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山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治
2019-01-05唐永福
唐永福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74200)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主要由羊口疮病毒引起山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羊口疮”。本地养羊户亦称“羊胡子疮”。感染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对羔羊危害较为严重。该病以在患羊口唇、鼻等处黏膜和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形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笔者结合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中诊治的典型两例病例,简要谈谈山羊口疮的诊断和防治。
1 发病情况
病例(1):涛源镇一山羊养殖户存栏120只,品种为土杂。种公羊2只,羔羊32只,其余均为哺乳母羊、羯羊及怀孕母羊。养殖地在远离村庄的山间,圈舍简陋,全年放牧。2014年11月主诉有10余只羊,出现口唇肿大,开裂,饮食困难等症状。笔者到场诊治,成年羊18只、羔羊25只均出现典型症状,10天后波及全群。病程20d左右,经治疗除羔羊死亡2只外,其余痊愈,孕羊亦未出现流产等。
病例(2):某黑山羊规模养殖场,存栏130只,品种均为本地黑山羊,种公羊3只,6月龄以上后备母羊60只,成年母羊处空怀期。圈舍铺设木条漏粪床,有补饲槽,定期清扫消毒,放牧并结合补饲。2015年4月主诉有11只后备母羊出现口唇开裂溃烂。经过对发病羊只隔离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未出现新的感染羊只。
2 临床症状
病羊采食、咀嚼、吞咽困难,消瘦、衰弱、精神沉郁,体温正常。舌、牙龈、口腔内有化脓灶;上下唇有明显的溃疡及疣状厚痂,严重病例者在唇部形成了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痂垢,嘴唇肿大外翻,强行剥离痂皮后可留下易出血的浅粉红色乳头状真皮呈“桑葚样”外观。少数哺乳母羊乳房、外阴部会出现如黄豆大小脓疱、痂皮、痂皮下可见粉嫩的新与生肉芽组织。
3 诊断
根据本病临床症状不难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哺乳羔羊与青年羊,唇、鼻、口腔出现特征性脓疱与痂皮,只有少部分羊出现体温现升高。与山羊痘病相鉴别,山羊痘病是全身有毛和无毛处出现坚硬、扁平、圆形丘疹,体温升高,41~42℃,脓性鼻液,眼流脓性分泌物,咳嗽、食欲废绝,全身衰竭死亡,病死率较高。与羊口蹄疫相鉴别,后者口腔症状少见,伴随流延、严重跛行,羔羊死亡率极高。
4 治疗
首先用0.01%~0.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或用碘甘油、土霉素软膏涂抹;农家惯用甘油或菜籽油和青霉素混合涂抹或用鱼石脂软膏涂抹;口内撒布冰硼散;一日数次。口唇肿大采食困难和继发感染的严重病例可用磺胺嘧啶、阿莫西林+黄芪多糖、病毒灵、VB2等药物肌肉注射对症治疗。
5 小结
本病冬季感染较其他季节病程长。冰冻、干燥坚硬带刺的食物饲草会加重病情,特别是同群羊在固定的放牧区域增加传染几率。对患羊隔离亦可减少病情扩散恶化。治疗过程尽量避免强行剥离痂皮,减少刺激,外用药可每天多次涂抹,减少口唇开裂、出血。饮水避免冰冷,可用温水添加少量消毒五号或添加食盐饮喂。加强环境消毒,采食困难者补饲玉米粉和柔嫩饲料。如不作治疗,病程较长,患羊消瘦,增重缓慢、需20~30d左右才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