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慢性盆腔炎探析
2019-01-05王慧敏杨涛骆文斌
王慧敏,杨涛,骆文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慢性盆腔炎(或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系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宫旁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发生的慢性炎症。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炎症反复浸润所致。临床多表现为腰腹部坠胀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近年来,慢性盆腔炎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工作与身心健康。
中医学并无慢性盆腔炎病名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痛经、月经病、不孕等病证范畴。本文就慢性盆腔炎病位、病因病机及调治方法进行探析,以期对诊治本病有所裨益。
1 病位
《素问·举痛论》云:“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于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张介宾《类经》对“少腹”注:“小腹也, 胞宫之所居。”《景岳全书》记载:“……名曰子宫, 一系在下, 上有两歧, 中分为二, 形如合钵, 一达于左, 一达于右。”可知中医学的胞宫, 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故慢性盆腔炎之病位在胞宫。
《素问·骨空论》最早记载:“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亦指出:“带下由下部任脉湿热甚”。《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医宗金鉴》云:“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指出带下、癥瘕、腹痛、不孕与冲任损伤相关。故知慢性盆腔炎病位亦在冲任二脉。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说明足厥阴肝经与胞宫有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妇人病苦月经不利,腰腹痛。”《景岳全书》:“妇人久癥宿痞,脾肾必亏”,“腰腹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由此可知慢性盆腔炎病位亦不离乎肝、脾、肾。
2 病因病机
现代医家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多因经期、产后及妇科手术后血室正开,摄生不慎,感染寒湿热毒之邪,或经期房事不节,饮食、劳逸失调,致湿热余邪留恋于冲任、胞宫,阻滞气血而成瘀,或肝经积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则内结成癥。或体质虚弱,病久损伤正气,致正虚邪恋。血瘀为贯穿本病的病理核心。
2.1 肾气亏虚,正虚邪恋
《黄帝内经·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肾居下焦,为元气之根,胞脉系于肾,肾气充则冲任通,肾气虚则冲任、胞宫失养。慢性盆腔炎病情缠绵,病久及肾,或治疗中过投苦寒清热之药而伤肾,或治疗延误而伤肾,致肾气愈虚,正虚无力抵抗外邪,寒湿热毒之邪稽留冲任、胞宫,进一步阻遏气机,湿热瘀互为因果,交相为病,进而使疾病迁延难愈。
2.2 冲任不调,气血失和
《诸病源候论》指出冲任损伤为女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因素。《妇人大全良方》把冲任作为诊断妇科疾病的纲领,指出“妇人病有三十六种, 皆由冲任损伤而致。”冲为血海,为全身气血汇聚之所;任主胞胎,为人体孕养之本,其生理特点决定了其与妇科病息息相关。外感六淫之邪与气血搏结,阻滞冲任,气血失和,气滞血凝,则见痛经、腹痛。寒湿、湿热下注,冲任不固,则见带下异常。反复流产、宫腔手术耗伤冲任气血,气虚血瘀,最终发为慢性盆腔炎。
2.3 情志不畅,脏腑失调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情志异常造成气机紊乱,进而影响血液和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输布。《寿世保元》指出:“若七情过极,则气机紊乱,致使津液凝滞而为痰,血行不利而成瘀。”痰瘀互结阻于胞宫而发为慢性盆腔炎。中医学认为情志的产生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故情志异常亦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现代女性大多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忧思郁结,脾气受损,失于运化,聚而成湿,或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肝郁日久又可化热,克于脾土,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肝火随脾湿循经下行,湿热损伤冲任或阻滞气机,气滞血瘀,蕴阻胞宫而发为慢性盆腔炎。
3 调治方法
3.1 补肾培元,扶正祛邪
《黄帝内经》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慢性盆腔炎日久以肾虚为主,故以补肾培元,扶助正气,兼活血化瘀为主。肾阳虚兼血瘀者,药用菟丝子、枸杞子、肉桂、杜仲、当归、乳香、没药、元胡、五灵脂等。肾阴虚兼血瘀者,药用生地黄、枸杞子、柴胡、香附、菟丝子、山茱萸、鳖甲、王不留行、皂角刺等。《怡堂散记》云:“善补肾者,当以脾胃求之”,方宗参芪四物汤(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1]加减。兼夹之邪,随证加减。
3.2 调补冲任,益气活血
冲任隶属“奇经八脉”,故以为针刺法更适合治疗冲任病证。慢性盆腔炎病变多责之于冲任与肝、脾、肾,又“肾为冲任之本”,“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治肝、脾、肾即是治冲任”[2]。本经为病,治疗亦可选其相表里的经脉,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故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腧穴主要分布在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上[3-4]。如关元、中级、气海、中脘、三阴交、血海、阴陵泉、水道、归来、足三里、肾俞、次髎、脾俞、太冲和行间等。
3.3 舒畅情志,调节脏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情志相胜理论,为临床诊治情志疾病提供了方法。患者除了以“情志治病”,放松心情,消除急躁易怒、焦虑忧思等不良的精神状态以外,对于情志异常所致脏腑功能失调及病理产物也需积极治疗。如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用柴胡、香附、郁金、元胡、五灵脂、川芎、当归、赤芍和鸡血藤等。肝郁脾虚,湿热瘀阻,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用红藤、柴胡、丹参、赤芍、延胡索、川楝子、炒薏苡仁、牡丹皮、木香和连翘等。气机紊乱,痰瘀互结者,治以行气祛痰、活血化瘀,药用陈皮、半夏、白术、香附、川芎、茯苓、甘草、当归、柴胡、赤芍、枳壳和鸡血藤等。
4 小结
综上论述,慢性盆腔炎病位主要在胞宫及冲任、肝、脾、肾,由机体肾气亏虚,正虚邪恋、冲任不调,气血失和、情志不畅,脏腑失调所致。治以补肾培元、扶正祛邪、调补冲任、益气活血、舒畅情志,调节脏腑,针药合用,以期对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所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