弱象,需长期调养,但上部阳气恢复,张口困难痊愈。停止治疗后嘱患者在家做张口康复训练,每日1次。1月后随访,患者张口情况良好,纳食稍差,睡眠可,二便可。
按语:由症状体征可知,本病属中医“口噤”“牙关不开”的范畴。根据中医四诊合参,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喜食生冷及肥甘厚味,加之舌脉诊断,该患者应归属于中医体质分类中的痰湿质。本病病位在脑,《灵枢·脉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可见脑生于先天之精,依赖于脾胃化生及输布的后天之精而得以充盈,故患者偏于上部的人迎脉缓而弱,在切脉针灸治疗时,泥丸内八阵、印堂采用金针补益,提升阳气。《证治汇补》曰:“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痰生”,患者因数十次鼻咽癌放化疗后,伤及正气与后天之本脾胃,导致正气虚弱,脾胃运化津液失司,故痰浊壅盛,上阻于头面及脑窍,使神气失调,气机不畅,颞下颌关节局部经脉闭阻,气血不能荣养经筋,久之致其功能障碍,因而出现张口受限,故采用银针清泻作用,疏利气机,祛除痰浊。本病标为痰浊,本为肝郁脾虚,痰浊蒙窍,治疗时应重在理气健脾,豁痰开窍。泥丸内八阵为杵针疗法的穴位之一,以百会穴为中心,百会穴到囟会穴为半径画圈,将圆圈八等分,八个点所组成的穴位为内八阵穴。采用金针针刺时,内八阵均朝向百会穴,有加强刺激的作用,主要功效为补脑调神,升阳开窍。其中百会、印堂位于督脉,《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上入络脑”,配印堂可加强升阳开窍之功。银针针刺翳风、下关、颊车针尖朝向鼻咽部,不仅可引经气直达患处,还可促进颞下颌关节周围处经络气血运行,金针针刺阳经穴位合谷不仅对张口症状改善明显,更能调节上部阳气,以上均体现了一针两用的目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足三里、丰隆均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其作用前者金针针刺主要为健脾升阳,通过扶正以祛邪,从而生发胃气,后者银针针刺可达燥湿化痰,开窍醒脑之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其作用为疏肝理气,安神通络,银针刺至涌泉,不仅可达到一针两穴的目的,更能加强醒脑开窍的作用,并祛除太溪邪气,邪气祛除后,太溪脉弱象出现,采用金针针刺太溪、涌泉;以上三穴共用,不仅体现了腧穴上病下取的治疗原则,更能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改善脉象,从而达到切脉针灸调脉的作用。因此使用切脉针灸不仅要对穴位选取、针刺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更要对脉象及其变化有精确的认识。因此本案例在进行切脉针灸时,配合以上诸法从而使其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