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呼肠孤病毒疫病的防治与展望

2019-01-05倪厚勇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雏鸭血清型病毒感染

倪厚勇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畜牧兽医站 226511)

2007年,我国开始有北京鸭感染呼肠孤病毒病例,但没有致死性。2011年,全国部分地区养殖户和兽医向动物健康服务国家实验室反映鸭群爆发是一种传播迅速的未知疫病[1],该病表现为精神沉郁、瘫痪,剖检死鸭发现肝脏有局部性坏死、胆管增生、脾脏出现大面积坏死等症状。取病变肝脏研磨处理,离心取上清过滤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48h 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形成合胞体)。接种鸭胚于48~72h 死亡,死亡胚体肝脏呈现肿胀、出血。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球状带刺的病毒粒子,与呼肠孤病毒科的其他成员一致。

1 病原学特点

1.1 病毒特征

呼肠孤病毒,呈球形状,多数有囊膜,表现为20 面对称的dsRNA 病毒。病毒外壳外镶92 颗中空的粒子,在Csfa 梯度中,感染病毒子的密度为1.29~1.30g/ml,无感染性空衣壳为1.29~1.30g/ml,病毒芯髓为 1.44g/ml。纯化病毒只含有 RNA 和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8.7%和81.3%。

1.2 生物学特性

1.2.1 抗原性

对病毒抗原性的分析,通过荧光抗体试验、琼扩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2],能明显检测出病毒各毒株间有明显的群特异抗原性。而对呼肠孤病毒的分类需要结合血清学方法;但由于彼此存在大量交叉反应,分离的毒株不能作为单独的血清型。国外对病毒抗原性的分析,呼肠孤病毒血清型繁多。Wood 等对美国和日本相关乎肠孤病毒的研究中,经试验发现,有近11个血清型;同时,在进一步的试验中证实:这些不同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作用。

1.2.2 培养

禽源细胞很容易分离培养禽呼肠孤病毒。常用的禽原代细胞包括鸡胚的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肾细胞、巨噬细胞和睾丸细胞等。最常用的是2~6 周龄雏鸡肾细胞,分离火鸡株时可用火鸡肾细胞。结果表明,分离本病毒的鸡胚肝细胞最敏感,其次为鸡肾细胞,而鸡胚成纤维细胞最差,此外,分离鸭源呼肠孤病毒,可用鸭胚的上述各种原代细胞。某些毒株经适应可在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内生长,但Vero 除外,大多数毒株不产生CPE。

1.2.3 致病性

呼肠孤病毒以鸭、鸡等其他禽类易感,此病既可垂直感染,又可水平感染,而导致病毒株不多见。笔者查阅相关此病致病性的研究综述,Clork 等认为病毒致病性有3 大类型。这3大类型为:I 型,造成禽类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诱发吸收障碍。II 型,以病毒性关节炎综合征为典型。Ⅲ型,可诱发前两者。上3 类感染病患都可造成病禽生长迟缓,出现心肌炎、肠炎、肝炎、胸腺萎缩、急慢性呼吸道等等症状。个别病型的出现,常常会因某些寄生虫的作用而造成病症加剧[3]。

2 国内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概述

2.1 流行病学

目前,多种鸟类分离出呼肠孤病毒。可见,此病毒广泛存在自然界中。鸭群中此病常见传染源为番鸭,致病病毒在盲肠扁桃体和附关节内被分离出来。此病流行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毒毒型、寄生宿主日龄、受染途径等有很大关系。多数情况下,致病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侵染番鸭,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全群。此病水平传播受病毒毒型的影响差异较大。一般来说,肠道排毒时间较呼吸道时间长,因为粪便是此病病毒的重要载体。此病存在垂直感染的可能,但经种蛋传播的概率不高。易感群体中1日龄雏鸭最易感。后期,随着日龄的增加,自身免疫系统的健全完善,感染此病的可能性大减。

2.2 临床症状

由于宿主类型,感染年龄、机体抗病毒状态、致病病毒毒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还有各种免疫抑制病的存在都会导致鸭呼肠孤病毒感染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吸收障碍型,自然感染潜伏期难以确定,表现典型症状:体质孱弱,精神萎靡,羽毛蓬松,行走不便。患病 1~2 周后,典型症状:长势不良,骨质疏松,腹泻,粪便中间杂未消化的饲料。此病感染率约5%~20%,致死率达10%左右。

关节炎型/腱鞘炎型,此病多发 4~7 周龄,也有 14~16 周龄。患病典型症状:跗关节上胫骨和键束双侧肿大,行走不便,后期腓肠肌腱有断裂症状。雏鸭感染后1 周,有明显的肝炎、心肌炎。急性感染1~3d 后恢复,但有转变为慢性感染的可能。病程稍长的病例,病鸭步态蹒跚,后期发育不良,多见成年鸭群,恢复难度大。此病高发,但是,致死率较低约6%左右。

除上述两种病型外,还有第3 类兼顾两者,既表现吸收障碍,又有关节炎型/腱鞘炎型的症状。

2.3 剖检病理

吸收障碍型,典型病变病理集中在胸腺、胰腺、心肌等处。而且,诱发病因的分析较复杂,普遍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胰腺损伤、甲状腺损伤、消化道炎症等有关系。

关节炎型/腱鞘炎型,自然感染鸭群的肉眼病变是趾层肌腱和坏伸肌腱肿胀,爪垫和跄关节一般不出现肿胀。感染早期附关节和锁关节腿鞘有明显水肿。附关节内滑膜经常有点状出血。腿部炎症可发展为其腿鞘硬化、粘连和关节软骨增生等特征的慢性型病变。实验感染的鸭患肢环端骨干肿大。

3 防治经验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目前流行范围较广,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致病病毒有较强的外界抵抗力,临床防治存在一定难度。为此,降低此病毒感染的发病概率,早期落实好综合防治措施,改善养鸭管理制度,对科学防控有不错的效果。

常用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做好防应激管理;饲喂用全价饲料;严格鸭舍的消毒管理,注意场地环境卫生,彻底清洗禽舍后,用烧碱溶液或0.5%有机碘溶液,喷施消毒,这些措施对防水平传播效果不错。

发现有患病病例,务必及早隔离,视病情康复情况做进一步处理。此病发现及时,注射自制的高免卵黄抗体,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不错。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和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

总结以往防控此病的经验,考虑到致病病毒有较强的外界抵抗力,存在经机械或触摸等简单传播的可能。为此,单纯靠完善场内生物安全措施尚且不能起到遏制病毒扩散和蔓延的目的。较为有效的防控措施,除了自繁自养、全进全出、严格彻底消毒等,规范接种管理等也是很重要、关键的因素。

针对接种的对象有种鸭、雏鸭,本病存在母源传染的可能,为此,做好种鸭免疫接种能有效降低后代鸭感染的可能,削减母源传播感染的几率。此外,雏鸭对致病病毒同样有较强的易感性,就雏鸭对此病的易感性分析,一般1日龄最易感,而持续到2 周龄才慢慢有强抵抗力。通过接种增强母体的母源抗体水平,同样能起到有效保护雏鸭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最合理的方法是开产前2~3 周对母鸭接种,用灭活苗免疫,使母鸭体内母源抗体水平提高,这样一方面保护雏鸭,另一方面限制了病毒经卵垂直传播的可能。

在选择疫苗选择上,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不同的病毒血清型不存在交叉保护。为此,确保免疫抗体的有效保护必须要选择对应血清型的疫苗。

4 相关问题分析与展望

4.1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症状呈多样性的思考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呈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如何解释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从这几方面辩证思考:第一,病原表现复杂化。如毒力、感染数量、对宿主的亲嗜性、感染途径等。第二,机体状况的不同。与宿主的年龄、状况、品种等。第三,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如温湿度、卫生条件等。

4.2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难度大

目前,针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治难度较大。这与鸭呼肠孤病毒血清型众多有很大关系。为此,日常即使搞好接种防疫工作,也难免存在疫苗株与野毒株抗原上相互干扰的作用。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作用,为确保强免疫抗体的有效保护,必须要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分析相关研究综述,今后从分子学角度探讨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相关致病机理,提出相应的综合防病措施是关键。

5 体会与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对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研究都得到相应关注。今后,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创新完善,病理机制、病原学诊断、预控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深入,势必会逐渐抛开鸭呼肠孤病毒的神秘面纱。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此病的易感性。

猜你喜欢

雏鸭血清型病毒感染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常德地区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