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乐谈天人一理

2019-01-05毛慧芳安冬李璐李萍梁永林

中医药信息 2019年4期
关键词:五音乐理五脏

毛慧芳,安冬,李璐,李萍,梁永林,2*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音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共同的起源,均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实践。《周易·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说明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音乐是自然之音。本文将从乐理和人体生理同理分析,以期指导中医的诊断、治疗与养生。

1 乐是自然之音

现代研究者对音乐的起源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自然模仿说、情感或娱乐说、巫术说、语言说以及劳动起源说[1]。概括这些假说可以发现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音乐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及人体自身的观察和实践。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也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实践,因而音乐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相同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音乐的作用由最初的抒发情感逐渐增加到用于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再到对整个社会行为的规范,或用于人体疾病诊疗。《乐记·乐礼》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认为音乐源于并反映“天地之和”,天地万物“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礼乐的制作必须依循天地的法则,“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乐论》)。又认为礼乐的作用也在于达到“天地之和”。即音乐秉承天地自然之道,运用于构建社会制度,维护社会和谐。同时,古人还用这一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知识,加强人们认识各脏腑之间的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将十二脏腑与古代君王制度一一对应,便于人们理清十二脏腑之间的主次地位、功用关系。《乐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这说明音乐不仅指导古人构建社会制度,还用于教化个人品德,使人知礼而厚德。此时音乐已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发展为乐理,乐理秉承天道,用于社会各个方面。

乐理以音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内涵。《吕氏春秋·大乐》曰:“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这里最早使用了“音乐”这一复合名词,道出音乐起源于“太一”,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宇宙阴阳的消长变化,具生命之气势、阴阳之灵变、宇宙之情调[2]。东汉《太平经》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3]。

乐是自然之音,音乐产生于自然,而自然界时间运动的变化“律历”和气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也与音乐息息相关。黄历以从“葭管飞灰”候得的十二气为标准,作为度量一年和十二个月的律,故称“律历”。“飞灰候气法”: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代表十二音阶的乐管内,埋于密室地下;冬至一阳来复时,最长的乐管“黄钟”内的灰便自动飞出;此后每过一个节气,依次会有一个乐管的灰飞出,古称“葭管飞灰”。全部十二个乐管的灰飞结束,恰恰是一个年周期。黄帝时代从“葭管飞灰”发现了十二乐律与十二气的关系,从而把“六气”落实为度量时长和时象的“六律”。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称“六律六吕”,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进行命名。由十二律吕与八风八节的结合产生二十四节气[4]。这说明在古代乐理广泛用于历法农事,后世医家还将乐理与五运六气相结合,指导疾病的预防诊疗和康复及养生保健。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归纳出了木、火、土、金、水五种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化及手足三阳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会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的结合在一起。这一概念与现代科学家提出的“同频共振”有异曲同工之妙。“同频共振”是指: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因此,我们可以将五音与五脏和五行的关系归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频共振”。正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认为同一类型的人发音相似: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根据近人注释:“比,是比类的意思[5]。《黄帝内经》将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五音(角、徵、宫、商、羽)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一一对应。现代研究认为五脏均有一定的振动频率,细究其细胞的振动频率在600~1 600赫兹,而人的耳朵可以感受20~20 000赫兹的频率,这正好落入人耳的听觉范围,只不过振幅太小,人无法听见[6]。Gimzewski教授认为只需把音量开关加大,人类就能够听到这些声音,这就诞生了细胞声学。同时同频共振原理认为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指挥下,全身细胞都在按特定的节奏做着微振运动,以心脏、大脑、胃肠等处的细胞最为突出,当机体功能失调后,这种微振就处于异常状态[7]。林立全等的声测胃经体表循行线的实验结果显示,每一个检测点检测的检测波均由输入波传导而来;经络循行线上测得的声波波幅值明显大于两侧对照点,其传导轨迹与古典文献描述的胃经体表循行路线基本一致[8]。魏育林将宫调音乐这一复合乐音声波作为声信息,检测音乐声波在手六经原穴及手三阴经合穴的接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脉腧穴对音乐声波接收敏感性存在差异[9]。这就从同频共振的角度为乐理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内涵提供了现代依据。

2 人体的生理符合乐理

人与自然同源。《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则人类是禀受自然界中精气而生,而动物类则禀受烦气而生。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的生理规律也因符合自然界运行规律也就是乐理。

人与自然同律。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与万物之间具有相同的阴阳交替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制化运动。而且人体生理功能活动也与自然有着相同的阴阳五行时空结构和变动规律。正如《灵枢·通天》所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人身是一个小宇宙,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一一相对。则构成天人一体的四时阴阳五脏结构和功能模型理论,揭示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生理机制的相同变化节律[10]。

音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相同的起源,而音乐的本质是宇宙阴阳的消长变化,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因此人的生理功能与自然同律也应符合乐理。

3 乐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用于疾病诊断

《黄帝内经》认为的脾、肺、肝、心、肾五脏所相应的五音,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说五脏均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而且这些频率相应于五声音阶的频率。而五声音阶的频率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由物理声学界确定,并有国际公认的测定标准[5]。在中医四诊中有“闻诊”。医者可以根据患者声音的音色、强度及语调来判断疾病的虚实以及患者的性格从而更好的处方遣药。现代科学家Gimzewski教授运用纳米技术可以精确地测知单细胞细胞壁上的任何振动,并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如正常状态下,酵母菌细胞的声音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相当于音乐的C~D调之间,就像一位中音C的歌手。当用酒精喷洒这些酵母细胞时,要杀死它们时,它们发出尖叫,振动频率大大升高。当它们垂死时,发出低沉的隆隆声。Gimzewski教授称把这一研究领域称作细胞声学,并希望在未来可以通过检测细胞声音的变化来预防和诊疗疾病[5]。

3.2 用于疾病治疗

纵观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史,音乐疗法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医学认为音乐可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指导养生保健。西汉司马迁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元代医生朱震亨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为病人解除痛苦。音乐的频率、节奏及其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带动身体的某些器官、组织细胞和谐共振,激发和调动人体潜在的能量,使人体能够主动协调其自身的生理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紊乱状态,最终达到消炎、镇痛、镇静、降压、促进疾病康复等效果[7]。音乐体感振动疗法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失眠症、改善抑郁状态、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减少产后抑郁状态症发生、提高肿瘤后期患者生活质量等功能[11]。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音乐治疗通过对人的整体乃至生活环境的调整,使其取得协调一致,从而消除心理和身体的病态[8]。吴丹认为无标度脑波音乐也可用于齿科正畸疼痛控制。结果表明,脑波音乐对于正畸疼痛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说明脑波音乐在疼痛控制上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甚至略优于当前热门的行为疗法[12]。张琪琛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唵阿吽娑哈”五音作用分别对应于木、火、土、 金、水,且这五音的五行特性与禀赋之五行特性相克反者则降低血糖,相同者则多数升髙血糖。其机理是五音并非直接调五脏的气机升降运动,而是通过去除气、神的障碍而间接调整五脏的,即调整的作用结果是随着人体体质状态的偏颇而发挥不同平衡效果的[13]。这与常见的中医学中的五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机理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音乐疗法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3.3 用于养生与康复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养生也离不开自然。在“对外”顺四时,避邪气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内”调神气。张明亮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将峨眉派中医五脏导引术传统口诀的韵律与中医、养生理论结合起来,创制了“五脏养生乐”,每首曲子按照五脏的特性,以及五行、五音(角、徵、宫、商、羽)等特点而量身创作,不仅对峨眉五脏导引术的练习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单独作为欣赏音乐时同样能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14]。高也陶根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五行、五脏及五音相通理论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二十五音分析仪,用统计学分析证明其具有显著意义[6]。并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及美容保健,取得良好的疗效。

总之,乐理与医理同源同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的生理应遵循乐理,不要“逆于生乐”,违背生命的乐章;在疾病的诊疗和养生康复中,应用与五脏振动频率一致的音乐达到同频共振,促进五脏和谐振动,使人体能够主动协调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人体的生理还是在疾病的诊疗与养生康复中都应遵循乐理,从而达到“天人一理”的和谐状态。

猜你喜欢

五音乐理五脏
新媒体背景下淄博五音戏传承发展策略探析
——以哔哩哔哩为例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