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之以道:习近平家风理论的分层解构及哲学基础

2019-01-04张书霞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风总书记家庭

张书霞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

“爱子,教之以义方”,是我国古人的家教智慧,“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则表达了家庭教育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意义。前者强调以正确的方式爱护孩子,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正道;后者则从反面告诫人们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对会害了他们。家风,代表着家庭的品质和风格,是较长时期形成的能稳定体现家庭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文化形态。[1]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价值能有效体现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的作用和传承进行多次论述,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创造和创新,挖掘其时代价值,丰富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

家庭文化建设历来就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其工作作风密切相关,其家属和亲友形象也会产生一定社会效应。习近平号召大力推进家风建设,并以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把家风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抓手,可见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习近平指出,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赖于良好家风的推动。千千万万家庭的家风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和保证,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整个社会和每一个社会个体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3]

习近平强调家庭、家风、家教建设要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创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和促进人民幸福、民族进步的文化模式。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二、习近平总书记家风理论创新的分层与解构

梳理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系列理论论述,我们发现习近平把家庭文化与现时代政治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相结合,创新传统家风文化价值,在论述中有多个层次的思考。分层解构这些论断,可以帮助我们深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观,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思想,运用民族文化精髓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传递正能量,服务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

(一)以家风建设锻造国家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建设理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是创新和创造,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和睦以及家庭文化建设。新时期的家风建设就是把来自家庭道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深烙在中国人的心灵上。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民族得以续存和发展的精神沃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需要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

为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家教和家庭的很多重要论述都是在创新发展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宝贵财富的继承和弘扬,把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依托。家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特别注重家庭文化传统的国度,家与国不可分割,家风也就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紧密相连,家风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把家庭建设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梦想启航的地方,把家风、家庭建设成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站,把家风、家庭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个平台。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家风、家教相关理论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基石,家风建设成为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家庭、家教和家风问题时,集中论述了家风建设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体现和要求。中国历代仁人志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志向和追求。这体现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家庭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据。从古到今,家庭文化一直是中国民族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建设角度,把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以家风之德养社会之正气。

优秀家庭文化建设的合理性得到充分论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涉及家风问题的多次重要论述中。对于家风文化的论述有助于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创新思考,有助于我们在“四个讲清楚”要求指导下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和礼敬。所有这些,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家庭文化建设通过千万家庭的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化建设通过千万家庭的进步推进社会文明和进步;家庭文化建设通过千万家庭的富足和幸福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家庭文化建设通过千万家庭的贡献最终实现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目的。依靠家风建设,使每一个家庭成员怀揣美好的家庭梦,以此构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梦,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风建设通过每一个家庭的文化建设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家风建设通过传播文化自信而产生的正能量发挥作用,家庭梦融入民族梦,发挥每一个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量。

(二)以家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通过家风建设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以此作为家庭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引用和强调的家风、家教、家训等传统家庭文化内容很有意义,与时代需要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理论才会焕发青春和活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平常社会生活中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他号召把时代需要与理论精华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中实现生活的梦想,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妙处,感知和领悟我们时代的特点,把家风建设和家庭物质建设共同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家风、家教时,不断创新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强调把家庭文化建设提高到传播共产主义价值观的高度,以家庭为阵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在社会重要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方面的与时俱进。新时代新特点,新文化新风貌;新时代新问题,新状况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家风理论是针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物质观念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创新,是针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和普通民众信仰缺失的及时良药。通过家风教育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还多次强调家庭教育中的法治观教育。家风在新时代的新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从形式到内容有更多的契合性。

习近平指出,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相结合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从形式到内容有更多的灵活性。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精神内核。家是社会细胞,通过细胞的作用影响整个肌体精神质量的提升,也就是通过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体现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努力促使千千万万具体的家庭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使祖国建设的这条大船有了一帆风顺的基础和万里航行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深入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三)以家风建设促进执政党党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家风建设当作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家风当作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用家风建设服务党纪党风建设。有了家庭做广泛的施教平台,用家风建设促进干部作风建设也就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干部作风教育就具有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根基,家风与政风的结合前所未有地使干部教育的社会基础扎实起来。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特点使得家风与政风良性融合的和谐局面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是由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不变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决定的。家庭作为中国社会最基本单元,以血缘紧密维系成员之间最基本关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任何领导干部首先是来自于某个家庭的社会个体,他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以及走上领导岗位之后的工作作风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以及家风的熏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似私事和个人小事的家风建设就不再是简单的家庭生活那么单纯了,家风建设成为领导干部作风背后的影响要素,而且往往是较深层次的影响要素。家风为这个家庭走出来的执政者的政风提供深沉而持久的道德基础。可见,家风和政风本是紧密相关,良性互动理应成为每一个共产主义信仰者的不懈追求。把家风建设与党建理论联动起来、与党的制度建设联系起来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把家风建设与政风建设两手抓写进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我们党从此开创性地以党内法规制度的形式要求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把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与党性修养联系起来,把齐家与治国融合起来,把治家与治党联系起来。这与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无论公事私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是一致的。事实证明,那些家风优良的领导同志往往能够严以律己、廉洁修身,注重家风建设的同志往往能够因其领导作风而带动集体的政风。反之亦然。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家风关系一个领高干部的培养,关系党风和政风。

习近平总书记家风与执政党建设相关联的理论是传统文化创新的一个典范。家风建设将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纳入党员党性修养范畴,家庭教育成为提高共产党员个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和方法。该理念创新性地体现了客观社会现实的需要,使其家风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整体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党员同志依靠家风建设来实现以家促廉、以家防腐和以家兴政。也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会出现创新地依托家风建设营造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创新地依托家风建设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教育;创新地依托家风建设促进政治生态的自我净化。[5]依靠家风防腐,依靠家风育人。这是对家风巨大影响的积极运用,很好地利用家庭文化建设的深层根基,从千千万万社会最基本单元着手营造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家风良则廉洁生,家风兴则政风起。号召每一个从政者积极营造良好的家风以促成充满正气的政治生态环境。对于全社会而言,良好的家风必定会把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位成员,滋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良好精神面貌和人生追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更要努力成为社会遵纪守法和崇德向善的道德楷模,带头建设充满正能量的党性家风和表率家风。[6]

(四)以家风建设发扬家国文化

家国文化历来是中国家庭文化的主心骨。中国传统家庭重血脉、血缘、血亲,并把家族利益的完整和维护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传统家庭文化历来不忽略对于国之大家的建设和爱护,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以及以德治国的理念从来都是家庭文化的前提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家风建设的论述中,发展了中国家风建设的家国关系理论,把中国家风、家教和家训传承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紧密关联,把国之昌盛当作家之命运的前提和保障,有国才有家是每一个中国人深深理解的道理。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家庭文化建设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强调要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融入文明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与国家昌盛和民族富强联系起来;把每一个文明家庭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在文化内容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的家训家风文化,核心内容是要求家庭中的爱要有“道”。要在家庭教育中灌输正道,大道。这是原则。爱不以“道”就容易把孩子引上邪路。为人父母应以“道”育人。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关爱孩子、育子以道呢?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理智安排和规划的佳话和楷模。中国文化传统中丰富的家训、家风饱含着丰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理。贯彻这些思想的主线是有国才有家、为家要为国的家国文化。国富则民强,有国才有家。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历来是中国家庭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和精华。

三、习近平家风建设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家庭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家庭、家教、家风的认识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家庭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是习近平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习近平家风理论最根本的哲学基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家风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也要求家风建设跟上时代精神不断创新,以优良民风和社风推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的再发展。家风、民风、党风、 国风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家风促党风和社风,家风关系社会和国家兴衰与荣辱。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家风这种社会意识的巨大影响作用出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从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家风建设的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的社会本质、社会职责等家庭相关的基本哲学问题。关于家庭问题的论述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马列经典著作。特别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家庭放在人类学的大背景下,结合历史学和社会学,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讨论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生成、演变、本质和功能等问题。家庭的社会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证了家庭的变化和社会作用,充分认识到其对社会生产带来的重要影响。[7]习近平总书记把家风建设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论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家庭本质和家庭相关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理论深化和创新发展。

和谐是家庭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相关家庭问题的时候,家庭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原则理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建设中首先得到体现。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适应社会变革是家庭变化发展的根源,家庭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家庭应该适应社会生产,实现家庭形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家庭。一是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家庭成员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二是家庭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万千和谐家庭汇集成社会和谐的力量。家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千千万万家庭的量的积累,最终达到宏观的社会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和谐理论,论述了以家庭促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建设的系列家风思想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为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建设理论和其他家庭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方法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家庭问题上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提出的家风建设理论促使我们对所面对的家庭、家教、家风等问题进行再思考,也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循着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理论,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特点,用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指导和解决新时代出现的实际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用新时代的家庭梦共筑民族复兴梦。

(二)中国传统哲学相关理论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主体、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理论体系。孕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物质环境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肥沃的黄土地、北半球中纬度的纬度位置、黄河水系充沛的水资源,再加上季风气候的调节。环境的孕育、历史的积淀和人口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哲学和谐的主题深刻而不曾改变。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历史中,家庭从来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基本构成,承载着社会稳定、文化和谐的文明基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成为中国家庭家风的指导规范。中国家庭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儒家“合”“和”思想也成为家庭文化核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重视家庭和亲情,家庭作为民族最小的构成单位,秉持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传统哲学思想,使家庭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是创新发展了家庭文化“和”“合”主体思想。他对家风思想的创新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的把握。他深入研究中国家庭文化中传统哲学思想资源的丰富内涵以及传统家庭文化给每一个社会个体带来的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多次论述家风建设对家庭成员认识世界、树立远大社会理想以及对人们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这种影响人一生的家风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小到为人处世日常交往,大到国事政事天下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思想的创新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哲学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及其精华的把握上,用家风建设的形式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哲学强调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要求,处处体现和谐核心和灵魂。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家庭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断推动优秀文化的吐故纳新、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中强调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与时代精神相辉映的闪光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所在历史时期的优秀时代精神并将之融入到“合”“和”思想体系。家风文化经过灿烂文明数千年的滋养,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家风建设的论述中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要求具体化。家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且独特的民族文化密码和文化基因,以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为实现目标,以治家、睦亲、教子、修身、处世为主要内容,培养家族成员“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通过千万家庭的弘扬与传播,促进社会文化多重伦理向度和多重美德要素的塑造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家风建设的论述中把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要求提升到国家民族兴盛发展的新高度。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联系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习近平家风思想一个重要创新是把家风建设提高到推动执政党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来倡导,使得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发挥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效益和功用。以家风促政风,以家德促政德,最终以从政者的品质影响并成为该民族性格品质的模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把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结合起来,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紧密结合融合发展。

(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文化观

培育良好家风、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庭成员是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列举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他们都堪称典范,有过硬的家风。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不仅实践上是楷模,理论上也都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教育思想。

李大钊明确主张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子女的责任感,鼓励他们追求理想,实现全面发展。李大钊论述了理想的实现和生活的快乐都由劳动教育得来。教育家庭成员正确思考人生求乐的方法,告诫大家所有的一切都由劳动得来。李大钊的家庭劳动教育与习近平的奉献社会家庭教育是一致的。

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述了家风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上树立了历史伟人的家风典范。在家庭教育方面,毛泽东的“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不为亲撑腰”原则成为一代共产党人家风家教的典范。严格要求子女践行共产党人的规范和标准,教育子女亲戚要比与普通老百姓做得更好。“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成了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时常说口头语。对待毛岸英的工作问题乃至婚姻问题一贯严格,毛岸英先后在农村、工厂、部队的最底层工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场上。对女儿李讷入学的事教育家人不搞特殊。凡此种种,处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鲜明的党性原则。毛泽东鼓励把家庭利益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鼓励所有家庭成员为国家利益做贡献。为了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毛泽东号召开展家庭教育,受教育不仅在学校,还有家庭和社会。[8]把家庭教育摆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

周恩来也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在家风养成问题上主张自律与奉献,明确反对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他在“十条家规”中明确了家庭成员生活要艰苦朴素;领导干部不为家庭谋私利;领导干部家庭成员不搞特殊化;领导干部家庭成员不准参加请客送礼;领导干部处理家庭问题要公私分明。认为新社会不准搞裙带关系,用自己的家风建设很好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如何把好权力关和亲情关。周恩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家风塑造中用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人格诠释了对理性信念的孜孜以求;用自己的行动表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时刻保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律己心态。

邓小平特别重视家风建设。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也体现在他的家风建设理论中。首先,邓小平认为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工作和生活十分重要。他尤其重视家庭和睦,认为家庭和睦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特征,指出家庭成员的和睦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前提。[9]家庭建设与一个人的事业联系密切,特别重视家风建设对于一个人工作的影响。他强调家庭的和谐是安心工作的基础。家庭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单元。其次,邓小平多次论述勤俭建国与勤俭持家的辩证关系。把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作为妇女工作方针。第三,邓小平倡导发挥家庭的多种功能,把家庭当作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强调家庭的生产功能,提倡以家庭生产填补生产空白,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家庭的经济功能。

(四)习近平家风建设理论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家风建设理论有着自己坚实的实践基础。出生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庭,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的严格家教对习近平影响深远,习近平从幼时便接受实事求是和廉洁质朴的家风熏陶。在习氏家风影响下,习近平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家风思想。

首先,习氏家风的勤俭节约。习氏家风继承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优良传统,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是习仲勋教育子女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在思考家风问题时曾说,很多高尚品质,比如近乎苛刻的节俭生活等,都是从父辈那里继承和吸取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习近平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父辈建设起堪称楷模的家风是一套真正共产主义者的家庭文化规范。家规严,家风正,彰显共产党人的风骨,为万千家庭的家风建设树立了榜样。习近平能在1969年至1975年间扎根条件艰苦的陕西省延安县农村与在革命家庭养成的吃苦耐劳素养不无关系。

其次,习氏家风的严于律己。父辈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在习近平刚刚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一个以家风传承为主题的家庭会上,母亲要求家庭的任何成员和亲友不得从商。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家风,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家风要求的体现。

最后,习氏家风的宏伟高尚。习近平总书记在家风建设的论述中把对家风的要求提升到关乎民族兴盛的高度,事实上,习氏家风中一直充满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伟大祖国的赤子情怀。父辈平时强调最多的就是爱国主义和忠于信仰,强调国事大过天、民事重于山,这些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群众观影响深刻。

猜你喜欢

家风总书记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家庭“煮”夫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家风伴我成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