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六经辨证体系治疗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黄疸经验
2019-01-04谢红东
谢红东 蔡 力
1.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中医科 (浙江 台州, 318000) 2.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黄疸是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常见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中医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论治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多有发挥,积累了大量有效方剂,但因为方多法杂,反而在临床应用中经常顾此失彼,难以把握。笔者有幸跟随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的高徒冯世纶教授学习,得以了解和掌握胡老六经辨证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六经辨证体系治疗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黄疸,执简驽繁,现对治疗经验进行小结,与同道共飨。
1 黄疸病因病机
黄疸形成的病机关键为湿,由于湿邪困阻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而成。《内经》就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五疸,并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基本病机,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基本治疗大法,并为黄疸的治疗提供了一系列治疗方剂。如:解表散邪清热除湿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清泻里热的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通腑的大黄硝石汤;和解少阳的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瓜蒂汤、猪膏发煎和硝石矾石散等[1]。后世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所继承和发展。如巢元方[2]论述的“急黄”及“九痘候胆”,宋朝韩祗和[3]提出“阴黄”和“阳黄”的分型,并指出“阳黄”多属实证,“阴黄”多属虚证。唐宋时期诸医家于“阳黄”主张清热利湿,“阴黄”主张温阳化湿,并创立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等方。近代肝病大家关幼波[4]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解毒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的治疗观点。急慢性肝炎,尤其对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出黄疸时,往往提示肝细胞损伤严重,病情重。纵然古今诸贤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论述甚详,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仍感觉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硬化黄疸、肝功能衰竭所致的黄疸,应用以上诸法往往疗效欠佳,非常棘手。
2 黄疸的六经辨证施治
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根本法则是辨证施治,全面诊察,知病之处是施治的前提。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侯性质的概括。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胡老六经辨治体系治疗肝炎及肝硬化黄疸,取得显著疗效。
以六经辨证治疗黄疸,《内经》已开其源。《灵枢·经脉》记载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皆可发生黄疸病证[5]。如曰:膀胱是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目黄泪出。小肠手太阳之脉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大肠阳明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黄疸。心手少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所不欲食,面如漆柴。是主肾所生病者……黄疸,肠澼。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中热……面赤、目黄。”其论病黄已涉及五经。《伤寒论》论述黄疸证治四条于阳明篇中,《金匮要略·黄疸篇》中,仲景亦常常言及六经,如“阳明病,脉迟……此欲作谷疸。”结合后人对六经辨证发展及黄疸临床表现,概要介绍黄疸的六经辨治如下。
2.1 太阳发黄 必兼表证,或为表实,或为表虚,或为表寒,或为表热。治疗宜表里分消,使风热从肌表出,湿黄从小便出,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等。
2.2 阳明发黄 阳明邪热与湿相合,不能疏泄,发为黄疸。茵陈蒿汤为治疗阳明湿热发黄的代表方。
2.3 少阳发黄 乃湿热淤滞胆腑,证见身、目、尿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腹痛而呕,大便结等。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枢机,解郁结,和法为少阳病治疗大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
2.4 太阴发黄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太阴属脏,脏病多虚。太阴虚证多见面色萎黄或黄而晦暗,脘腹痞胀,神疲肢冷,大便不实,苔白,脉浮缓、弱缓等证。治疗需以调理脾胃为主,如茵陈五苓散、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
2.5 厥阴发黄 多见于黄疸病后期,由于湿热毒邪化火化燥,损伤肝阴,阴虚血燥,并多见气滞血瘀之征象,表现为肤黄色泽瘀晦憔悴,唇燥舌红,胁痛内热,或有腹中痞块,溺黄便结,脉细数等症。治如一贯煎、三甲复脉汤、小陷胸汤等。
2.6 少阴发黄 少阴病为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少阴发黄,乃缘“肾火之衰”,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背寒肢冷,泻利,脉沉细缓等。治疗上必须补肾中之火,方用肾气丸等。
3 典型病案
3.1 慢性肝功能衰竭黄疸病案 患者,女,58岁。2004年初出现腹胀、伴双下肢水肿,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脾功能亢进,曾因症状加重及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反复住院治疗。2005年因反复腹胀、双下肢水肿1 年, 尿黄3个月再次住院,生化检查示: 总胆红素(TBil) 238.0 mmol/L、直接胆红素(DBil) 123.6 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8 U/ L、谷草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3 U/ L、总胆汁酸(TBA)180 mmol/L、总蛋白(TP) 80.1 g/ L、A 27.2 g/ L、G 52.9 g/ L、A/ G 0.5、白蛋白(PA) 61 mg/ L、胆碱酯酶(Che) 841 U/ L, 凝血酶原时间28.7s、APTT 53.4 s, 血常规:WBC 3.8×109/ L,RBC 2.21×1012/ L、PLT 70× 109/ L, HBsAg、HBeAg 和HBcAb 均阳性,抗HBcIgM 阳性,HBV DNA 5.6 × 107copies/ L, B超示肝硬化,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胆汁淤积, 脾肿大, 大量腹水。西医诊断: 乙型肝炎肝硬化( 失代偿期) , 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 慢性肝功能衰竭,胆囊结石,胆囊炎。予以前列腺素E、思美泰、丹参、苦参碱、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护肝及地西洋、安体舒通利尿治疗, 并用血浆及白蛋白支持治疗后,腹水及双下肢水肿有所减轻, 但先后3次复查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改善。患者出现明显恶心, 呕吐, 口干口苦,纳差,心悸,出汗,胸闷,腹胀如鼓,少尿,下肢重度水肿,舌苔黄腻,脉弦细,沉取无力。中医辨证为少阳厥阴太阴合病夹瘀夹饮。予以和解少阳,升清降浊,兼化瘀利湿。拟方如下: 桔梗、黄连各6 g,法夏9 g,干姜5g,瓜篓、麦冬、厚朴、黄芩、泽兰、葶苈子、郁金、金钱草各10 g,白术40 g,黄芪45 g,茵陈、丹参、赤芍各30 g,党参、北沙参各15 g。同时停用护肝降酶退黄药物及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继续应用速尿、安体舒通利尿,每日多次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 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口服拉米夫定100 mg/ d。用药10 d后患者恶心、呕吐缓解, 食欲增加,尿量增多, 精神明显好转, 未再出现低血糖反应。复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好转。患者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服药。1个月后复查HBV DNA 1.12×107copies/ L。此后, 以上方为基础共服药2.5 个月。复查生化TBil 24. 6 mmol/L、DBil 10. 4 mmol/L、ALT 43 U/ L、AST 76 U/ L、TBA 24.7 mmol/L、TP 70.4 g/ L、A 35.6 g/ L、G 34.8 g/ L、A/G 1.02、PA 150mg/ L、Che 3 486 U/ L, 凝血酶原时间15.3 s、APTT 36.4 s。复查B 超未见胸腹水。3个月后复查HBV DNA< 10×103copies/ L。目前患者正常从事日常农活。
该患者当时西医诊断为慢性肝功能衰竭晚期,生活质量低按照六经辨证为少阳厥阴太阴合病夹瘀夹饮,予以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及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起效迅速,最终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不得不深叹经方之神奇。
3.2 晚期肝癌黄疸病案 患者,男,52岁,有肝硬化肝癌病史4年,一直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及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2个月前出现腹胀、腹围增大,小便黄、身黄及巩膜黄染。查TBil 120 mmol/L,PA 28 g/L,AST 320 U/ L,ALT 260 U/ L,HBV DNA 1.3×106copies/ml,B超提示肝硬化、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内见多发高密度影,腹腔大量积液。先后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余,改口服恩替卡韦0.5 mg/次、1次/d,同时予以护肝、退黄、利尿治疗,患者腹围逐步增大,腹胀明显,故求诊。刻诊:双侧胁下痛,口干口苦,恶心欲吐,胃口可,食后腹胀,大便黑2~3次/d,每次量不多,小便黄如橙汁色,量少,皮肤瘙痒明显,腹部膨隆,自按之软,下肢凹陷性水肿,不怕冷、怕热。辨证为少阳太阴夹饮夹瘀,予以处方:柴胡、枳壳、当归、赤小豆、泽兰、郁金、黄芩各10 g,半夏12 g,白花蛇舌草、陈皮各30 g,丹参20 g ,三七粉3 g(冲服),茵陈15 g(后下),炙甘草6 g。患者服药4剂后小便量增多、腹胀消退、腹围恢复正常,下肢水肿消退。二诊:乏力明显,口苦干呕,口苦以夜间明显,口干不欲饮,干呕以早晨明显,目前无腹胀,食欲可,饭量可,干咳1个月余(以受风寒后明显),咽部不适时易干咳至呕,双下肢无水肿,皮肤轻度痒,小便量偏少,小便色如橙汁,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有裂纹,怕热不怕冷,喜冷饮,右脉弦滑重按减,左脉稍弦重按减。处方:姜半夏、柴胡各12 g,黄芩、桔梗、生姜、党参各10 g,桂枝、甘草各6 g,茵陈、丹参各30 g,白花蛇舌草、茯苓、炒白术、猪苓各20 g,龙胆草3 g,泽泻15 g,陈皮18 g,大枣5枚,7剂。三诊,患者诉无下肢水肿,无腹胀,无口干口苦,纳食可,晨起呕吐缓解,咳嗽愈,舌红苔薄白有裂纹。处方:姜半夏、柴胡、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杏仁、桔梗、桃仁、当归、白芍、生姜、黄芩各10 g,桂枝、甘草各6 g,太子参15 g,丹参、白花蛇舌草、茵陈(后下)各30 g,龙胆草3 g,大枣5枚,7剂。目前复查肝功能提示TBil下降一半,继续改方治疗中。
患者肝硬化、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因病毒耐药肝炎病情复燃加重,经西医综合治疗疗效不佳,按照六经辨证为少阳太阴夹瘀夹饮,予以小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等合方治疗,虽不专门利尿而腹水迅速消退,虽不专门止咳、止呕而咳呕皆止,虽不专门退黄而黄缓,深叹经方只要切合病机其效宏而捷。
3.3 急性肝炎黄疸案 患者,男,35岁。诉乏力、尿黄,右胁下痛3 d,门诊查HBV DNA 1.3×107copies/ml,ALT 2 273 U/L,AST 1 965 U/L,TBil 101.7 mmol/L,DBil 64.3 mmol/L,TP 72.6 g/L,PA 38.5 g/L,r-GT 326 U/L,ALP 285 U/L,HBsAg、HBeAg、HBcAb及HBcAb IgM阳性,PT、APPTT正常。住院后予以甘利欣、思美特等护肝降酶退黄治疗,5 d后复查肝功能提示TBil 125.4 mmol/L,ALT 1 785 U/L,遂要求中医会诊。刻诊:稍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如橙汁色量正常,大便正常,肝区稍不适,无恶心呕吐,纳食正常,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为黄疸,辩证为少阳太阴合病,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处方:垂盆草、田基黄、丹参、茵陈各30 g,茯苓20 g,白术、泽泻、桂枝、柴胡、党参、生姜、猪苓各10 g,黄芩9 g,半夏12 g,甘草6 g,大枣4枚,5剂。同时配合甘利欣针剂,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剂治疗。二诊,5 d后复诊查肝功能TBil 35 mmol/L,ALT 506 U/L,患者诉无乏力,无肝区不适,纳食正常,小便晨起黄,大便正常,守前方继续5剂。三诊,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2月后复查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转阴,HBsAb阳转。
患者急性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身黄、眼黄、尿黄,轻度乏力、胁部不适,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予以小柴胡汤及茵陈五苓散合方,起效迅速,5剂后TBil接近正常,10 d后肝功能完全恢复。较之常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见效更捷。
3.4 晚期肝硬化黄疸病案 患者,女,62岁,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15年,慢性肝功能衰竭,有脾功能亢进切脾史,糖尿病史,近2年来反复出现败血症、肝性脑病、尿道感染,2015年在我院感染科共住院9次,为进一步治疗来门诊就诊。首诊时间2016年4月14日,刻诊:精神极度疲乏,行走无力,需家人搀扶,但欲寐,畏寒怕冷怕风(羽绒服、保暖衣裤、开空调、家中仍围巾裹面只露双眼、以物塞门窗缝)、四肢凉、颜面双下肢水肿、面色黧黑如裹一层锅灰、巩膜黄染、夜尿每晚6或7次,大便量少干,口干渴热饮不喜冷饮、不欲饮食、舌嫩红少苔润,脉细弱。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功能衰竭,Ⅱ型糖尿病(少阴太阴合病)。处方:破格救心汤+逆气汤加减。附子15 g,山茱萸、龙骨、牡蛎、煅磁石、山药、炙甘草各30 g,生晒参18 g,干姜、茯苓、泽泻各20 g,制大黄10 g。大火烧开后小火1.5 h,分2次服。二诊2016年4月21日,患者诉服药后无明显不适,仍怕冷,颜面双下肢水肿,舌红苔白腻润,脉细弱。处方:守前方改附子、制大黄各20 g,炙甘草、山茱萸各40 g,干姜、茯苓各30 g。三诊2016年4月28日,患者诉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面部水肿消退,大便2 d 1次,舌嫩红苔白腻脉弱。处方:守前方改制大黄30g。四诊2016年5月5日,患者诉水肿消退,大便2 d 1次,仍嗜睡,纳食增加,舌嫩红苔白腻脉细弱。处方:守前方。五诊2016年5月12日,患者诉纳食、精神较前好转,大便每日1次,夜尿频,舌嫩红苔白腻脉细弱。处方:守前方加减。六诊2016年5月12日,患者诉怕冷好转,至5月26日七诊开始只需穿1件外套即可。处方:守前方加减。2016年6月2日八诊诉精神可,无怕冷怕风,口干饮水多,纳可,颜面、双下肢无水肿,无疲软乏力,大便2~3 d 1次、质硬,小便频、量不多,夜尿频,复查TBil 30~50 mmol/L,到达近两年最低水平,舌淡红,苔白腻润,脉较前有力。处方:破格救心汤+五苓散加减。白术60 g,附子、怀牛膝、生晒参各15 g,炙甘草、山茱萸、龙骨、牡蛎、煅磁石、石膏、制大黄、茵陈各30 g,茯苓、干姜、泽泻各20 g,白芍40 g。大火烧开后小火1.5 h,分2次服。第九诊时间2016年6月9日,诉精神可,纳食好,无怕冷怕风,口干口苦,大便2~3 d 1次,小便仍频,色黄,舌稍红苔黄,脉弦。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元胡、片姜黄、制大黄、半夏各10 g,黄芩9 g,党参12 g,炙甘草6 g ,丹参、赤芍各20 g,茵陈、生牡蛎各30 g,鳖甲24 g。后基本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治疗,至今病情一直稳定,曾因感染而住院两次,TBil 35 mmol/L左右。
患者精神极度疲乏,行走无力需家人搀扶,但欲寐,考虑为少阴元阳虚衰。畏寒怕冷怕风,四肢凉考虑为阳虚温煦失职。颜面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口干渴热饮不喜冷饮为阳不化阴,水湿泛肌肤。面色黧黑为少阴肾脏本色外现。巩膜黄染为寒湿内停,胆汁泛溢肌肤。不欲饮食,大便量少干为太阴运化无能。舌嫩红少苔为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脉细弱为元阳不足鼓动无力。看似病情复杂,究其核心病机,为少阴元阳衰惫,太阴运化失职,治疗予以回阳救逆为主,兼化寒湿,治疗予以破格救心汤加逆气汤加减。盖卫气之虚,实因肾中火弱,张锡纯认为肾命元气是胸中大气之根,温阳益肾,以实卫气,乃为正治。
六经辨证治疗黄疸,不但可以确定黄疸的阴、阳属性,且可定位以明病机,指导临床,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上述虽分六经辨证,然而脏腑相关,病机复杂,多见多经并病合病情况,故须认真参合,临床常数法合用,相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