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1例
2019-01-05王岗刘洁张丹白少玉曾红萍
王岗,刘洁,张丹,白少玉,曾红萍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1]。患者多有野外活动史,潜伏期5~20天,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急,有高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的表现,严重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2]。据报道,未经治疗的本病死亡率可高达70%,使用敏感抗感治疗后的死亡率为1%。本病西医诊断标准[1]为有流行地区野外接触史,出现高热,恙螨叮咬处可见焦痂,血清外斐氏反应OXK凝集滴度增高至1:160及以上,综合以上信息即可诊断。西医主要是予以对症补液降温、保肝等治疗外,病原菌治疗选择氯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无效[3]。
中医学历代文献对本病报道较少,临床中缺少辨证论治经验,对中医诊疗带来了较大困难。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恙虫病1例,取得了显著疗效,认为本病可从温病学“暑温”范畴入手,采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借鉴。
1 验案
患者,女,28岁,10天前于缅甸野外工作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40℃,伴畏寒、全身酸痛、乏力,伴干咳、腹胀、纳差,伴咽痛、咽干,无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于缅甸当地医院予以“头孢噻肟注射液及抗疟疾药物(具体不详)”治疗3天后无好转,遂于云南省某医院予以“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仍反复高热,为进一步诊治,遂回自贡市继续住院治疗。入院体温40℃,全身皮温升高,腹股沟、腋窝可触及多个淋巴结、有压痛,肝脾稍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胸部CT:双肺间质结构增粗;双肺感染,治疗后复查;右肺中上叶小斑结影。双腋下多发淋巴结显示。心包少量积液;双侧胸膜增厚,胸腔少量积液,双下肺部分实变;肝脾稍大;腹腔淋巴结显示;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7.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5.8%;降钙素原(PCT):0.15 ug/L;肝功:总蛋白58.39 g/L,白蛋白27.22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3.00 U/L,门冬氨酸转氨酶101.00 U/L,谷酰转肽酶168 U/L。超敏C反应蛋白183.70 mg/L;血清疟原虫:阴性,血培养、痰培养、肾功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西医诊断:1、发热待诊:肺部感染?其他? 2、肝功能异常;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 g静脉滴注,间隔8 h用药抗感染及补液降温等治疗。
中医刻见:面赤,全身大热,口干,心烦、头晕头痛,倦怠乏力,胸闷痞满,舌质红,舌苔黄,脉洪大而芤。中医辨证考虑为暑温病范畴,阳明气分证,予以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40 g,知母15 g,甘草10 g,黄芩15 g,桔梗20 g,芦根30 g,连翘30 g,金银花30 g,青蒿20 g,生地黄 15 g,太子参20 g,北沙参20 g。每日1剂,中西医结合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波动在37.5℃~39℃,精神、食欲较前好转,大便黏腻。
患者从发病至今连续高热10余日,予以中药治疗后精神好转,但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发热好转不明显,再次考虑患者病史资料,综合淋巴结肿大、肝脾增大、转氨酶升高及野外丛林工作史,需重新考虑诊断,需与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相鉴别。经完善相关检查后均不考虑上述疾病,再次查体发现右侧肩背部有一焦痂,呈长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故考虑恙虫病可能,检查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效价1:240。综合患者野外工作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典型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考虑恙虫病。予以多西环素片100 mg每日2次口服,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中药继续予以前方治疗,1天后无再发热,5天后精神好转,饮食、睡眠明显好转,复查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59.00 U/L、门冬氨酸转氨酶 41.00 U/L,CRP 5.8 mg/L,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触及。予以健康宣教,告知恙虫病流行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后出院,出院1月后随访复查一切如常。
2 按语
该病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沙虱毒”相似[4],但后世中医学典籍鲜有论及,这给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造成了困难。本病因其有恙螨叮咬后出现“焦痂”的特异性体征,故其不属于温病,但根据临床表现为初起轻微恶寒,随即高热、口干多饮、身热、神昏等特点,可归类于中医学温病学“暑温病”范畴以“卫气营血”辨证法进行辨证论治。恙螨叮咬后虫毒之邪随肌肤进入人体,化生热邪,热邪遂气血循行于全身,郁结腠理则发热,郁结肌肉筋骨则全身酸痛,累及脏腑则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神志神昏、谵妄;热邪耗伤津液,则口干;热邪蕴结中焦则纳差、痞满而不欲食;热邪干肺则肺失宣肃,表现为干咳;若热邪于气分之史不能及时清散,则可热入营血,出现热毒功窜而昏迷、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危急重症。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及时清解气分热邪,故予以白虎汤为主方,方中予以大剂量生石膏以清解肺胃热邪,既可解肌热,又可生津止渴;黄芩清上焦之热,知母清中焦之热,二者共助生石膏清热解毒;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兼有解表之功,与石膏、知母、黄芩等通用,使表里同解,热从内清,邪从外解;生地黄、青蒿清热兼有凉血,配金银花、连翘有透热转气之功,以防热入营血、病情加重;太子参配北沙参、生地黄有益气养阴之效,使暑温之病存得一分津液便多一分生机。诸药合用,使表里热邪得清,津液得存,联合西药可增加疗效,缩短病程。
服用2剂后患者精神转佳,肢体困重、纳差等症状减轻,但退热效果欠佳,效不更方,继续予以前方联合“多西环素片、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2天后无发热,四肢困重、纳差、痞满等不适症状明显好转。
3 临床启示
恙虫病为临床少见病,因其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本例患者于缅甸医院、云南医院及刚入我科时均考虑“肺部细菌感染”,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主要为诊断思维的局限性、病史采集不全、查体不完整。对于我国南方或东南亚等湿热气候有野外活动、草丛、树林接触史的发热患者应将本病视为常见病进行考虑,以提高警惕、减少甚至避免漏诊、误诊。
恙虫病的特异表现为叮咬部位皮肤“焦痂”,对于本病有诊断意义,可见于70%~100%的患者,多数患者仅有1个焦痂,少数2~3个焦痂,据文献报道,最多的有11个焦痂[5]。由于恙螨幼虫喜好叮咬湿润、气味浓厚、被压迫的部位,如会阴部、腹股沟、腋窝、生殖器等,故临床查体应仔细、全面。
总之,恙虫病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但临床症状、体征多样的传染性疾病,故临床上易漏诊、误诊,而全面的询问病史、仔细的查体,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抽丝剥茧,回归临床思维,可减少甚至避免误诊、漏诊。本病可从属于中医学“暑温病”范畴,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方法,治疗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原则,可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