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方位保险制度在食用菌产业中的保障研究*
2019-01-05胡晓峰周莉娜
胡 燕,胡晓峰,周莉娜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食用菌产业的保险制度是指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为食用菌产品提供综合性保险服务的活动。食用菌产业的保险制度保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源头较晚,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野生菌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存在规模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风险,而工厂化和自动化的食用菌栽培也面临着成本回收困难、市场竞争力弱的困难,食用菌生产的风险在各个环节都会暴露出来并呈现复杂的趋势,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食用菌生产和供应的链条上,风险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在节点上,因此亟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制度来加以保障,对风险分散处理并针对性质不同逐个加以控制和解决,是应对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必由之路。
1 食用菌产业中保险制度的理论分析
1.1 食用菌保险制度的内涵
食用菌保险制度是对食用菌企业及农村种植户利益保障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借助于保险基金等手段有效规避在食用菌生产中面临的风险,有效分散不可控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稳定性。关于食用菌保险制度的内涵,就是指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后果提供经济补偿,以免因为意外事故给食用菌企业或农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
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保险保障是一种制度安排,在全方位的保险制度布局下,对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以保障,对食用菌的保险业务服务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是对栽培种植的保障,还应该包括食用菌的采摘、加工、运输、存储,甚至包括销售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保险保障。
1.2 食用菌保险保障的特征
食用菌保险保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有其独有的表现特征。
首先,对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加以保障,使食用菌的保险能够有效保证其再生产,在必要的时候稳定食用菌产品的供给,保障企业及农户收入,其主要特点就是将风险分散和规避,减少不可预计的损失。
第二,政府通过运用食用菌保险的经济杠杆功能,通过补贴等影响食用菌生产的成本来达到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作用,减轻突发事故后的政府救济负担[2]。
第三,食用菌保险保障存在不稳定性,上文已经介绍,食用菌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不同,食用菌种类的繁多和生长周期的不同,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高,导致保险保障制度也受到食用菌整个生长过程的约束,野生食用菌和普通菌菇产品的价值也难以定性[3]。这些都是食用菌保险保障制度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2 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中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1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1.1 食用菌产业发展特点
食用菌产业的渐成规模在当前的市场中发挥出了竞争的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价值产品的需求也促使着人们加大了对食用菌的消费,食用菌也由原先的在一定地域内自产自销转为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形成贸易出口,利用冷链物流等将食用菌产品销售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总的来说,食用菌产业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目前我国已经规范建成的食用菌的工厂和种植基地有千余家,去年的产量高达800多万吨。云南、黑龙江、四川、福建等地打造的食用菌种植村落更是名声迭起,食用菌也积极和餐饮业、旅游业相结合,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食用菌产业也加快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在栽培环节逐渐实现工厂自动化和电气化生产,运输环节积极依靠冷链物流技术,设置供应链分散节点,建立大型冷藏仓储中心,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经营,保证了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在农村地区,国家为促进农村人口脱贫加快食用菌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链的形成,变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为多元,使食用菌产业逐渐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
2.1.2 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食用菌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一些野生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也未得到开发,使得食用菌的生长只能局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虽然不少农村地区建立了食用菌种植的基地,但是农户的小规模分散栽培也存在不少,农户由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力量薄弱,加强自身资金的限制,食用菌栽培的技术投入普遍不足,生产、采摘的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下栽培的食用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大,如果遇到温度、湿度等天气因素的突变,则会直接影响到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农户来说,普遍不具有保险的意识,关于食用菌的保险保障不到位,难以实现产、运、储、销的链条化。
工厂化的生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调控,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工厂化栽培投入的资金多,成本高,一旦产品质量不足必将影响资金的回收[4]。食用菌栽培周期长,其市场价格的不断变化也会产生生产经营的风险。
2.2 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分析
2.2.1 食用菌产业风险种类
食用菌等农产品本身就要随时面临不确定的各种风险,食用菌受外部影响因素多,自身的物理性质也极具不稳定性,市场的因素也会相应地影响食用菌价格的波动。
首先是自然方面的风险。食用菌需要在相对温度范围内生长,需要一定的湿度,避免过久的光照,自然栽培条件下气候的变化极易影响食用菌的产品及产品品质,食用菌本身的易腐坏性也会在运输和存储的环节形成风险,导致成本和投资的损失。
其次是市场方面的风险。食用菌作为农产品最终还是要面临市场销售的环节,但是食用菌种植到销售需要经历一定的周期,在此期间,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变动,都会相应地影响食用菌的市场价格。这样的周期性增大了生产经营的风险,且对一些农村小规模种植的农户来说,消息的滞后也无形中增加了食用菌的生产销售的风险。
另外,我国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历史还较短,在自动化技术方面也不够成熟,导致工厂化生产经营的技术风险也较大。如果没有保险保障,一旦出现不确定性,损失将是难以预计的。
2.2.2 各阶段风险主要来源
食用菌的产业化经营必定会促进风险的相互关联。目前食用菌不是单纯的栽培种植,而是逐渐形成产业链,在生产环节之后,还需对食用菌产品进行加工、运输、存储和销售,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产生影响。生产环节出了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加工、运输和销售,增加无效的成本;反之,运输或销售等中间环节出了问题,也会反作用到生产之中,造成成本的损失。在产业化发展下,各个环节之间紧紧相扣,风险的关联度十分高。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在食用菌产业中每一个参与者其实也是风险的承担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勾连就是不可控制的,通过建立保险保障分散生产风险,就能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加快食用菌产业化的步伐。
2.3 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中保险保障现状
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受温度、湿度、光照的影响大,常常可能遭受严重的损失,野生菌的生长也常常面临气象灾害和不可再生的风险,因此为了保障食用菌的稳定生长和生产,食用菌产业内逐步建立了食用菌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机制。
在分散食用菌种植风险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在食用菌产业保险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云南、四川、福建等地安排了同义的食用菌保险财政补贴资金,在食用菌的保险赔偿和保障支持上不断发挥作用,对承保机构的监管也不断促进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为规避生产经营的风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部分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到食用菌保险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中,在食用菌保险经验、食用菌在各个阶段面临风险的数据收集和积累方面打下了基础,综合考虑在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根据实际对食用菌保险产品定价,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更好的保险保障。
2.4 食用菌产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食用菌产业的保险实践来看,保险的经营主体和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商业保险公司,但食用菌面临的是高风险、高赔付,造成了对食用菌的保险供给不足,虽然地方财政会予以补贴,但实际上还是入不敷出。目前的食用菌保险针对的范围也较小,保险模式难以大规模展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食用菌产业也积极与冷链物流、工厂化、自动化以及文化旅游相结合,但是在现有的食用菌保险条款中,显然难以满足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对食用菌进行保险保障。这也与食用菌保险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相关,保险公司农险服务缺乏相关标准,承保效率低,直接影响了农户投保的意愿和积极性,一些农户甚至不具有保险的意识,一切“看天吃饭”,不再采取其他方式自救减灾,在面临损失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负担。
3 基于全方位保险制度在食用菌产业中的保障研究
3.1 加强保险制度法规建设
各国农业保险的历史证明,法律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保障,食用菌作为农产品的一员,其保险制度的开展也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下进行[7]。目前与食用菌保险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也就是说,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食用菌的法律法规,食用菌是第六种植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要面临较大的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应该加快食用菌保险法规建设[5]。
一方面,在法规中要广泛涉及食用菌保险的性质、原则、监管职责等,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补偿机制,在云南等食用菌生长的资源地,可以出台地方性法规对食用菌产业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以根法律规范,对食用菌在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各方面细化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保险产品,承保过程中要避免随意性,加大对企业和农户利益的维护力度[6]。
3.2 树立食用菌企业及农户的保险观念
政府要加大对农户的保险补贴力度,促使农户积极投保,除了从财政上促进,政府也应该加强对食用菌生产中面临风险的宣传,并广而告之投保的利与弊,让食用菌企业和农户自己加以权衡。在树立农户投保观念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户的实际,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食用菌保险产品的介绍,通过墙上宣传、送保到户等手段,加强农户的保险意识,还可以通过案例介绍,让农户真正了解到食用菌保险的重要性。除了投保,商业保险公司也应该加强与气象部门等的合作,为农户有力规避风险,提高农户防范意识,为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参考意见。
3.3 实行珍稀食用菌产品的强制保险制度
在云南等地,有大量的珍稀食用菌的资源,这类食用菌很大程度是只能野生,栽培技术尚未研发出来,因此需要对这类重点的珍稀食用菌实行强制的保险制度。根据食用菌的珍稀程度,以及在采摘、运输、存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加以投保,降低损失。
3.4 建立与食用菌供应链相连接的多方保费筹措机制
在食用菌产业链或供应链上,存在着多方相互连接的经营主体,且各方利益相互链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或反馈到其他环节,造成大范围的损失,因此除了政府对保险加以财政补贴和农户积极自主投保以外,在各个环节总的经营主体也需要参与到食用菌产业的保险保障制度中来。例如在物流运输环节,虽然冷链技术已经得到发展,但运输时长、运输工具、运输途径还是会相应地对食用菌产品产生影响,又如在仓储中心,可能因为信息设备的落后导致一些温度、湿度的控制不精准,这些经营主体也可以纳入到食用菌产业的保险保障中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户的保费负担,另一方面也能使食用菌的投保主体更加明晰。用食用菌保险作为纽带,将生产者、加工者和经验者连接起来,有利于在食用菌的供应链上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享的局面。
3.5 加大食用菌产品的全方位保险创新力度
食用菌的保险和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息息相关,关键是是否针对食用菌的特性来制定了保险产品。当前保险模式的单一,保险中一些条款的不明晰导致在农户发生损失后赔付不明、赔付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这些都会挫伤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也对维护农户利益十分不利。
商业保险公司应该加强食用菌产品全方位保险创新力度,在公司内的保险人员要充分了解和学习与当地食用菌种类、性质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几个主要环节,在每个步骤可能会面临怎样的损失,针对实际推出“一户一保”或“一菌一保”等项目,即根据农户的实际或食用菌种类生长的实际,开发独具特色的多种类食用菌保险产品,吸引农户积极参与。
商业保险公司也要积极地为食用菌探索气象指数保险,在食用菌生长的规定范围内进行保险,而超出值则双方共同承担,保存保险公司的实力,避免因赔付重导致生产经营的失败。
4 结语
基于全方位的食用菌保险需要来自政府财政补贴、商业保险产品和食用菌企业及农户投保的积极性方面的支持[8]。我国目前食用菌保险保障制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阻碍,保险产品跟不上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脚步,食用菌企业及农户投保观念的缺失,导致应对风险的能力差,尤其是关于食用菌的保险产品应该结合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特质,涉及栽培、采摘、运输、存储和销售等环节,针对各个流程风险的不同制定保险产品,有的放矢地防范和规避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重要的是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和政府财政补贴出发,树立农户投保观念,加强对珍稀野生菌的保障力度,商业保险公司也应该积极创新,为促进食用菌产业链内的全方位保险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