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01-04苏炜
苏 炜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意识本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风尚、社会发展进步起着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责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职能与任务。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备条件。高校如何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实现伟大中国梦理想、学到担负起祖国建设的本领、勇于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形成国家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和身份的认同,勇于担当国家建设大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前,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青年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提高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本领。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不能当作阶段性的任务而轰轰烈烈开始无声无息结束。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认识不够,弘扬和践行的主动性不强,个别甚至认为与自己没有关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不断总结和认真思考。
二、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1.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观念和社会思潮复杂呈现,多元化价值观对人们特别是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加强渗透,企图从意识形态上打开突破口,实现对我们的西化分化。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多种终端的普及,西方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非主流意识,不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价值观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已经有了雏形,不再是白纸一张。社会中个别不道德的极端现象,可能对部分青年学生造成思想意识的混乱;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和不切实际的成才期盼,会造成青年学生功利化;学校片面对升学率的追求,容易忽视德育教育,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当这部分青年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不仅要对他们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还要对这部分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的修正,给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不强
高校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容易把这项工作重点放在说教上,没有形成一个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完整系统,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上的认识不够,仅存在于字面的理解,常把它视为一种宣传口号,影响弘扬和践行的效果。
高校对青年学生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及时。当学生面对社会中个别道德失范现象时,不能获得及时而正确的批判引导,没有在抨击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提高青年学生对非主流思想意识的辨识能力。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多,管理形式特殊,教育工作者很难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加了学校对青年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很好面对受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关心什么、疑惑什么,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达到入脑入心。
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不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员参与。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是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完成的,而专业教师只是教授科学原理、专业知识,缺乏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没有积极参与进来。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没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的育人目标很难实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形式的现象。不能仅仅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识上墙、板报勤换、宣传常讲,更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当中,做细做实。
三、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完整体系
1.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增强理论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做到几个讲明白,使青年学生在系统理解的前提下认识、认同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反映了中国的当代要求。要让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逻辑基础,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认识、充分理解,是实现教育的前提。
讲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的根本区别。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在某些问题上容易混淆和被误导。西方的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形成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还是本质和根本目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陈先达先生指出,西方“普世价值成为当代掩护炮舰政治的遮羞布。旧的殖民主义是输出文明,现代的口号是输出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推行普世价值就是要摧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分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
讲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避免表面的认识,形式上的接受。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民族特征和制度属性。讲清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价值目标,指明了国家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要求;讲清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了社会建设目标,反映中国社会新的期盼;讲清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价值准则,设定了公民道德水准,反映了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员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不会简单地通过几门思政类课程就确立了,而是要在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才能逐渐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深刻理解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青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党和人民交给的重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教师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投入到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中。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言一行帮助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责任。
3.多维同频共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循环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和水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高校是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专业教师、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以及校园文化,构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景和氛围,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讲授理论,提升系统认识的重要作用。在思政课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使青年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弘扬实践的必要性,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理解、真心接受、主动践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理论传播者,实践带头人。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作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彰显专业教师的精神风貌,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重要手段。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的教育与影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又能以自身的行动传播正能量,影响着身边的人,改善着社会风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者。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传播者,自己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行为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青年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力量,具有显著的自觉性和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自觉行为。志愿者活动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要求是一致的,可以把青年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构建青年学生志愿者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台,使青年学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人生的价值。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社团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与志向,有高度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具有很好的自我教育功能。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强化社团的育人功能。通过社团章程、宗旨任务、权利义务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同社团主题活动相结合,加强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增强社团成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使学生骨干、团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和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这部分青年学生骨干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从而实现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实现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通常认为有精神、制度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内容,其育人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把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打造育人环境,使学生无时不呼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气,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声教育。
四、结束语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对青年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要认真分析青年学生自身现状和社会环境状况,找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问题和原因,发挥高校育人优势,探索对青年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使青年学生系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利用专业课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育人;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思想认识与道德的提升;引导学生社团活动,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自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无声的语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