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跟腱断裂的诊断及术后恢复的价值
2019-01-05刘有德
刘有德
(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成都 610083)
跟腱是人体的足踝后部最强大的肌腱,可承受很大压力,在日常生活中跟腱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跟腱主要负责踝关节跖屈,在行走及运动中踝关节经常受伤,跟腱断裂是主要临床表现,跟腱断裂的原因可以是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还有激素的使用,现在生活中跟腱断裂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其中由直接外伤引起的跟腱断裂可表现为裂处皮肤裂开出血,甚至可见跟腱组织外露,而由间接外力引起的跟腱断裂会出现根部凹陷,患者无法行走或跳跃,踝关节后方可有肿胀或瘀斑。该研究探讨MRI在跟腱断裂的诊断及术后恢复表现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确诊跟腱断裂病例35例。其中男24例,女 11例;年龄 25~66岁,平均年龄(42.5±3.1)岁;有外伤史25(40.0%)例,无外伤史10(60.0%)例;右侧23例,左侧12例。其中 28例行跟腱修补缝合术,7例采用理疗、固定或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已确诊跟腱断裂。
1.2 方法
运用Philips3.0T超导医用磁共振系统 (MRI),使用踝关节线圈,扫描以常规横轴位、矢状面、冠状位。扫 描 序 列 为 :SET1WI(TR580 ms,TE20 ms)、SET2WI(TR3100 ms,TE12 ms)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TR2213 ms,TE30 ms)。
2 结果
2.1 损伤程度
根据损伤程度损伤程度可分完全性跟腱断裂与部分性跟腱断裂图1。完全性跟腱断裂可以表现横行状或斜行断裂状,断端完全分离状态,断端宽带可在2.0~7.1mm范围,T2WI与STIR均表现高信号。该组中21例完全性跟腱断裂;部分性跟腱断裂呈局限性增粗,信号显示不均匀,在STIR序列上呈现条索状中高信号影,该组14例部分性跟腱断裂。
2.2 断裂部位跟腱共有3个部位
跟腱肌肉结合部位为跟腱上段,跟腱部为跟腱中段,肌腱跟骨结合部位为跟腱下段,该组中10例发生于跟腱上段,18例发生于中段,7例发生于下段。
图1A、B为同一个患者T1及STIR系列显示跟腱断裂;图C-F为另一个患者,图C-D跟腱断裂,图E-F手术后复查。
2.3 跟腱前方脂肪垫改变表现
跟腱断裂时跟腱前的脂肪垫会发生模糊变形,可发现不规则条索状中~高信号,其中在完全性跟腱断裂患者中常见。
3 讨论
跟腱是体内最大的肌腱[3],跟腱组合比较复杂,它是由小腿浅层肌群的腓肠肌和闭目鱼肌的肌腱混合而成的。正常成年人的跟腱长度在10~16 cm,前后径最大测量值为3.5~6.8 mm,形状呈纵行扁平带状。跟腱受力比较大,支撑着整个身体运动,所以容易造成跟腱损伤及断裂,跟腱断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发现、诊断、治疗跟腱断裂对患者预后起到确定性作用。跟腱断裂患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最常见于30~50岁人群,在该组研究病例中,平均年龄(43.5±2.1)岁,男性与女性比例约为7:3,早期对跟腱的断裂部位、断裂程度等的正确判断,对后期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意义重大,MRI检查是跟腱断裂的主要检查方法。
MRI检查对肌腱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并可做多平面成像[4],MRI是诊断跟腱病变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正常跟腱的MRI信号于 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上为均匀低信号,外形光滑,边界清晰。两侧跟腱大小外形对称。MRI检查序列以 T1WI、T2WI和 STIR序列为主,常规采用轴面或矢状面冠状扫描。跟腱断裂好发部位是跟腱中段,其次是上段与下段,该组跟腱断裂发生在中段18例,这与其解剖特点有关,原因是该段血液供应较差,又是跟腱厚窄与宽薄的移行处,抗张力较弱。
跟腱完全断裂主要于矢状位观察,表现为跟腱连接线完全断裂,断端皱缩,并表现多种形态,可表现断端回缩,断裂端的回缩程度与断端裂隙宽窄程度密切相关,由于断裂处渗出的液体,如血液等,T2WI抑脂序列可发现显著的斑片状高信号。而T1WI序列表现为跟腱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可表现等或稍长T1信号。而在跟腱不完全断裂时,MRI表现斑片状及条状高信号影,但部分连续性冷然存在。
MRI可直观地显示正常跟腱的信号、形态、厚度和宽度及跟腱断裂位置、程度及信号、形态改变。T1WI、T2WI及STIR序列可敏感地显示肌腱内和肌腱周围软组织的出血和水肿情况。跟腱术后恢复信号改变直观,MRI对跟腱断裂的诊断明显优于X线平片、CT平扫,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MRI亦可作为跟腱修复术后,或保守治疗后的追踪观察及疗效的评估。MRI在跟腱断裂的准确性,可靠性、敏感性较高,并且是无创性检查,MRI是跟腱断裂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