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办高校教师生存困境的职业精神培育

2019-01-04

关键词:教师职业公办民办高校

张 伟

(山东英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民办普通高校74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在全国普通高校总数中占28.13%;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49.60万人,比上年增长3.36%,占全国普通本专科生总人数的22.95%;在学硕士研究生1 490人(1)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2019-02-2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340/sfcl/201902/t20190226_371173.html。。如此规模的高校和学生数量,让民办高等教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当前,民办高校正在向内涵建设转变,其中,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大重点。在学界,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与聘用、激励与评价、教师职业规划、职业倦怠等问题均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总体看尚未上升到职业精神层面。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处于生存困境,其职业精神在新时代显现出新特点,值得反思并努力破解其生存困境,培育其职业精神。习总书记提出了“好老师”的“四大特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民办高校教师应谨遵总书记的教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职业精神的涵义及其内容

何为职业精神?陈桂生(2008)认为,教师职业精神是教师对于知识应负的责任、对于学生应负的责任和对于社会应负的责任(3)陈桂生:《略论“教师的职业精神”》,《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第6-8页。;黄正平(2009)将教师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归为敬业奉献、乐生爱生、勤学进取和开拓创新(4)黄正平:《职业精神: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年第2期,第34-37页。;冷启中(2010)认为,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奉献和职业道德等(5)冷启中:《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赵丽生等人(2018)则从师魂、师德和师能对职业精神进行界定(6)赵丽生、樊尚婧、郝美彦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内涵的界定》,《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7期,第24页。。总之,职业精神主要指教师在职业理念和职业责任指引下,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等精神风范。职业精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无论公办高校教师还是民办高校教师,都具有共性内容,如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服务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但民办高校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办学体制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更集中地体现在合作共赢和干事创业两个方面。

(一)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是基于民办高校同事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现有办学体制下师校之间的特殊关系而提出的。民办高校同事之间是一种利益均等的社会人关系,有异于公办高校利益共享的单位人关系;民办高校师校之间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而非公办高校的隶属关系,因此,在民办高校,唯有合作共赢理念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意味着共事双方在共担任务的过程中互惠互利,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合作可以共克时艰、共赢时机、共谋发展。一方面,同事之间应该团结合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让知识分子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团结协作的理念,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大力贯彻协作的原则”(7)周恩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力戒门户之见和“文人相轻”的陈规陋习。如果“文人相轻”或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相互排斥,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学校发展的“内耗”,极大地损坏民办高校本就极其有限的智力资源,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师校之间是一种共赢的局面。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应心存感恩,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学校应该认可教师的贡献,不应当仅从雇佣角度出发处理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如果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也应与学校协商解决,切忌相互指责、对簿公堂、两败俱伤。

(二)干事创业

干事创业立足于“主人翁”的意识。要把学校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把在民办高校的工作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充分发挥职业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倾尽全力。干事创业源自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高度认可,源自对所在学校的高度认同,即教师不再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较之国外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开创性的事业,还处于初创期,更需要教师无私的奉献。

1.干事创业要富有激情。正是因为有民办高校领导的勇气与魄力,才有学校的创立,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书写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壮丽诗篇。民办高校教师正值青春年华,多数都是青年才俊,适当引导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在干事创业的感召下,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业冲动,让他们以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紧迫感,把高昂的斗志和务实的精神融入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2.干事创业要勇于担当。一些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没有担当魄力。既为人师,就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既入民校,就要勇于担责,敢作敢为。在民办高校历练自己的品行、提升自身的境界,拿出干事创业的劲儿,纵然另谋高就也要谨记:任何单位都不接受敷衍塞责、坐而论道、不做实事的空谈家。

二、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

广大民办高校教师多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忠诚于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献身于教育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家庭负责。他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努力、辛勤耕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敬重。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自身也有不少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他们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教学工作处于摸索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个阶段正是工作与生活的适应期和调整期,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思想方面容易出现困惑,不能正确看待民办高校教师工作,部分青年教师会有雇佣思想,对学校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学校发展不甚关心,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敬业精神;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太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没有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职业观。民办高校教师之所以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生存环境

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国家支持和社会关注较弱,自身又财力有限,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远不及公办高校,内外均陷入困境。公众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认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管理混乱,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就业歧视也屡见不鲜,不少用人单位坚持“人才高消费”,非名校毕业生不用,对民办高校毕业生不屑一顾。同时,教师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也不高。由于社会待遇等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很多教师不会把民办高校教师岗位作为首要选择目标,而是当成跳板,之后选择考公务员、考教师编制以及考博士研究生等。

(二)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

民办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到学校的运行模式,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市场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所产生的师生关系,更像经济合同中的甲乙方关系。学校聘用教师,参照市场价格支付报酬,学生支付大大高于公办高校学费的费用并行使合同所规定的权利。这种契约关系使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冲击,师生关系变得不那么纯粹。

(三)师资来源多样化的影响

民办高校教师群体大体有三类:一类是返聘的退休教师,另一类是跳槽而来的中年教师,还有一类则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就第一类教师而言,他们大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但由于年龄偏大、精力不济和体力不佳等原因,不能长期适应民办高校高速运行的工作,缺乏长期的工作目标,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长远性工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类教师是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大多富有管理经验或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民办高校相对优厚的待遇吸引下转行而来,能在民办高校中发挥所长、独当一面,但稳定性不足,随时可能再次“择良木而栖”。作为第三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素质高、观念新、精力充沛,富有工作热情,可塑性较强,必须重点加强这类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

(四)教师生存困境的压力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属民办学校。”民办高校具有公益属性,又与企业相通相似,但其教师薪资与企业员工相比差距较大,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也显弱势,在社会保障方面长期处于困境。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竞争力不足,民办高校教师专业生存空间有限、职业上升难度较大。首先,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职业发展包括职业稳定和职业成长。人们都期望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在相对稳定的职业环境中长期发展下去,希望在选定的研究领域中成为行家里手。广大公办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较大的发展希望,职业稳定性较强;而民办高校教师存在较大的辞退风险,职业稳定性较弱,因此有部分教师只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关心学校的发展,甚至借助学校的发展平台为将来谋出路。鉴于民办高校薄弱的科研基础,广大教师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术圈,难以在研究领域立足或者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面临专业发展前景不乐观、职业上升空间有限等问题。其次,生活压力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对美好生活同样也有着强烈的追求。囿于民办高校特殊的办学性质和办学体制,民办高校教师只有单一的基本工资,没有其他补贴,工资水平也普遍偏低,有的甚至达不到本地区教师的平均水平。而与此同时,公办高校教师除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以外,还享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如取暖补贴、住房补贴、福利分房或者集资建房等。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关心的养老、医疗、退休待遇等,更不可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提并论。可见,民办高校教师因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对学校的认同感较弱,存在“打工者心态”。

三、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习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光明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这为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要立足教师的生存困境,国家层面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利益;学校层面要加强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营造团结进取、和谐共生的工作环境,并畅通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民办高校教师要注重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一)落实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改善民办高校生存环境

国家历来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努力为民办高校创设良好的生存条件。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国家对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民办高校学生享有与公办高校学生一样的待遇,包括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医疗保险等;毕业后也与公办高校毕业生享有同样的权利,包括从档案材料到考研、考公务员等。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也与公办高校一样,如果将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与招生工作,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的口碑,逐步扭转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偏见,改善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与之具有一致性,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清除市场经济中追逐功利等不良影响。民办高校虽然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但依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地,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那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各方不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终追求目标,而是正确处理与平衡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学校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落实到“最大公约数”之中,以精神追求为导向,不再以单纯的物质利益为目的。

(三)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保障职业精神的科学培育

针对民办高校复杂的师资来源,必须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精神品质,又释放教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量,使教师发挥个人天赋、突破发展困境。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采用不同的考核激励方式。一些教师适合采用物质激励,另一些教师更适合精神激励或目标激励,但要注意关爱中年教师,鉴于他们在学校工作了较长的时间,应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基于当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可借鉴现代企业员工持股和人力资本有关理论,尝试教师持股的解决方案,在民办高校实行教师持股的做法(9)高立伟:《教师持股——民办高校专职教师薪酬激励的一种探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87页。。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办高校现有的福利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而教师持有股份则有助于解决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是一种优质智力资本化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较好地激励教师职业精神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针对教师岗位的不同,坚持因岗施策、总体平衡的原则。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教学岗、科研岗和行政岗,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但奖励和激励机制应尽可能考虑各岗位间的平衡。

(四)健全教师培养机制,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10)转引自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教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而“知名高水平的教授是学校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大学教师的水平决定学校的发展层次和高度,民办高校尤其要注重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办学水平。根据民办高校特殊的发展环境,从管理部门到后勤保障,从校内到校外,为教师职业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师资培养机制。建立日常教育培训机制,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使教师参与各级培训,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校本职业素养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报告讲座、远程教育和访学进修等方式,全面加强教师培训。由于教师的培养是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完成的,有必要构建师生互动交流机制,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等,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密切师生关系。同时,加强与公办高校的合作,构建校外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以老带新制度、组建教学研讨班、打造学术科研团队等方式,让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近距离互动交流,学习公办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公办高校教师的辐射作用。

(五)落实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针对民办高校教师待遇等相关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社会认可度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制度。政府与民办高校须共同优化教师生活保障体系,将民办高校教师的生活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学校要营造支持和关怀教师生活的良好氛围,充分考虑各项保障措施与政策的公平性,切实解决好工资收入、办公条件、科研环境和医疗保障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发展中。学校还要及时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化解工作压力,使他们对职业发展保持持续的激情动力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状态。当然,职业精神的培养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所有的历练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民办高校为教师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成长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职业转移。教师要充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现有工作岗位上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自省自律,为将来更高的工作岗位或更好的工作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精神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要立足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是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乎职业精神培育的成败。要提出切合民办高校教师实际的职业精神内容,探讨富有民办特色的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部门、民办高校、教师本人乃至整个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各方的通力协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打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以更好地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公办民办高校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神数据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公办中小学不能成为平庸教育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